顧喜娟
摘要:詩歌教學是幼兒語言教學上的一個難點,但又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一直在試圖獲取一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力求尋找到更加切合實際、準確有效的教育途徑。本文首先闡述如何選擇有效的教育內容,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然后分析教師的課堂語言及教學環(huán)境地創(chuàng)設,最后談擺正教師的教育觀念。詩歌教學藝術滲透著美、體現著美。它使教學過程中的主、客體受到美的熏陶,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達到心靈的凈化和情感的升華,促使幼兒更好地了解知識、獲得發(fā)展。
關鍵字:幼兒詩歌;教學;有效性
何謂有效?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fā)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那么,在幼兒園中,我們怎樣既確保詩歌活動有效地進行,又確保幼兒的文化素養(yǎng)得到進步和發(fā)展呢?
一、充分的課前準備
幼兒園教材有其特殊性,語言課每個星期都不是很多,詩歌教學就更少了,那么,如何在這有限的時間里,讓幼兒收獲的更多呢?這就需要教師選擇有效地教育內容,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
教師應該從教材出發(fā),挖掘與之相關的內容、材料,或投放到區(qū)域角,或融入幼兒的生活中去。因為,教師只有充分了解詩歌的蘊含的深意,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如以小班詩歌《蟲蟲飛》為例,這個詩歌里面的蟲蟲到底是什么呢?幼兒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一會兒到草地喝露水,一會兒到花園踢踢腿,一會兒又到天空排成隊,最后還到樹杈上去睡一睡,這些特點在很多蟲子身上都能找到,所以這不是特指一種蟲子,而是所有有這種特性的蟲子。這樣的話范圍就很廣了,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集一些圖片或是影像資料,讓幼兒能更生動形象的觀察蟲子。同時,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幼兒學習的主體性,而幼兒園的教學又有其特殊性。因此,教師可以讓幼兒和父母一起參與搜集資料,放在區(qū)域角,請幼兒有空的時候去看。不但可以讓幼兒了解搜集到的資料,并進行一些無意識地記憶,而且可以進行一個親子的交流。同時,還可以讓家長帶孩子到郊外去觀察蟲子的各種特征。在幼兒事先已經對蟲子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再來上課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準備教具是構建有效語言活動的前提,這是在每一次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就必須做好準備的。教師應當充分考慮什么樣的教具是幼兒最感興趣的,什么樣的東西能促進幼兒能力的發(fā)展?,F在多媒體的使用雖然普遍,但是制作課件卻是一件繁瑣的事情,因此,使用圖片不失為一種簡便快捷的方法。簡單不一定是無效的,傳統(tǒng)不代表著陳舊。如在詩歌《蟲蟲飛》中,我們可以把詩歌里說到的事物:花園、草地、天空、大樹放入一幅畫中,蟲蟲自由地飛來飛去,這樣就顯得意境非常完整。讓幼兒在依個整體中學習,聯(lián)想也會變得豐富起來。
二、組織有效的教學語言,靈活地創(chuàng)建教育環(huán)境
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素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彼?,教師的語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然而對于幼兒教師來說,語言表達僅僅做到準確、清晰、規(guī)范是不夠的,還必須實現語言的“兒童化”,才可能吸引幼兒。因此,幼兒教師要注意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用語。對于幼兒的回答,教師要用簡單的語言及時梳理、歸納和提升。但是詩歌教學又和別的語言課不同,詩歌需要教師用清晰的聲音去朗誦韻腳,詩歌語言優(yōu)美有一部分是來自于他的押韻,因此,在詩歌的學習中,強調韻腳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教授時,韻腳要特別強調并重讀出來;詩歌需要教師用明顯的節(jié)奏感來朗誦,教師在教學中也應重點練習。如大班詩歌《搖籃》中:“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苯處熆梢哉堄變合饶?,如果幼兒念得不到位,教師可以進行示范并再請幼兒練習。在朗誦的時候還可以用拍手、拍腿等方法來打節(jié)奏,這樣既激發(fā)幼兒的興趣,也讓節(jié)奏變的明顯易讀了。詩歌需要教師用豐富的情感來朗誦,詩歌往往帶有很深刻的感情,我們在講授的時候讓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朗誦。教師可以用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來演繹(一種隨便說,一種帶有感情),讓幼兒感受哪一種聲音更好。
另外,教師要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境。教育家陳鶴琴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也就是說課堂教學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中,還應滲透到社會生活中去。如在一次參觀小學的時候,當給小朋友介紹到柳樹的時候,有一位小朋友不自覺地念出了古詩《詠柳》,其他人紛紛也跟著附和,這是一種情不自禁,也是幼兒對所學內容的靈活運用。
三、有效地教育觀念,扎實的教育功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苯處熓菍W習活動的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首先,教師應提高對詩歌教學價值的認識,明確指導幼兒掌握一定數量的詩歌并非可有可無之事,而應視之為對教師的一種要求,一份無可推卸的責任。同時,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板凳坐得十年冷”,鉆入“故紙堆”中潛心會學,豐厚自己的文化積淀,培養(yǎng)自身的“書生”氣質。
其次,我們教師要真正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因為只有在正確觀念指導下的教學才是正確、有效的。處于幼兒期的孩子是一群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我們應重視并充分發(fā)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我們要在幼兒疑難處、分歧處,在知識、方法歸納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及時加以點撥指導。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