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痛痹;中醫(yī)療法;烏頭桂枝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7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766-01
痛痹系風、寒、濕、熱、痰、淤之邪滯留肢體關節(jié)、經脈、肌肉,氣機受阻,阻遏氣機,損傷陽氣,腠理空虛,衛(wèi)外不固,致局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同則痛,而發(fā)為痹癥。自己在臨床中,按辨證施治的原則,應用溫經散寒,除濕通絡,蠲痹止痛作用的烏頭桂枝湯為主,加減化載,靈活變通,治療內外皆寒,表里兼病的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溫,若身痛疼等痛痹患者50例,每獲良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男18例,女32例,發(fā)病年齡最小17歲,最大56歲,17至35歲12例,36至50歲27例,51至56歲11例。病程短則兩個月,長則十五年之多,全部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怕冷、四肢關節(jié)疼痛及肢體功能障礙,個別患者腓腸肌萎縮,陰雨天及夜間痛甚。類風濕因子陽性,抗“O”、血沉均超過正常值。
1.2 治療方法 烏頭桂枝湯為基本方,制川草烏各10克,桂枝15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丹參30克,紅花10克,制乳香10克,千年健10克,烏稍蛇10克,細辛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頭煎取汁300毫升,再煎取汁200毫升,將兩次藥液混合后分早晚溫服,10天為一療程。
隨證加減:濕甚者加薏苡仁30克,蒼術10克,兼麻木重者加蜈蚣兩條,白芥子10克。病在下肢加懷牛膝10克,獨活10克;病在上肢加羌活10克,頸椎及肌肉痛加葛根10克。
1.3 療效標準及結果 癥狀消失,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查血沉、抗“O”類風濕因子正常,停藥后無復發(fā),痊愈32例,占74﹪。癥狀消失,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恢復工作。血沉、抗“O”類風濕因子基本正常,顯效12例,占15%。主要癥狀基本消失,生活能夠自理,好轉6例,占11%。疼痛減輕,關節(jié)活動自如。
2 典型病例
例一:李某,女,40歲,農民,2011年9月初診,自述雙下肢疼痛一年余,經中西藥屢治未效。近三個月來痛劇,膝關節(jié)屈伸不利,局部腫脹,左側腓腸肌萎縮,皮膚干冷,癥屬痛痹,投烏頭桂枝湯加薏苡仁30克,懷牛膝10克,獨活10克,服十劑后疼痛減輕,膝關節(jié)略能活動,繼守原方五劑,仍有隱痛,但關節(jié)已能屈伸,可下床行走,原方加黃氏30克,木瓜10克,五劑后疼痛止,關節(jié)腫脹亦消失。其后服維生素B(每次20毫克,一日三次)一月,配合按摩促使肌肉萎縮恢復而痊愈,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例二:陳某,男,52歲,工人,2013年3月初診。四肢關節(jié)疼痛三年,經用抗風濕藥治療,纏綿不愈,時痛時緩,近一個月來日漸加劇,且四肢肌肉疼痛重著,遇冷加劇,舌淡苔白,脈沉滑,癥系寒濕痹阻,絡道不通。治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擬烏頭桂枝湯加羌活10克,獨活10克,葛根10克,七劑后,其痛止。為防復發(fā),繼本方加黃氏30克,服五劑以資鞏固。二月后隨訪未復發(fā)。
3 體 會
痛痹系寒濕之邪流注經絡關節(jié)所致,阻遏氣機,損傷陽氣,致局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發(fā)為痹癥。如《景岳全書·風痹》中云:“風痹之癥,大抵……因寒者多,惟血氣不充,故風寒得以入之,惟陰邪留滯,故經脈為之不利”。“蓋痹者閉也,以氣血為邪所閉不得通而病也”,故用烏頭桂枝湯溫經散寒,除濕通絡,蠲痹止痛以治之,方中川草烏大辛大熱,驅寒止痛,桂枝溫通經脈,宣化寒濕,白芍養(yǎng)血,除血痹,與桂枝相伍,又能調營衛(wèi),和陰陽。痛痹日久,血脈必瘀,故用丹參,紅花,制乳香化瘀止痛,千年健壯筋骨,舒筋活絡,細辛辛溫走竄,疏通關節(jié),烏稍蛇搜風通絡,甘草和諸藥解烏頭之毒,諸藥合用,使寒濕之邪得以盡化,經脈通暢,氣血周流,則痛痹自能速愈。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yī)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31.
[2] 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原發(fā)性痛風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風濕病雜志,2004,8(3):108-181.
[3] 盧祥之,編著.名中醫(yī)治病絕招“烏頭桂枝湯治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出版,1989.8.
[4] 施桂英.關節(jié)炎概要[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3:33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