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堂上不能沒有讀書聲,語文教學只有突出了朗讀,才能凸顯語文教學的特色。
一、反思傳統(tǒng)朗讀方式,再議課堂朗讀的意義
想想現(xiàn)如今的語文課堂,多的是教師在臺上大唱獨角戲,課堂氣氛比較沉悶。誠然,現(xiàn)在的教學方法數(shù)不勝數(shù):有的精心指導學生“標準化”命題的圈圈畫畫,有的強化“篇章結構”的機械分解和組合,有的試圖對語文知識結構和語文能力層次進行全面而具體的量化,更有甚者幾乎拋開課本大搞“題海戰(zhàn)術”……使原本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語文課變成了白水蘿卜湯,成了學生厭煩頭疼的課程,如此“紛繁蕪雜”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覺得語文美嗎?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多年來我們傳統(tǒng)的課堂閱讀形式,不外乎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齊聲朗讀、指名朗讀、分角色朗讀、熟讀背誦等。好的范讀能把課文所表現(xiàn)的感情傳遞給學生,能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這對教師的基本功要求較高。學生自由朗讀由于學生知識不夠豐富,對文章的理解不夠透徹,加上學生朗讀水平不夠高,這也會給朗讀教學帶來不少的困難。齊讀可激發(fā)興趣、活躍氣氛,使得全體參與,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點,它不利于教師發(fā)現(xiàn)朗讀中存在的問題。大部分教師都青睞這種朗讀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指名朗讀可以讓教師了解到學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針對性進行教學。分角色朗讀的表演要求更高,這一訓練方式是諸多朗讀方式中難度最大的一種。
由此想來,要讓美回到語文課堂中,讓教師真正擔當起審美指導的導游者,首先必須徹底改變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輕讀重講的弊病,遵循語文學習的必然規(guī)律,請“讀”出山。那么朗讀在語文課堂中究竟有怎樣的作用和意義呢?
如果朗讀指導得得體,領悟啟迪有法,很容易使學生進入了語文學習的“迷狂”狀態(tài)——即令人怡情的審美情境。試想一篇好文章,不讀何以明其言?不讀何以曉其義?不讀何以感其情?不讀何以悟其道?現(xiàn)代文的閱讀如此,古文閱讀也如此。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今日教古文,自亦宜熟讀,雖不能求其寫,而熟習語言乃能深味其意義?!崩首x是優(yōu)化形象思維和審美感悟的過程和手段。只有通過朗讀,并在朗讀過程中融入了閱讀主體的審美理想和審美積淀,達到了曉其義、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辭的境界,在自己的語言表達中才會有召之即來、呼之欲出的感覺;才會有文思如流、注入筆端,鮮明形象、翩然而至,深邃義旨、豁然心會的境況。
二、嘗試現(xiàn)代輔助手段,增強課堂情感體驗
運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能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1.錄音范讀
語文教材配套錄音發(fā)音標準,朗讀到位,無論在語音、語速,還是語感方面都起到了樣板作用。我在教學《鄉(xiāng)愁》時,電子白板一打開,哀婉的樂曲隨即回蕩在教室中,學生們立刻沉浸在詩歌的氛圍中。由于詩歌朗誦氛圍營造恰當,學生朗讀起來感情頗為飽滿,對詩歌情感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2.配樂朗讀
這樣的朗讀就很容易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渲染的某種境界里去,既調動了興趣,也培養(yǎng)審美能力。筆者在教授《濟南的冬天》一課時,指導學生朗讀“最妙是下點小雪……”時,教師播放沁人心脾的鋼琴曲《初雪》,動聽的旋律深深感染了同學,感情的蓄積和醞釀也水到渠成,在潺潺汩汩的音樂聲中大家讀得投入、沉醉。課后要求學生鞏固朗讀練習,找一首最喜歡也是和本文的風格最吻合的曲子,作配樂朗讀,有條件的可以把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錄制下來。
3.錄像悟讀
錄像悟讀就是在教學時運用有強烈視覺效果的影片將其重點片斷顯示出來,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課文所營造的氛圍中去。在講《春》時,筆者就用錄像來再現(xiàn)課文中的畫面,在錄像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讀錄像,學生從屏幕上見到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地、綠綠地;風吹楊柳,柳條擺動……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著屏幕,盡情地品味,書面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畫面,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體會出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
4.綜合朗讀
將多媒體有機組合,構成教學信息傳輸及反饋調節(jié)的優(yōu)化教學媒體群,共同參與到朗讀教學中來,學生始終處于一種動眼、動耳、動腦、動口的嘗試、探求境界之中,這樣,學生的主體得到充分、有效的發(fā)展,學生的學習也會輕松愉快、興趣盎然。
教學《海燕》這首散文詩的時候,考慮到教材通篇運用了象征手法,學生比較難于把握持的主題。于是采用多媒體循圖入文:讓學生觀看海燕在風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畫面,感受到海燕矯健、勇猛、不畏強暴、勇于博擊的雄姿。同時,播放朗誦錄音,用形象的圖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樂語言去調動學生感官,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然后,由教師交代高爾基創(chuàng)作此文的背景,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先驅者。
三、探究朗讀設計的方法,提升語文課堂價值
1.趣讀課文,追求高雅
所謂趣讀,就是用有趣的方法讀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感到趣意盎然。例如采用文中集美,用精選課文美句的方法,形成同名的微型美文。例如《紫藤蘿瀑布》一文,讓學生精選描寫紫藤蘿的美句,結尾以議論抒情結尾。這樣學生就形成了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抒情類微型散文,既學習了描寫景物的方法,又學習到了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
2.引導悟讀,以讀帶析
以讀帶析,這種教學設計的視點已經(jīng)不在于單純的朗讀訓練,而是融合了閱讀分析能力訓練的因素,既進行朗讀訓練,又進行文章分析訓練。這樣的設計,既有藝術性,又有實用性。例如《金色花》一文中也運用了以讀帶析的方法。朗讀指導如:
①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注意讀出孩子的調皮,得意,驕傲。)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注意讀出母親的焦急惦念。)
③“我不告訴你,媽媽?!保ㄗ⒁庾x出孩子的淘氣、機靈、撒嬌、調皮和對母親的愛戀。)
④“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注意讀出母親的嗔怪、擔憂、焦慮和欣喜。)
3.朗讀為線,分層品析
朗讀教學的理想境界是層次細膩、過程生動、形式活潑。余映潮老師建議我們小步邁進——層次分明,角度精確——過程生動。
所謂“小步邁進”,是將我們原來比較籠統(tǒng)的“大家有感情地讀起來”之類的朗讀要求細化為經(jīng)過切分的有步驟的朗讀訓練活動,也就是說,經(jīng)過多個小的步驟的訓練,達成一次課堂朗讀教學的目標。
所謂“角度精確”,指的是從課文教學的角度來組織好對課文的朗讀,這樣的朗讀可以完全摒棄原來籠統(tǒng)的要求,而是變化為每次朗讀有具體細膩的角度要求。
葉圣陶認為,“只有反復吟誦,才能對課文有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因此,語文課堂不能沒有讀書聲,讓我們的課堂書聲瑯瑯,讓讀書成為語文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