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是數學新課程標準教學總目標的四方面之一,它也是學生最難以掌握的內容。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小學數學教學要使學生初步學會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對比較簡單的問題作出判斷和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的思考問題……學生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和訓練過程?!币虼耍瑢W生“解決問題”的訓練在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怎樣訓練學生“解決問題”呢?針對這一教學難點,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體會。
一、營造氛圍,激發(fā)“解決問題”的興趣
通過營造氛圍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情感,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讓學生樂于思考、勇于思考。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的興趣,改變傳統(tǒng)的傳授、問答教學方式,采用學生比較信任談話式的或交流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積極地思考問題。我們在教學中應引導他們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嘗試解決問題。為了能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我用了以下一些教學方法營造氛圍:
(1)用“假設法”營造氛圍。這種方法能較快地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學生對乏味的數學題產生興趣。例:中國古代九章算術里有這樣的一道題目“一百饅頭一百僧,大僧每人吃三個、小僧三人吃一個,借問大僧小僧各幾何?”此題用常規(guī)的解題策略很難解決,如果應用假設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假設所有的僧人都是大僧,也就是3€?00=300(個),而本來饅頭只有100個,那么多出來的是還有一部分是小僧,大僧和小僧的相差了3-個,從而得出大僧小僧一個人吃的饅頭相差2個,把相差的饅頭個數除以每人吃的相差個數從而求出小僧的人數。列成綜合算式就是:(3€?00-100)€鰨?-)。反之也可以假設所有的僧人都是小僧,同樣也可以先求出大僧的人數。
(2)利用“操作法”營造氛圍。這種方法能較好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點。如:教學“包裝的學問”要把4個長是110mm、寬是70mm、高是16mm的磁帶盒包裝成一包,有幾種包裝方案?哪一種方案最省包裝紙?教學時,每個小組分得一些磁帶盒,小組合作擺出各種不同的包裝方案。各個小組有了磁帶盒,不一會兒功夫就把6種包裝方案都呈現在桌面上,然后學生就不由自主地動筆起來計算每一種方案所需要的包裝,最后得出了哪種包裝方案最省包裝紙。這樣用操作的方法進行教學,不但能帶給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同時也增加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用“演示法”“游戲法”“圖解法”等來營造氛圍。因此,只要我們善于營造氛圍,就能充分激發(fā)學生“解決”的興趣,喚醒他們學習的欲望,從而取得教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聯(lián)系生活,教給“解決問題”的方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以不如授人以漁。新課程教材中的“解決問題”越來越接近于生活,這就是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要聯(lián)系生活,講究一定的學習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個長方體煙囪,它的長是30厘米,出煙口是一個邊長10厘米的正方形,做10個這樣的煙囪共需要多少的鐵皮?像這種題目,有很多的學生會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我們在教學這類問題時,要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用聯(lián)想、制作的策略來思考問題(哪一位同學能幫老師用紙折出煙囪的模型來呢),學生自然而然就懂得解題了。又如:教學“購物策略”,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然后用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三家商店所買的東西和所花的錢,從表中進行比較,得出了哪家商店買最合算,學生就很容易學會了購物的策略。
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中,只要緊密地聯(lián)系生活,學生就能逐步學會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圖解法、操作法、畫線段、找規(guī)律等等。
三、設練擴展,養(yǎng)成“解決問題”的習慣
(1)基本數量關系的訓練。通過找條件,來分析條件中存在著哪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搞清這兩種量間的關系,確定用哪種數量關系解題。根據數量關系解題一般有這三種:一種是倍數關系的,如:柳樹的棵數是楊樹的2倍(數量關系是:柳樹的棵數=楊樹的棵數€?),這樣已知其中一種樹的棵樹就可以求另一種樹的棵樹。另一種是比較關系,如:五年級的人數比六年級多12人(數量關系是:五年級人數-六年級人數=12人)也一樣已知一個年級的人數就可以求另一個年級的人數了。如單價€資?總價、工作效率€墜ぷ魘奔?工作總量等都屬于倍數關系。有些題目需要這兩種并用,如:今年收入比去年少,根據條件可列數量關系:今年比去年的收入=去年收入€祝衲曄杖?去年收入-去年收入€住5諶質親芊止叵擔ú糠至??分粒靠偭浚?。學生通過對基本數量關系的訓練,有一定的思維解題能力,就能逐步養(yǎng)成“解決問題”的習慣,碰到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一題多解的訓練。許多學生思維過程于單一硬往死里鉆,不敢克服既有的思維模式,直到思維完全受阻。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問題,打破原有思維模式框。如:張師傅要加工一些零件,3天完成總零件數的,還剩36個零件沒有完成,照這樣計算,張師傅加工完這些零件共需要多少天?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得到不同解法:①3€鰨虎?€鰨█?);③(1-)€鰨█?)+3;④36€鰨?-)€鱗36€鰨?-)€讇?;⑤36€鱗36€鰨?-)€讇?]+3;⑥(1-)€鱻?+3。通過此類題目的訓練,學生就能克服思維的局限性,同時也加深了學生思維解題的能力,養(yǎng)成“解決問題”的習慣。
總之,在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巧設情景、聯(lián)系生活、設練擴展,就能充分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養(yǎng)成“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