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以利于改進教學,最終實現課程目標,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評價的內涵和使用范圍非常廣泛,評價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后再進行,而必須伴隨于教學過程之中。這就需要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
一、激勵性評價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興趣
每一個人在心靈深處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而來自他人的一句普普通通的喝彩,也將給我們的生活注入美麗,有時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激勵性評價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說、敢問,樂于發(fā)表意見,大膽質疑,勇于探索,在這樣的情境下教學,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疑問、驚嘆、爭議、歡笑貫穿課堂始末。
激勵性評價語言并不是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僵死的、程式化的所謂“激勵性口頭評價”,諸如“棒、棒、棒,你真棒!”“答得好,表揚他!”等,而是針對學生的具體想法與做法給予適當的激勵評價。
比如在提出問題環(huán)節(jié)可以這樣說:
能提出這么有價值的問題來,真了不起!
這種想法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請再說一遍好嗎?
瞧瞧,誰是火眼金睛,發(fā)現得最多、最快?
在猜想環(huán)節(jié)可以這樣講:
猜測是科學發(fā)現的前奏,你們已經邁出了精彩的一步!
你特別愛動腦筋,常常一鳴驚人,讓大家禁不住要為你鼓掌喝彩!
這么好的想法,為什么不大聲地、自信地表達出來呢?
在交流環(huán)節(jié)可以這樣講:
你的想法(做法)很獨特,你能具體說說嗎?
讓我們大家都來做小評委,聽一聽他們的想法(做法)怎么樣?有補充意見嗎?(學生會在聽的過程中,思考:他們的想法和我的一樣嗎?哪里我沒有想到?哪里需要我來補充?)
了不起的發(fā)現,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紹給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
這是你們合作成功的果實,老師為這份成果而歡喜!更為你們積極參與的精神而叫好!
你是一個很優(yōu)秀的記錄員,不僅把觀察的內容都詳細地記錄下來,而且還寫得非常端正、清晰!
科學家總不忘在研究后整理好材料,看,這一組就做得非常好!
第四組的同學個個眼睛睜得大大的、亮亮的,我感受到了你們特別認真,注意力特別集中!
傾聽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學正在分享著大家的快樂,我相信他已經有了很多收獲!
你傾聽得真仔細,耳朵真靈,這么細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
……
教師大加贊賞的不應是學生天生的稟賦或特長,而是學生自身努力的過程和結果。通過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激勵性評價牽引學生的行與思協(xié)調聯動。
當然除了口頭激勵還可以采取頒獎的形式延續(xù)學生的探究興趣。比如頒發(fā)小博士帽,獎勵小紅花,授予小小科學家稱號等。
只有在寬松、愉悅、不斷獲得鼓勵的環(huán)境中,學生的思維才會變得活躍,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稍縱即逝的新奇、獨特的想法,給予贊揚,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發(fā)展。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并在失敗面前不氣餒。所以,將口頭激勵作為一條教學原則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始終,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二、引導性評價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興趣
引導性評價就是當學生的認知出現錯誤時,當學生思維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時,當學生的操作不規(guī)范時,不能盲目地遷就、無原則地默認,或者說不批評、只表揚,教師更多的是通過評價引導教育,告訴學生該怎樣去做。它以尊重學生和愛護學生為前提,引導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土壤》一課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你們準備怎樣研究土壤?
班上一個最調皮的學生突然站起來說:“老師,蚯蚓可以吃土壤,人可以吃嗎?我想嘗一嘗。”他的話引得學生們哈哈大笑。
盡管問題很特別,但教師意識到他在思考,他也有探究的欲望。于是,她讓大家安靜下來,這樣評價這位學生:“這位同學的問題很有想法,不過我不贊成你嘗一嘗的做法。因為據我所知,人是沒有消化土壤的功能的,蚯蚓也只是消化了土壤中的腐殖質。至于土壤里到底有沒有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我還不清楚,不過有害物質肯定是有的。也許,將來人們真能從土壤中提煉出或用土壤作原料人工合成出新的食品,那也說不準呢!”
教師的話很好地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巧妙地把學生的興趣及時引導到對土壤問題的研究,這就是教師的高明之處。
三、反思性評價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興趣
所謂反思性評價,就是指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正在討論的問題,不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而是以鼓勵的行為方式或語言,或提問或實驗,讓學生暢所欲言,然后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說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把評價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去發(fā)現、去分析、去論證。每當一種意見提出時,教師都請學生給予評判,他們或分析,或爭論,或同意,或自己來處理,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發(fā)展空間。
例如教師在教學《讓燈亮起來》一課時,有的組的學生怎么也不能點亮小燈泡,教師沒有直接告訴他們原因,而是把問題拋給了大家:“他們組的燈不亮,為什么呢?”學生一起分析原因,有的認為電路可能有問題,有的認為電池沒電了,有的認為導線斷了,也有的認為燈泡燒了。問題的驅使下學生更換零件一次一次地實驗,結果找出了問題的癥結。我想這樣的研究結果學生一輩子也忘不掉。
課堂及時性評價,是小學科學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師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話語,是學生的陽光,是課堂的生命,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空間。雖然這種評價難于記錄,但低起點,小目標,勤評價,快反饋的做法,學生最感興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它時刻激勵著學生在課堂這個小世界里,全力投入、盡情發(fā)揮,獲得發(fā)展,從而實現在學海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