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鴨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故而又名鴨大腸桿菌敗血癥。筆者結合實際,介紹了鴨大腸桿菌病的流行特點、病變和臨床癥狀,并對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鴨;大腸桿菌病;流行特點;臨床癥狀;防治
大腸桿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各種日齡的鴨均易感,尤以雛鴨最易感,發(fā)病可達70%~90%。當鴨場衛(wèi)生條件差,地面潮濕,舍內(nèi)通風不良,氨氣味大,飼養(yǎng)密度過大等,往往發(fā)病。本病的傳染源主要是病禽和帶菌的禽類,如它們的尸體和糞便、污染飼料、飲水、池塘、飼養(yǎng)場地、工具及種蛋等也是傳染源,健康鴨通過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上大腸桿菌,但不一定即刻發(fā)病,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或患其他疾病時,寄居體內(nèi)的細菌便乘機進入血管,隨血流分布全身,引起敗血癥或其他病癥。也可通過皮膚傷口進入血液,引起敗血癥。另外,鴨舍內(nèi)的吸血昆蟲和體表寄生蟲等,也可引起本病的發(fā)生。
1 流行特點
各個日齡的鴨均可發(fā)生,尤以2~6周齡的小鴨或中鴨多發(fā),發(fā)病以冬春潮濕季節(jié)多見。
2 病變
雛鴨或小鴨的敗血型大腸桿菌病常與鴨疫里默氏桿菌病繼發(fā)或混合感染。本病的解剖變化與鴨傳染性漿膜炎極為相似,出現(xiàn)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腹膜炎。只是鴨傳染性漿膜炎在病鴨肝臟上形成的纖維素性滲出物更干燥、更薄、更易剝離;而大腸桿菌形成的則相反,大腸桿菌病的腸道病變表現(xiàn)得更明顯一些,并且產(chǎn)蛋鴨還表現(xiàn)墜卵性腹膜炎,母鴨的卵黃性腹膜炎主要發(fā)生在開產(chǎn)前的母鴨或正在產(chǎn)蛋的母鴨,其主要臨診癥狀及病理變化為:母鴨腹部膨大,拉白色帶有蛋白碎片的糞便,剖檢腹腔內(nèi)充滿蛋黃碎片或干酪樣物。從患鴨的心血、肝、脾中容易分離到致病性大腸桿菌。
3 臨床癥狀
本病多呈急性敗血癥,新出殼的雛鴨發(fā)病后體質軟弱、合眼縮頸、腹圍較大,常有下痢現(xiàn)象,多因敗血癥死亡;較大的雛鴨發(fā)病后精神委靡,食欲減退,兩翅下垂,站立一旁,頭向下彎曲,嘴角觸地,兩眼和鼻孔處常附黏分泌物,有的病鴨拉綠色稀便,呼吸困難,常因敗血癥或體質衰竭、脫水死亡;成年病鴨喜臥,不愿走動,站立時腹圍膨大下垂呈企鵝狀,觸診腹部有液體波動感,穿刺流腹水。剖檢見肝臟腫大,呈青銅色或膽汁狀的銅綠色、質脆;脾臟腫大,呈紫黑色斑紋狀;卵巢出血,肺充血、出血和水腫;全身漿膜呈急性滲出性炎癥,心包膜、肝被膜和氣囊壁表面附有黃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腹膜有滲出性炎癥,腹水為淡黃色;腸道黏膜呈卡他性或壞死性炎癥;有些病鴨卵黃破裂,腹腔內(nèi)混有卵黃物質;有些雛鴨卵黃吸收不全,有臍炎等病理變化。確診需送實驗室做病原菌的分離與鑒定。
4 防治措施
(1)加強鴨群的飼養(yǎng)管理,嚴格防疫衛(wèi)生管理制度,從無大腸桿菌病的種鴨場引進種蛋或雛鴨。種蛋、孵化室和有關器具可用0.1%強力消毒靈或0.03%百毒殺液等消毒。日??啥ㄆ谟门V劣皖A混劑按1.25g/100kg飼料混飼,做好預防工作。
(2)養(yǎng)鴨場可根據(jù)情況,接種多價大腸桿菌滅活苗。
(3)治療:①肌注慶大霉素,2~3mg/kg體重,卡那霉素10~15mg/kg體重,3次/d,連用3~5d。加味禽菌靈散按0.6g/100kg飼料混飼,連用2~3d,預防減半;氟哌酸按0.01%拌料混飼,連用3~5d;復方磺胺氯達嗪鈉粉劑,按20mg/kg體重灌服,連用7d;牛至油預混劑按2.25g/100kg飼料混飼,連用5~7d;土霉素粉按60~250mg/L拌水混飲,連用5~7d;恩諾沙星拌料或飲水,連用3~4d。以上藥物治療效果較好,且符合無公害食品生產(chǎn)用藥要求。②五雨康(每公斤體重0.2ml)和諾奇星(每公斤體重30mg),肌肉注射;或4漿桿凈,每100kg體重7~10g,肌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