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15d、20d、25d、30d秧齡在晚稻拋栽上應用效果的比較發(fā)現(xiàn),隨著秧齡的延長,每穗粒數(shù)和單產(chǎn)下降,成熟期推遲1~2d,但以秧齡20d的產(chǎn)量最高,成熟期適中。
【關鍵詞】晚稻;拋栽;秧齡;試驗
與水稻常規(guī)種植方式相比,拋秧栽培具有節(jié)省勞力和減少勞動強度的特點。衢江區(qū)晚稻拋栽面積常年在1100hm2以上,為提高晚稻產(chǎn)量,本試驗設立不同秧齡,探討其對晚稻產(chǎn)量及產(chǎn)量構成因子的影響,為本地區(qū)拋秧增產(chǎn)技術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與品種
試驗安排在衢江區(qū)高家鎮(zhèn)大田畈晚稻高產(chǎn)示范方內(nèi),前作為席草田,土壤屬砂壤土,肥力中等,分布均勻。供試品種為晚稻秀水123。
2.2 試驗設計
本試驗設4個處理,3次重復,共12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15m2(長10m,寬1.5 m),四周設有1m以上的保護行。每個處理秧齡間隔5d,處理Ⅰ(15d)、處理Ⅱ(20d)、處理Ⅲ(25d)、處理Ⅳ(30d)。
2 試驗經(jīng)過
每個處理都采用塑盤育秧(塑盤長59㎝,寬34㎝,總孔數(shù)434穴/盤),7月4日同時播種。每667㎡大田用種量5㎏\盤數(shù)80盤,每盤播種量62.5g。
每個處理拋栽當天上午按照每667㎡20%復合硅肥40㎏的用量作基肥施于畦上,并用耙子耙入畦的土層中,下午進行拋栽。8月7日按。每667㎡尿素15㎏、24%硫酸鉀鎂10㎏的用量進行第一次追肥,并用“拋秧寶”除草劑按每667㎡20g的分量進行化學除草。8月26日按每667㎡5㎏尿素的用量進行第二次施肥。8月16日用“壟歌”防治螟蟲;9月1日用“康寬”防治螟蟲;9月13日用“康寬”+“毒死蜱”+“井崗霉素”防治螟蟲、紋枯??;9月26日用“烯啶蟲胺”+“毒死蜱”+“米酰胺”+“噻嗪酮”防治飛虱、稻瘟病。
3 結果與分析
3.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秧齡25d和30d的生育期相同;秧齡15d的比秧齡25d、30d的提早成熟2d;秧齡20d的比秧齡25d、30d的提早成熟1d。秧齡15d的始穗期比秧齡20d、25d、30d的提早3~4d;秧齡15d的齊穗期比秧齡20d、25d、30d的分別提早3d、2d和5d。
3.2 分蘗力
從表2可以看出,落田苗和最高苗的表現(xiàn)為:秧齡25d以內(nèi)的,隨著秧齡的延長而增加;秧齡25d以上的,隨著秧齡的延長而減少。
3.3 經(jīng)濟性狀
由表3可知,每穗的總粒數(shù)、實粒數(shù)和千粒重隨著秧齡的延長而減少,主要是早栽的后發(fā)能力加強,穗大粒多,千粒重高。
3.4 產(chǎn)量表現(xiàn)
從表4可以看出,所有處理平均產(chǎn)量都在500 kg/667㎡以上,其中產(chǎn)量最高的為處理Ⅱ(秧齡20d),667㎡產(chǎn)量為604.4kg;其次為處理Ⅰ(秧齡15d),667㎡產(chǎn)量為580.7 kg;處理Ⅳ(秧齡30d)最低,667㎡產(chǎn)量只有537.8 kg。充分說明早拋出高產(chǎn)。
4 小結與討論
(1)塑盤拋栽的秧齡最好掌握在20d左右,由于秧齡時間短,秧苗高度低,串根少,容易拋栽成活,如超過秧齡25d,秧苗高、串根多,不但秧苗易遭受損傷,還增加拋秧的難度,增加用工。
(2)為防早稻受天氣等影響推遲收割,晚稻塑盤育秧秧苗在二葉一心期應使用多效唑,以控制苗高,便于拋栽。
(3)晚稻塑盤拋栽667㎡用種量最好在5kg左右,用盤數(shù)在80盤以上,只有這樣才能使最高苗達到30萬以上,增加有效穗。
(4)晚稻塑盤拋栽在用種量充足、盤數(shù)足夠的條件下,早拋可以促進早發(fā),且有利于壯個體、攻大穗,最終達到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