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碘淀粉比色法測pH對大西洋鮭胃、肝臟、前腸、中腸、后腸中淀粉酶活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大西洋鮭淀粉酶的活力均隨著pH 的升高呈現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大西洋鮭胃、肝臟、前腸、中腸、后腸淀粉酶最適pH值分別為5.0、6.5、7.5、7.5、7.5。在各自最適pH下, 淀粉酶的活性順序為肝臟>后腸>前腸>中腸>胃,各部位之間差異顯著(P<0.05)。
【關鍵詞】pH值;大西洋鮭;淀粉酶活性;消化酶;影響
大西洋鮭屬鮭科鮭屬的冷水性魚類。大西洋鮭成魚體形側扁,呈流線型。頭部無鱗,口端位,吻突出,口裂微斜,上下頜各具齒一列,上頜骨后端不達眼部。生殖季節(jié)雄魚吻端突出,呈鉤狀,上下相對如鉗形。背鰭較短居中,鰭條間具有黑色斑點,脂鰭肉質末端游離,脂鰭基部向前向下至側線的鱗片為13枚,尾鰭幼魚深叉形,成魚為半月形。側線鱗完全。體背部黑灰色或灰黃色并帶有黑色斑點,體側至腹部銀白色。
消化酶是指由消化系統(tǒng)和消化腺分泌的,起營養(yǎng)和消化作用的酶類。對消化酶的特性進行研究,是認識消化酶的結構與功能關系,探討消化酶作用機理的一種重要手段。對于魚類消化道中消化酶的研究,是了解魚類消化生理的重要內容,對于魚類養(yǎng)殖過程中人工餌料的合理配制也具有重要意義。pH又是影響魚類消化生理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酶動力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有關pH對大西洋鮭消化酶活性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報告至今仍較為少見。本文初步研究pH對大西洋鮭淀粉酶活性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用大西洋鮭采自長春市海水養(yǎng)殖科技示范基地,選取5尾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大西洋鮭,體長(28.23±3.96)cm,體質量(304.18±17.46)g。
1.2 研究方法
1.2.1 設定淀粉酶活性測定的pH梯度
采用0.2mol/L醋酸緩沖液,在pH 5.0~8.5的范圍內,以0.5 pH為梯幅,設置7個pH梯幅,用以測肝臟、前腸、中腸和后腸。在pH 2~8的范圍內,以1 pH為梯幅,共設置7個pH梯幅,用以測胃。分別在各pH條件下,測酶的活性,反應溫度(37±1) ℃。
1.2.2 酶液的制備
試驗魚采集后暫養(yǎng)于水族箱中,饑餓24h。處理時先測量魚的體長及體質量,然后置于冰盤中解剖,分離出肝臟、胃、腸,剔除上面的脂肪,用雙蒸水清洗腸、胃內的內容物,然后測其體積。分別取大西洋鮭的肝臟、胃、腸置于冰浴中,加其10倍體積的預冷重蒸水,在玻璃勻漿器中勻漿,勻漿液用超速真空離心機于4℃,9000 r/min離心30 min,取上清液用預冷重蒸水稀釋,稀釋至一定體積用作活性測定,至于冰箱中保存,24h內完成所有測定。
1.2.3 淀粉酶活性測定方法
采用碘-淀粉比色法。取2%淀粉液2ml,pH為7.0的0.2M磷酸緩沖液在(37±1)℃水浴中平衡,加酶液0.5ml,保溫30min,于水中煮沸10min,然后用次亞碘法測定葡萄糖,取1ml反應液于碘量瓶中,加0.1M的碘液1ml,滴加0.15M的氫氧化鈉1ml,搖勻,于室溫下暗處靜置20min。再加0.4ml3MH2SO4酸化。以0.025M的硫代硫酸鈉滴定,指示劑為2%淀粉液,終點無色。
1.2.4 淀粉酶活性的定義
在pH 為7.0和(37±1)℃條件下水浴30min,淀粉水解每min產生1μg分子葡萄糖的酶量,為一個淀粉酶的活性單位。比活力定義為活性單位U·mg-1蛋白。
1.3 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用統(tǒng)計學方法進行處理,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用SPSS13.0中AMOVA進行方差分析,LSD法進行多重比較,結果用平均值±標準誤差(mean±SD)表示。
2 結果與分析
在不同的pH條件下,大西洋鮭不同部位消化道的淀粉酶活性變化如圖1和圖2所示,結果表明:胃在pH為5的酸性條件下,其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前腸、中腸和后腸在pH為7.5中性偏堿性條件下,其淀粉酶的活性最高,而在酸性條件下,其淀粉酶的比活力比胃低,在堿性條件下,其淀粉酶的活性又較肝臟高。由圖2可見,肝臟在pH為6.5左右,其淀粉酶的活性略高于前腸、中腸、后腸淀粉酶的活性,各組織在其各自最適pH值,淀粉酶的活性順序為肝臟>后腸>前腸>中腸>胃,各部位之間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在本試驗條件下,大西洋鮭對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主要是在中性偏酸條件下完成的。這一點與王重剛等[10]對真鯛的研究結果相反。國內外其它研究結果表明很多魚類淀粉酶的最適pH值在堿性或中性偏酸性的范圍內。倪壽文等[1,2]報告了草魚、鯉魚、鰱魚、鳙魚的肝胰臟和腸淀粉酶的最適pH分別為6.4和6.4,6.4和6.4,7.2和6.8,7.2和6.8。5種魚的肝胰臟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順序為:草魚>鯉魚>尼羅羅非魚>鰱魚>鳙魚;腸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順序為:尼羅羅非魚>草魚>鯉魚>鰱魚>鳙魚,現有的研究表明:各種魚類的腸淀
粉酶的最適pH為5.0~8.0。即從弱酸到弱堿,平均值近于中性,比腸蛋白酶的最適pH (8.3)低,與飽食后的腸液pH基本一致(6.8~7.8)。不同食性魚類(草食、雜食和肉食)以及有胃魚類(虹鱒和羅非魚)和無胃魚類(草魚等鯉科魚類)的腸淀粉酶的最適pH差異不
4 結論
大西洋鮭胃、肝臟、前腸、中腸、后腸淀粉酶最適pH分別為5.0、6.5、7.5、7.5、7.5,淀粉酶的活性順序為肝臟>后腸>前腸>中腸>胃,各部位之間差異顯著(P<0.05)。
參考文獻
[1]倪壽文,桂遠明,劉煥亮.草魚、鯉、鰱、尼羅羅非魚淀粉酶活性比較[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1992,7(1):24-31.
[2]倪壽文,桂遠明,劉煥亮.草魚、鯉、鰱、尼羅羅非魚肝胰臟和腸道蛋白酶活性的初步探討[J].動物學報,1993,39(2):160-168.
[3]黃耀桐,劉永堅.草魚腸道肝胰臟蛋白酶活性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1988,(4):328-333.
[4]田麗霞,林鼎.草魚攝食兩種蛋白質飼料后消化酶活性變動比較[J].水生生物學報,1993,17(1):58-65.
[5]葉元土.鯉魚肝胰臟和腸道淀粉酶活性研究[J].水產科學,1992,11(1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