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珙桐為珙桐科珙桐屬,為我國特有樹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近年來,由于人口的劇增和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fā),珙桐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條件受到嚴重破壞,使本來就具有殘遺性的珙桐群落面臨瀕危的狀態(tài)?在這種形勢下,探索珙桐人工種植,提高育苗成功率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珙桐;有性繁殖;方法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屬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山茱萸目傘形目,珙桐科,珙桐屬珙桐種。別名水梨子,鴿子樹、鴿子花樹。枝葉繁茂,葉大如桑,花形似鴿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鴿子的翅膀,暗紅色的頭狀花序如鴿子頭部,綠黃色的柱頭像鴿子的嘴喙,因此得名“鴿子樹”,并有象征和平的含意。
1珙桐的形態(tài)特征和生態(tài)學特征
(1)形態(tài)特征。珙桐為落葉大喬木,高可達20m。樹皮深灰色或深褐色,呈不規(guī)則薄片脫落。幼枝圓柱形,當年生枝紫綠色、無毛,多年生枝深褐色或深灰色;冬芽錐形,具4-5對卵形鱗片,常成覆瓦狀排列。單葉互生,在短枝上簇生,葉紙質,寬卵形或近心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粗鋸齒,葉柄長4~5cm,花雜性,由多數(shù)雄花和1朵兩性花組成頂生頭狀花序?;ㄐ蛳掠?片白色大苞片,紙質,橢圓狀卵形,長8~15cm,中部以下有鋸齒,核果紫綠色,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成熟果實為橢圓形,呈紫綠色,具有黃色斑點,長3-4cm,直徑15-20mm,外果皮很薄,中果皮為肉質,內(nèi)果皮上具有溝紋,果梗粗壯,自然成熟后即脫落。
(2)生物特性。珙桐多分布于海拔1800~2200米的山地林中,分布區(qū)氣候具有濕潮、多雨多霧、夏涼和冬季寒冷期長的特點,相對濕度在80%以上,年平均氣溫8.9~15℃,1月平均氣溫0.43~3.60℃,7月平均氣溫18.4~22.5℃,年降水量600~2600.9mm,大于10℃活動積溫2897.0~5153.3℃。喜中性或微酸性腐殖質深厚的土壤,在干燥多風、日光直射之處生長不良,不耐瘠薄,不耐干旱。幼苗生長緩慢,喜陰濕,成年樹趨于喜光。
2 珙桐的生物學價值與分布情況
2.1 價值
珙桐為落葉喬木,系1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qū)系的孑遺種, 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大部分地區(qū)的珙桐相繼滅絕,只有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地區(qū)幸存下來,成為了今天植物界的“活化石”。 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珙桐為國家8種一級重點保護植物中的珍品,為中國獨有的珍稀名貴觀賞單屬植物。珙桐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觀賞植物,又是制作細木雕刻、名貴家具的優(yōu)質木材,因其花形酷似展翅飛翔的白鴿,1869年以來引種到英、美、荷、瑞士、日、俄等國,被譽為“中國鴿子樹”。
2.2分布情況
由于森林的砍伐破壞及挖掘野生苗栽植,目前數(shù)量較少,分布范圍也日益縮小。具體分布為:陜西東南部鎮(zhèn)坪、嵐皋,湖北西部至西南部神農(nóng)架、興山、巴東、長陽、利川、恩施、鶴峰、五峰,湖南西北部桑植、張家界、慈利、石門、永順,貴州東北部至西北部松桃、梵凈山、道真、綏陽境內(nèi)的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畢節(jié)、納雍,四川東部巫山,東南部南川、北部平武、西部至南部汶川、都江堰、彭州、寶興、天全、峨眉山、馬邊、峨邊、美姑、雷波、筠連,云南東北部綏江、永善、大關、彝良、威信、鎮(zhèn)雄、昭通等地。
3 珙桐的有性繁殖方法
3.1 播種
珙桐種子的種殼厚而堅硬且后熟期長,一般要2—3年才能破殼發(fā)芽,人工繁殖十分困難。加之珙桐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已遭到破壞,數(shù)量正日趨減少,已被列為國家一級珍稀保護植物。
3.1.1 種子處理采用露天低溫催芽法
珙桐種子發(fā)芽十分困難,常常是未到發(fā)芽時間種子已爛,實際上基本不發(fā)芽。為了縮短時間,播種前必須對種子進行處理。采用毛種露天低溫催芽法可使種子出芽時間縮短到一年以內(nèi),且發(fā)芽率達98%以上。具體方法如下:將采收下來的珙桐毛種(包括中果皮、外果皮)不做任何處理,直接放置于冬天寒冷的露天環(huán)境中,讓其自然冷凍,以加速生理轉化,并于次年3月將毛種直接播入土中。根據(jù)測定:毛種堆放地氣溫約6.9攝氏度時發(fā)芽率約為98.3%,在零下2.5攝氏度時,發(fā)芽率可達99.3%。可見,氣溫越低發(fā)芽率越高。
經(jīng)上述方法處理過的種子可縮短到一年內(nèi)發(fā)芽,但依然存在管理上的麻煩,為減少播種后的管理,降低生產(chǎn)成本,可采用露天挖坑埋藏法對毛種進行再次催芽,直到冬天才將它取出播種。此時不少堅硬的種子已開裂,播種2—3個月后幼苗即可出土。具體做法是:在露地挖淺坑,將露天低溫處理的毛種倒入坑中,每25厘米覆土10厘米,一般不必采取人為措施,任其日曬雨淋。如遇長時間干旱應適量灌水,埋種處如有積水應及時排除。
3.1.2播種
選擇排水良好,濕潤而肥沃的沙壤土或中壤土作為基質,以酸性至中性為佳。切忌在干旱、瘠薄的粘土中播種。播種前土壤要硫酸鏈霉素(72%)、代森鋅、多菌靈、托布津、福爾馬林等進行土壤消毒并深翻。播種前在苗田開溝,深10~15厘米,寬5~8厘米,再將處理好的種子按10~15厘米距離放入溝中,覆土壓實并澆透水。
播種時間一般在3—4月,經(jīng)露天埋藏的種子需在該年11月中下旬播入,最遲不得超過次年1月,不管是春播還是冬播,都不必去掉外果皮和中果皮,直接播入毛種即可。一般采用條播,種子上面覆土5厘米。播種后土壤要保持一定的濕度,不管冬播或春播,次年3月幼苗均可破土而出,在低海拔地方出芽更早些。
3.2 幼苗的管理
珙桐種子破殼后不耐水濕,剛出苗時,在陰濕條件下根、莖、葉都易腐爛、死亡率高。而在排水良好的坡地死亡率則低。因此,種子出芽后到真葉出現(xiàn)前土壤不能太濕。如遇長時間陰雨天氣,應做好排水工作,同時還需要用托布津1000倍液或代森鋅500倍液噴灑苗木。在海拔較高地帶,一般情況下,珙桐種子在月平均氣溫0.56℃,旬平均氣溫-0.43℃時開始萌動。月平均氣溫1.8攝氏度,旬平均氣溫2.5攝氏度時幼苗就開始出土,剛出土的幼苗不耐低溫,應特別注意晚霜對幼苗的危害,如遇到寒潮應當預先架設密封的塑料薄膜棚防寒。
幼苗真葉出齊后,即可施一次0.5%至1%的復合液肥或低濃度人糞尿液壯苗,同時除凈田間雜草。當年幼苗即可長到30~50厘米高,第二年一般可長到120~150厘米。幼苗長到30厘米以上,地徑粗達0.4厘米時就可出圃移栽定植。
3.3 移苗時間宜選在落葉后或翌春萌芽前,注意起苗時勿碰傷根皮和頂芽
對過于細長的側根和側枝可進行適當回縮修剪。珙桐根系發(fā)達,移植時栽植穴要求穴大底平,必須苗正根展?;靥钔烈謱訐v實,根莖培土應比原土位高出15~20厘米。移栽完畢要澆透定根水,使土壤與根系充分密接。小苗移栽成片定植,應架設遮陽棚,使小苗安全過夏。珙桐喜涼爽濕潤氣候環(huán)境,最好是與其他闊葉喬木或常綠喬木混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