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鈴薯作為一種糧菜兼用作物,隨著產業(yè)化的進一步升級,作為加工原料和食用的需求都在逐步增大,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而人員工資的增長,又使傳統(tǒng)栽培模式的成本太高。這樣機械化栽培作為一種生產模式,以其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機械,在大量減少用工的情況下,能大面積種植,實行統(tǒng)一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使成本下降,產量提高,防治病蟲害及時,經濟效益高。與傳統(tǒng)耕作模式相比,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
【關鍵詞】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生產條件;機械播種
馬鈴薯是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塊莖類植物,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其用途極為廣泛,既是人類生存必要的糧菜兼用食品,還是營養(yǎng)保健食品,還是醫(yī)藥、化工、石油、紡織、造紙、農業(yè)和建材等行業(yè)重要的原材料,也是畜禽的優(yōu)質飼料。
1 生產條件
1.1 耕地
坡度≤15C。,土壤含水率在(15±2)%,地塊面積300m2以上。
1.2 土壤
選擇土壤耕層深厚、結構適宜、土壤肥力中上等、保肥保水性強、偏酸性、便于機械化作業(yè)的地塊,最佳耕深為200~250mm。
2 種薯準備
2.1 品種
選擇三代以內的脫毒種薯,并根據(jù)市場需求,選擇適應當?shù)厣鷳B(tài)條件且經審定推廣的符合生產加工及市場需要的專用、優(yōu)質、抗逆性強的青薯2號品種。
2.2 種薯
小于50g可作整薯直接播種,大于50g的種薯應按機具作業(yè)要求切塊。種薯切塊應采用自薯頂至臍部縱切,使每一塊都帶有芽眼,保證頂端優(yōu)勢。種薯過大,則按芽眼切塊,每塊至少1~2個芽眼。切塊工作在種植前5~7d進行,注意刀具采取消毒措施及避免交叉使用,并進行切塊涼曬工作。
2.3 肥料
選用尿素、馬鈴薯專用肥、磷酸二胺等顆粒肥料。
3 機械播種
3.1機具
選用適合本地區(qū)的2CM-2型等馬鈴薯種植機。
3.2播種方式
播種方式采用單壟雙行播種。播種機開溝、施肥后將種薯點播在開溝器開出的溝內濕土中,同時覆土、起壟、鎮(zhèn)壓。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起壟等五道工序。
3.3 技術要求
3.3.1 整地技術要求
耕透、耙細、整平,整地后土垡最大直徑≤50mm,清除雜草、石塊,達到土層虛實并存、地平土細的狀態(tài)。
3.3.2 施肥要求
一般毎667㎡施二胺、尿素30~50kg,農家肥2~4m3。
3.3.3 播種期
當10cm土壤溫度穩(wěn)定通過3~6℃時播種,采用地膜覆蓋栽培可以提高地溫3~5℃。
3.3.4 機械化種植要求
機械化種植作業(yè)、播種量控制在140~150kg/667㎡,行距600~700mm,株距180~220mm,播種深度150~180mm,重、漏播率小于4%。
3.4 播種機的調整
3.4.1 播種量的調整
播量的調節(jié)可通過改變行距、改變流量控制來實現(xiàn)。調整時,種、肥箱里應分別裝滿了種子和化肥,支起機架,使機具呈水平狀態(tài),地輪離地面能自由轉動,以接近正常工作速度轉動地輪若干圈,分別稱出種子和化肥的質量。
3.4.2 播深調整
擰松開溝器固定螺栓,上下移動開溝器可調整播種深度,各開溝器高度調整一致。
3.4.3 壟高調整
通過調整起壟鏟高低來實現(xiàn),壟面不平整時通過調整刮壟板來進行。壟面拱頂不明顯,壟頂有小溝,說明壟板太高,停機后,需降低壟板、加深入土量進行調整,以不雍土、壟形整齊為準。
3.5 機具操作
按播種機使用說明與動力配套,進行調整、保養(yǎng)和使用。正式播種前,先在地頭試播10m,檢查種肥間的間距,播深、行距等各項技術指標,符合農藝要求后開始播種。播種時行進速度控制在2~2.5km/h。工作中保證安全生產。施顆粒狀化肥時,允許混合適量的干細土,攪拌后加入肥料箱。
3.6 效果檢查
按機械化種植要求在播種區(qū)進行抽樣檢查。在測區(qū)內進行,每次測4行,每行連續(xù)測100個粒距;在測區(qū)內去取5行,每行隨機取25個種行剖面,測定播種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