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孔子所生時代及其成長歷程這一視角切入來分析闡述孔子禮學思想產(chǎn)生、形成的條件和基礎。
關(guān)鍵詞:孔子 禮學 家世源流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090-01
1 商湯后人堪傳禮
根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上溯十代為:宋襄公-弗父何-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孔父嘉-子木金父-睪夷-防叔-伯夏-叔梁紇??鬃拥倪h祖是商湯,武王伐紂以后,周王朝的姬姓取代了殷商王朝的子姓政權(quán),微子①后來被封在宋國,繼承先祖,于是孔子家族由帝王變成了諸侯,弗父何又將宋國的王位讓給其弟,于是又變成了旁系,傳位到正考父時,他連輔三君,為一之人下萬人之上的權(quán)臣,正考父的兒子孔父嘉世襲家族上卿之位,當時任宋國最高武職—— 大司馬??鬃右驗橄茸媸琴F族階級,故家族成員能夠接受到“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貴族教育,歷經(jīng)幾代傳承下來的正宗的禮學素養(yǎng)與積淀比之平民子弟修習六藝者必是有優(yōu)勢的。
2 銅鼎銘文鳴后世
孔子雖三歲喪父之后即離開父族跟隨母親,但父族對于孔子其后思想的影響須得一提的便是鑄刻在孔子家廟銅鼎上的銘文,這段銘文是正考父教育其子孔父嘉以柔克剛、以曲保身的全身之道:“一命而僂,二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②按照胡適先生的說法這種所謂的以柔克剛強的思想體系,正是殷商民族的教士—— 原始“儒”所奉行的處事理論與原則,只是在周時期六七百年中儒漸漸變成絕大多數(shù)人的教師,同時兼了初期的治喪、相禮之職。然則孔父嘉最終未謹記父親鑄鼎銘文上的教誨討得個“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結(jié)局??赘讣问强鬃酉茸嬷幸粋€轉(zhuǎn)變家族命運的重要角色,孔父嘉被殺直接導致后代由上卿貴族下降為末等貴族,傳到防叔時受到權(quán)臣華氏威脅從宋國才逃到了魯國。作為孔氏家族后世,其祖正考父訓誡孔父嘉的銅鼎銘文對于孔子甚至整個家族的思想以及做人的原則必是有其不容忽視的影響。從后來在孔子知曉自己是陬邑大夫叔梁紇的兒子后的行動,即將銅鼎從宋國帶回至魯國將其精神發(fā)揚傳播,不難看出他對銅鼎銘文的重視以及銘文內(nèi)容對他思想的影響:例如對孔子某些中庸的道德準則形成的影響,孔子認為:“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③即“中立而不倚”,既無過也無不及,不偏不倚,在道德和政治實踐中,杜絕一切過激行為,以恰到好處為處事原則;此中所體現(xiàn)出的銘文的精神自是不言而喻的。
3 相禮世家少曉禮
孔子之父叔梁紇是一位“以武力聞于諸侯”的不世英雄,此距當初防風逃到魯國,已是傳承三世的武士了??鬃拥哪赣H顏徵或許是仰慕叔梁紇之赳赳雄風才以花季之齡嫁于當時已六十六歲左右的暮年英雄叔梁紇。顏徵出生于魯國大族顏氏之家,顏氏家族據(jù)考證為魯國的附庸小國小邾國第一代國君顏友的庶支后裔,先祖為商朝曹姓方伯,是傳襲殷禮之舊族④從孔子的學生中有八人出自魯國顏氏家族,顏氏家族會有這樣眾多的子弟跟隨孔子學習“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六藝技能⑤便可以看出顏氏家族相禮⑥之風。在孔子三歲喪父之后,母親顏徵帶著孔子到其母族顏氏家族所在的魯國都城,由于母族長輩從事相禮這樣一種職業(yè),孔子自然而然受到熏染,“為兒嬉戲。嘗陳俎豆,設禮容?!币彩强鬃映擅蟮囊欢渭言?。如此從小醉心于禮樂典儀之事,從而培養(yǎng)了“禮”的文化意識,積累了“禮”的文化知識。而且曲阜當?shù)匾惨恢绷鱾髦鬃由倌陼r曾跟隨專門服務于紅白喜事的響器班做吹鼓手的故事,這雖是“鄙事”,但可以看出孔子受“禮”熏陶不淺且確是有興致并從小就切身體驗的。
4 來返魯宋禮學成
孔子喪父之后,如上文所說其母顏徵帶著孔子移居顏氏家族所在的魯國都城后,定居在闕里。周王朝是個以禮樂制度立國的朝代。作為周王朝的重要邦國,魯國立國之初就享有使用天子禮樂以祭祀文王的特權(quán)⑦,這使得魯國雖然在春秋這個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兼并的時代,魯國闕里,這個緊鄰宮闕廟宇,禮樂氛圍相對濃厚的都城得以獨享周公為王室制定的最為完備的禮樂文化和典籍儀節(jié),以至于各諸侯國紛紛到魯國來觀摩和學習周代的禮儀文化。所謂“周禮盡在魯矣!”而跟隨母親住在魯國都城闕里的小孔丘,在這種莊重典雅的禮儀文化大環(huán)境下長大,從小就得以對這些悠揚繁盛的鐘磬樂舞耳濡目染,不知不覺間培養(yǎng)出了一種浩然從容的高貴儀范。后來孔子還到保存殷禮最完備的宋國學習了殷商古禮,《禮記·禮運》:“吾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乾坤也”《禮記·儒行》:“長居宋,冠章甫之冠”可以看出孔子曾經(jīng)到過宋國,因為宋國國君與宋國貴族都是殷商帝族的傳人,所行應為殷商古禮,所祭為殷商先祖??鬃铀珜У摹叭曛畣省本褪且蠖Y的中心內(nèi)容之一。但是孔子在宋國雖然過著合乎禮儀的生活,可在宋國學習的過程并沒有使得孔子獲得求知的滿足,比起保留了大量西周禮樂文化的魯國,宋國顯然沒有很好的保留殷代的禮樂制度,所以孔子后來感慨到“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①因而在學習了殷商禮樂祭祀文化后,更加感到了魯國保存的西周禮樂典章文化所散發(fā)出來的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遂孔子攜妻返魯??鬃由隰敚豕跁r期前往宋國尋根學殷禮之后又返魯學習周禮,憑借在這兩國的生活學習,孔子成為深諳宋國殷商之禮與魯國周禮兩國兩代禮法的禮學大師,為其之后“仁、中庸、大同”等思想以及“君子、士、儒”的德行標準的形成奠定了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孔丘,著.論語[M].朱熹,注.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10.
[2]司馬遷.史記[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10.
[3]劉方煒.孔子紀[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孔祥林.孔子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5]鄭星季.論語精讀[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
[6]賈馥茗.先秦教育史[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7]楊榮春.先秦教育思想史[M].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
[8]楊伯峻.論語譯著[M].香港:中華書局,2006.
注釋
①左傳·昭公七年[Z].
②論語·雍也.
③明儒陳士元《論語類考·卷六》認為顏回的“遠祖邾武公,字伯顏為魯附庸改稱顏氏以后,十四世皆仕魯為卿大夫。至顏回的祖父則已降為”邑宰.
④小六藝以“禮”為首,這里的“禮”即“相禮”之意.
⑤在孔子之前,擔任這種古老祭祀相禮工作的職業(yè)相士即近似于原始“儒”者.
⑥《史記·魯周公世家》“于是成王乃命魯?shù)媒技牢耐?。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⑦論語·八佾[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