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論爭議
關于入戶搶劫的入戶目的,學界有以下三種觀點:(1)肯定說認為行為人合法性入戶后臨時產(chǎn)生搶劫犯意的,為在戶搶劫。(2)不論入戶前有無故意,入戶后實施搶劫犯罪行為的,即為入戶搶劫。因為入戶后臨時起意搶劫的,同樣嚴重破壞被害人對家的安全感,其危害性并不比持有搶劫故意而入戶實施犯罪行為的小。 (3)在戶中搶劫是否認定為入戶搶劫,關鍵看行為人入戶是違法入戶還是合法入戶以及入戶的動機。
二、“入”戶目的的司法適用標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規(guī)定“入戶搶劫”是指為實施搶劫行為而進入他人住所進行搶劫的行為,即入戶前已持有搶劫的犯罪故意,從而將“持有除搶劫(轉化型入戶搶劫除外)之外的其他非法目的入戶后突發(fā)搶劫故意而搶劫”和“合法入戶后突發(fā)搶劫故意而搶劫”排除在法律意義上的“入戶搶劫”之外,強調“入戶”與“搶劫”之間的牽連關系,兩者必須具有一致性和連貫性,緊密結合共同作為界定其法律含義的組成部分,只有“先有搶劫之故意,后有進入戶內搶劫之行為,或者在戶內實施了轉化型搶劫行為”的才是對入戶搶劫的準確理解。
三、入戶目的僅限實施搶劫犯罪(轉化型入戶搶劫除外)
對于司法解釋的認定,有學者認為,確認入戶與搶劫之間的牽連關系是不合理的,不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其主張是:(1)非法目的入戶也應視為入戶搶劫,一方面兩者社會危害性無太大差別,另一方面《解釋》肯定入戶盜竊因被發(fā)現(xiàn)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行為,應當認定為入戶搶劫,那么,對于出于搶劫、盜竊之外的其他非法目的入戶后使用暴力強行劫取財物的,也應認定為入戶搶劫。(2)對于合法入戶后搶劫的行為而言,該學者認為實踐中有時對于犯罪人臨時起意實施的犯罪行為的處罰較輕,一般意義上因為此種行為反映的犯罪人的主觀惡性較小,量刑時可作為酌定情節(jié)予以考慮。但是,在目前我國的刑事法律體系中,并未規(guī)定臨時起意型犯罪應當或者可以比照預謀型犯罪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義憤殺人和預謀殺人統(tǒng)一以“故意殺人罪”定罪量刑,更注重法益的保護,而非犯罪人的主觀惡性,因此,臨時起意的入戶搶劫和預謀搶劫在定罪量刑上也應當一致。
筆者認為此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證:
(1)就義憤殺人與預謀殺人的情形而言,暫且不論殺人的起因是一時氣憤還是蓄謀已久,犯罪人在著手故意侵犯他人生命的犯罪行為時都是持有直接故意的主觀罪過,完全符合刑法界定的“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要件,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此時,兩者的犯罪客體都是他人的生命安全,嚴厲懲處的目的在于對法益的保護,定罪時不太在意犯罪者主觀惡性的輕重。但是,就故意殺人行為而言,法律要求綜合考查各種因素予以評判,而這些因素又不同程度地反映著犯罪人的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和社會危害性。并且,法律并未規(guī)定臨時起意型犯罪比照預謀型犯罪從輕處罰或者減輕處罰與其作為酌定情節(jié)考慮并不矛盾。法律未做前述規(guī)定是因為“臨時起意”和“預謀”只是評判時一個可以酌定考慮的參量,但是僅憑其不能全面權衡,還要綜合其他相關參量,如義憤殺人的手段殘忍、行為惡劣、社會影響極大,或許比預謀殺人的刑事處罰更重。
(2)預謀型入戶搶劫與臨時起意型入戶搶劫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相當,在某些情形下后者并非前者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試想,行為人在入戶時即欲搶劫,強行進入被害人住宅遭反抗,被害人此時的反抗、呼喊、求救等引起他人注意的可能性更大,獲得援助的機會增多,則行為人犯罪行為得逞的機會可能會減少。如行為人入戶后臨時起意實施搶劫行為,被害人猝不及防,獲救的可能性變小,犯罪極易得逞。
(3)從前面的相關論證可以得出,入戶搶劫的行為方式須具有非法侵入性,那么,存在以下情形:①通過合法方式、持有合法意圖經(jīng)戶內人員允許進入后,突發(fā)搶劫犯意并實施搶劫行為的,不是入戶搶劫。②持有非法意圖,如賣淫嫖娼、賭博,通過合法方式經(jīng)戶內人員允許進入后,突發(fā)搶劫犯意并實施搶劫行為的,因其行為方式缺乏非法性要件,不是入戶搶劫。③持有犯罪意圖、通過表面合法的方式,即隱瞞犯罪意圖,欺騙戶內人員使之允許其進入,表面合法入戶不能否定其本質特征,行為方式的欺騙性和隱藏性不能掩蓋其非法侵入性。④持有犯罪意圖,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符合入戶搶劫所要求的行為方式特征。
現(xiàn)在問題的癥結在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規(guī)定的“進入他人住所須以實施搶劫等犯罪為目的。搶劫行為雖然發(fā)生在戶內,但行為人不以實施搶劫等犯罪為目的進入他人住所,而是在戶內臨時起意實施搶劫的,不屬于‘入戶搶劫’”中的“等”字是否意味著《意見》超出了《搶劫解釋》規(guī)定的含義,凡是入戶時持有其他犯罪目的的,如故意傷害、詐騙、敲詐勒索,均可認定為入戶搶劫呢?
筆者不同意此種觀點,《意見》是對《搶劫解釋》進一步的詳細闡釋,不應也不能超越其涵義,不能因《意見》中的“等”字而將其他犯罪目的亦包含在入戶搶劫非法目的的內容之中。入戶搶劫犯罪,從刑法合目的性價值角度和刑法解釋角度出發(fā),應始終堅持入戶與搶劫的牽連性。只有將這兩個要素相結合才能構成法律界定的入戶搶劫,否則就不能隨意擴大其含義,拓展懲罰面。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