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有不少老師已習慣了滿堂灌,一節(jié)課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講得如癡如醉、如夢如幻。一節(jié)課下來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學生們有的聽明白了,津津有味;有聽不明白的昏昏欲睡。這種自己以為心中有數(shù),而目中無人的做法對我們的教學相當有害,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認為,上課只是老師的事,我們只管聽就行了,他們就會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束縛了學生的發(fā)展。如果把上課比作演戲,那么我們老師只是導演,而不是主演,主演應該是學生。很多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循循善誘,而不是越俎代庖。我們是學生的指路人,只要指給學生如何走就行了,不能替他們走完全程。這就要求我們多把時間留給學生,多調動學生。只有學生多活動才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鍛煉他們的能力。只有多給學生陽光,他們才能燦爛。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戲劇、電影、曲藝等藝術形式中,歷來都講“留白”的藝術,并將它作為藝術家造詣深厚的重要標志。留白指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為了更充實地表現(xiàn)主題而有意識地留出“空白”。大畫家黃賓虹曾說:“作畫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謂活眼,即畫中之虛也。”日本人下圍棋特別講究棋形,不但要贏,還要贏的好看。教學中也是如此。我們不能把所有的時間都占滿了,要給學生留一點時間,我們教學中也要注意留白。
在教學中留白就是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有想像的余地,使學生有施展自己本事的機會。按照格式塔心理學理論解釋,人們在面對一種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格式塔刺激物時,會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急于要改變它們,并使之完美趨向,從而激起大腦的沖動力,提高了知覺的興奮程度,從而引起一種進取追求的充滿緊張感的“內驅力”。在這種內驅力的驅動下,人們會積極主動地去“填補”和“完善”所知覺到的不完美刺激。這種對“完形”結構的追求一旦實現(xiàn),便給人極為愉快的感受。教學中“留白”易于激起學生思考和探索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怎樣在教學過程中留白呢?
首先可以用欲擒故縱法,即說出一個錯誤的觀點,來拋磚引玉,看學生能不能給出一個正確的說法。如在訓練學生怎樣寫好一個人時,我們可以說寫好一個人需要面面俱到,把他的所有特點都寫出來。讓學生去討論,去總結如何抓住一個人的主要特點把人物寫活。我們在學生討論時適當點撥。
我們還可以多留給學生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想像,去聯(lián)想,去描述。如學習寫景的文章時,我們可以讓自己去想像景色的美好,并試著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一下。學習了朱自清的《春》,我們就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一下自己眼中的春是什么樣子的,還可以描繪一下夏、秋、冬又是什么樣子的。
我們要盡量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我們還可以把學過的有意思的課文編成故事讓學生表演。如學習了《掩耳盜鈴》《鄭人買履》《濫竽充數(shù)》等成語故事,可以讓學生表演。通過表演學生加深了對成語的理解,且鍛煉了膽量,還增強了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此外我們還可以多設計一些問題,多讓學生思考,讓他們自己去找問題的答案。這樣他們才會有更多的積極性、主動性。給點陽光學生就會燦爛起來,讓我們多給學生點陽光,讓他們真正燦爛起來吧!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