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聽見有人說,“語文學不學都是一個樣”“語文再怎么學也不能提高多少分”“一節(jié)語文課上一篇課文時間足夠了,講一下考點就行了,花那么多時間干什么”,“語文誰教不好?”……這些流言蜚語,既透露了現(xiàn)今語文教學沒落和迷失的狀況,更透露了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缺失所造成的悲劇。
我們一方面感嘆如今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自私”“沒有一點責任心”“脆弱”,另一方面又有意無意地培養(yǎng)著學生強烈的利益之心:能讓學生考試得分的就教就讓學,不能或不能很快見到效果的就不教就不讓學。殊不知,這種只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訓練,而忽略對學生“人”的教育的缺陷教學,完全忽略了新時期語文教育的 “三維目標”( “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讓語文教學剝離了情感教育,單純地成為了一種赤裸裸的、機械的考試制度下的替代品。
情感是人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特殊反應(yīng)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chǎn)生的體驗。情感教育則是指教育者依據(jù)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通過相應(yīng)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情感領(lǐng)域發(fā)生積極變化,產(chǎn)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質(zhì)的過程。列寧說:“沒有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p>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地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分析、鑒賞、感悟等綜合能力,更要教化學生,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格,鍛煉意志,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它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對知識的理解、領(lǐng)悟及運用和掌握,更多的是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正確的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究課文當中更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和精神內(nèi)涵。”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學科的特點就在于以形象思維和情感思維為先導,語文教材本身也就具有了情感性:自然之美(例如《春》)、社會之美(《社戲》)、藝術(shù)之美(《安塞腰鼓》)、道德之美(《樂羊子妻》)、人生之美(《敬畏生命》)等。這些文章作者創(chuàng)作時,把全部感情傾注到了描寫對象中,因此有感人肺腑的藝術(shù)效果。語文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
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基礎(chǔ)知識,更重要的是應(yīng)憑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感知體悟,激勵學生表情達意,達到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質(zhì)的目的。
現(xiàn)代語文教學應(yīng)著眼未來,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負責。古人云:“情者文之徑?!闭Z文教師教學時既要曉之以理,又要動之以情,通過情感教學真正調(diào)動學生的心,讓他們用心靈去擁抱文章,和創(chuàng)作者的心靈產(chǎn)生共鳴,樂其所樂,悲其所悲,愛其所愛,憎其所憎。在情感體驗中激發(fā)了學習興趣,自覺地去接受,才能真正讀懂文章,由此,才會有對優(yōu)美詞句的自覺運用、對生活的情感把握、對同類文章的簡單欣賞,有了自覺的遷移閱讀、閱讀習慣和技能。這樣,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情感教學的功能,使學生能對學習語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能在語文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呢?
首先,語文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情感素養(yǎng)。
其一,語文教師應(yīng)端正教學目的。在教學中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讓學生在掌握分析技能的同時得以健全他們的精神世界,讓他們懂得世間的真善美,假惡丑,讓他們懂得人性中一切優(yōu)良品德并以之作為他們的行動準則,促進學生的人格全面發(fā)展,而不是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學率。要“以人為本”,讓學生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學習。
其二,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guān)系。教師要時時注重自我情緒的穩(wěn)定協(xié)調(diào),不大起大落,不喜怒無常,要情緒穩(wěn)定,心態(tài)平穩(wěn),有著健康向上的精神。對待學生也應(yīng)用愛心來傾注,用自己的愛心和智慧為每個學生搭建一個平臺,師生雙方在人格平等的基礎(chǔ)上實行合作,共同以主人的身份完成教學,才能讓學生充分自由地展示才華,促進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地學習。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guān)系。
其三,語文是由哲學、科學和藝術(shù)組成,是涉及各種文化要素的復合體。對語文教師來說,學習是終身的,學習是無墻的。自己擁有一池清水,才能施與學生一滴甘露?!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自己具有了較高的審美修養(yǎng),才能生動體現(xiàn)教學藝術(shù)的審美性,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獲得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其次,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朗讀。
朗讀是讀書的第一要素。在教學中,我們注重導,注重講,卻簡化了讀。嚴羽曾說:“讀騷之久,方識真味。須歌之抑揚,涕夷滿襟,然后為識《離騷》。否則如夏釜撞甕耳?!苯處煹氖痉独首x,學生的體悟朗讀,都要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讀出韻味,要讀得感情充沛,抑揚頓挫,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潛移默化地進入創(chuàng)造的意境。否則,大多數(shù)時,學生只是在速看一遍文章后,由老師囫圇吞棗地將內(nèi)容倒進腦袋里,這樣,哪里還有語文學習興趣?哪里會有領(lǐng)略文字美的精神享受呢?
第三,可結(jié)合多種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領(lǐng)悟情感。
只要有條件,教師盡量采用電影、電視、電腦等科技手段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讓意境在他們心中產(chǎn)生,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特定氛圍。尤其是背景音樂的配制,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利用優(yōu)越的“空間”,讓心靈起飛。如《春》這課,一段配樂朗讀和一段無背景音樂的朗讀,給人的感覺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背影》中“父親”艱難地爬上月臺去買橘子的場面,在昏黃的光線中,在沉郁的音樂中,父親那“微胖的,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深深打動了每個學生的心,他們再也不是一臉無所謂的茫然表情了,再來談?wù)勛约旱母改笗r,他們就多了對父母愛的理解,就會為畢淑敏《孩子我為什么打你》深深感動,就會有一次心靈的洗禮。
學生畢竟生活閱歷淺,對生活的感悟要少、要粗略。列寧說過:“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的思考。”因此,語文教師需要運用情感教學的有效途徑,發(fā)掘教材中蘊含的足以喚起一定情感的因素,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語文,愛語文,讓他們能體會到語文學習是熟知增智、陶冶情操的人生一大樂趣。
夏丏尊說: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語文是美的。它,有“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散文,有“多情莫道無人賞”的詩歌,有“納百川以入海”的小說,有“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的辯論文,有“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說明文……有愛恨情愁,有恩寵榮辱,有沉淪與希冀,有光榮與夢想……諸多美麗,諸多情感,能捕捉,有感悟,才是語文的成“人”教學,才是語文的成“才”教學,才是語文的成功教育。
陶冶學生情感,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情感,使學生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這應(yīng)該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職責。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