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英語是中學生的普遍愿望,家長也十分重視。但是很多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由于師資力量的匱乏,英語學習條件的簡陋、落后,家庭及環(huán)境的制約,缺乏學英語的科學性與靈活性,英語學習十分失敗,正如“水桶論”中,英語成績就是水桶中最低的那頁木板,嚴重制約了水桶的盛水量,因為英語的嚴重偏科,三年的所學成為泡影,人生就栽倒在英語上。對英語的畏難、加上自身的不努力,使得許多學生成了英語學習上的“學困生”,如何幫助學困生學好英語? 作為英語教師,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點嘗試:
一、分析學困生心理,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學生進入初中,基礎好的,學習英語很輕松,但大部分農村學生對英語缺乏信心,本身就有一定的畏懼心理,加上方法不當和自己的努力不夠,他們對英語已失去了信心,產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教師的作用就是讓學生重拾信心,用積極的態(tài)度、真誠的微笑及耐心的幫助換取學生的認可,進而轉化為行動的動力,親其師而信其道。
1.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我們知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具有進取心、自尊心,都渴望進步。但他們由于各種因素造成了現(xiàn)在的不理想局面。作為教師要對具體學生作具體分析,對癥下藥。內向、自卑、孤僻的,主動接近他們,找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一些情況,并給予足夠的關心;同時與其家長交流,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對缺乏家長管轄的所謂“野孩子”,最缺少的是愛,教師要想辦法讓優(yōu)秀學生帶動他們學習,用榜樣的力量感化他們。只要不把他們當作包袱,不鄙視他們,不放任他們,相信他們會熱愛學習英語的。
2.任何孩子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這樣不行,那樣肯定行。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多表揚鼓勵,增強他們的上進心,“瞇起眼睛少挑剔學生的缺點,睜大眼睛多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正是這個道理。先育人,再成才。
二、理解、尊重、寬容學困生
所謂理解學生,就是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因為英語教學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學生的智力因素,還取決于他們的情緒、態(tài)度、學習動力等。因此教師在任何時候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遷怒、不急燥,不使用訓斥、侮辱人格和傷害自尊心的語言。
而尊重和寬容學生,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學困生表面不在乎成績,其實內心很脆弱,常常以表面掩蓋真實。有些教師認定他們是班級的包袱,別的學生也看不起,他們心里有一種壓抑感,有厭學情緒。教師不歧視他們,而是用實際行動幫助他們,教他們讀寫,讓他們取得一點一滴的進步,用進步喚起自信心。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決定學習結果,同樣,教師的一句話可能影響學生的一輩子。
三、根據學生特點,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1.學困生的最大弱點就是基礎太差,不會讀,單詞記不住,語法一模糊,不成句。我從英語最基礎的音標入手,先教會學生會拼讀單詞,會讀短語、對話到課文,慢慢地入門。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在閱讀中記憶單詞、理解掌握單詞。這樣學生逐漸會讀到會寫,有了成就感,慢慢地對英語就有了一些興趣。
2.給學困生指出切實可行的目標。有一定的學習目標,才有學習的動力。針對每個學生的狀況,提出適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從每天記幾個單詞到幾個短語,甚至一段對話,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完成,不讓學生當成負擔,而且經常檢查這一目標,目標不準,及時修改。
3.督促學困生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英語的詞匯量大,尤其是新教材詞匯量更多,再加上許多句型及短語也要記憶,每節(jié)課的任務很重,學生學起來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更何況學困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都是對課堂的有力補充和任務分解,因此,教師要重視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做好布置和檢查。
4.課內教學與課外輔導相結合。學困生單純的依靠課堂教學也不行,所以還需要我們英語教師犧牲一些課外時間來輔導學困生,細心講解,耐心輔導,學生學會做題,這樣他們的英語成績就會慢慢提高,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5.為徹底幫助學困生迅速地提起興趣,教師還要在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上動腦筋,要鉆研教材,活用教材。這里的活用,指的是適當降低教學難度,以學生能聽懂、能掌握為標準。
總之,英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首要的是不灰心,用自身的不懈努力和教師的永不放棄,趕超他人。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