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06年1月~2013年3月所收治的6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兩組患者都從月經周期第5天開始予以米非司酮口服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治療3個月后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3.3%,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50.0%。兩組比較,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1年復發(fā)率為3.3%,對照組為1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實驗組有15例患者合并不孕癥,1年內妊娠7例;對照組有14例患者合并不孕癥,1年內妊娠2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在米非司酮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顯著,可以取長補短,值得在臨床工作當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子宮內膜異位癥;中西醫(yī)結合;米非司酮
[中圖分類號] R711.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20-84-02
子宮內膜異位癥指具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腔被覆內膜和宮體肌層之外的其他部分。臨床癥狀可見痛經、月經失調、不孕不育和盆腔結節(jié)或者包塊等。近年來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發(fā)生率僅次于子宮肌瘤。為考察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療效,我們在米非司酮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治療,并與單純西藥治療患者進行對照,取得了滿意了療效,現把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6年1月~2013年3月所收治的6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有流產或孕產史,經過B超和腹腔鏡檢查等確診子宮內膜異位癥。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30例。其中實驗組年齡23~42歲,平均(32.8±1.6)歲;病程5個月~7年,平均(1.7±0.9)年。對照組年齡24~45歲,平均(32.1±1.8)歲;病程6個月~7年,平均(1.9±0.8)年。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都從月經周期第5天開始予以米非司酮(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H20000648)口服治療,12.5mg/次,1次/d,連續(xù)應用3個月。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1],組方:丹參10g,桃仁9g,香附9g,莪術10g,赤芍12g,元胡12g,桂枝12g,地鱉蟲10g。用水煎服,1劑/d,連續(xù)使用3個月。伴氣虛加黃芪15g,黨參15g;煩躁易怒加黑梔子10g;熱郁加生地15g,魚腥草15g,丹皮10g,黃芩9g。
1.3 療效評價
參考薛秀花的相關療效指標[2],將患者的療效分為:(1)痊愈:患者癥狀消失,盆腔包快等體征基本消失,不孕患者在3年內生育或者妊娠;(2)顯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盆腔包塊減少,雖然局部體征仍存在,但不孕患者能夠受孕;(3)有效:患者癥狀減輕,盆腔包塊沒有增大或者稍微縮小。停藥在3個月之內癥狀不加重;(4)無效:患者主要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局部病變有加重的趨勢。同時記錄兩組患者的1年復發(fā)情況和1年內妊娠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以P<0.05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標準。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
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3.3%,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50.0%。兩組比較,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妊娠和復發(fā)情況
實驗組患者的1年復發(fā)率為3.3%,對照組為1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實驗組有15例患者合并不孕癥,1年內妊娠7例;對照組有14例患者合并不孕癥,1年內妊娠2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3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在婦科當中屬于常見疾病。該病雖在組織學上表現為良性病變,但由于會出現增生浸潤、復發(fā)和轉移等惡性行為,因此有學者將其稱為“不死的疾病”[3]。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下腹痛、性交不適和不孕等。鑒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特殊特點,因此在治療當中要注重消除病灶、緩解患者疼痛和解決生育的問題,從而降低今后的復發(fā)率[4]。
目前西醫(yī)治療當中通常使用米非司酮進行治療,該藥可以通過非競爭性拮抗雌激素和抗子宮內膜增生,從而對抗雌激素所誘導的子宮內膜增生,能有效緩解痛經,糾正月經過多。但長期應用,可能引起子宮內膜組織的病理形態(tài)、細胞增殖活性和抑癌基因異常表達,可能會提高內膜癌的易感性。同時當停用米非司酮后,往往會導致疾病復發(fā)。因此在米非司酮的基礎上,加入中醫(yī)治療,兩者相互結合,取長補短,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新思路。
在中醫(yī)理論當中,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于“痛經”“不孕”“月經不調”等范疇[5],本研究采用自擬中藥湯劑進行治療。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丹參有抗凝、促進纖溶、抗血栓的作用,可以令局部瘀血、水腫消散,縮小包塊。輔以桃仁、赤芍、莪術等諸藥,可以起到化瘀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作用[6]。中西醫(yī)結合用藥,既可以有效組織異位內膜由于雌激素的作用所導致的出血,又可以軟化吸收原來所形成的包塊結節(jié),同時不良反應少,患者容易接受。
本次臨床研究結果也發(fā)現,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實驗組患者,其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達23.3%,同時1年內妊娠率和復發(fā)率也高于對照組,差異達統計學意義。因此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米非司酮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效果顯著,可以取長補短,值得在臨床工作當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高艷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78例效果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2013,29(6):659.
[2] 薛秀花,廉曉露.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41例[J].陜西中醫(yī),2007,28(9):1194-1195.
[3] 回允中.女性生殖道病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5:187-189.
[4] 王紅梅.子宮內膜異位癥35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1(17):182,189.
[5] 周春英.中西藥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122例臨床觀察[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9,16(8):1400-1401.
[6] 高宗金,田玉秀.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中西醫(yī)治療現狀[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2):259-260.
(收稿日期:201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