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黃扁擔偶,是古代木偶戲的一種,宋元時期稱傀儡戲。木偶戲在當時民間的演出,占很重要的一項,而以木偶戲伎藝謀生的藝人有很多,發(fā)展到現在成為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文化生活,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
關鍵詞:扁擔偶;淵源;區(qū)域;唱技;價值與傳承
作者簡介:董海(1982-),湖北公安人,漢族?,F任職于安陽市群眾藝術館。
[中圖分類號]:J8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3--01
一、歷史淵源
內黃扁擔偶,是古代木偶戲的一種,宋元時期稱傀儡戲。據《舊唐書、音樂志》載:“魁磊子,作偶人之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于嘉會”。發(fā)展到唐代,木偶戲開始表演歷史故事。宋代是木偶戲的全盛時期,當時民間的演出,木偶戲占很重要的一項,而以木偶戲伎藝謀生的藝人有很多。他們日常演出,每逢節(jié)日,組成龐大的傀儡舞隊,在大街上表演,非常受歡迎。據《文獻通考》記載,木偶戲除在宮廷宴會上進行表演外,還在民間用來祭神。觀眾的歡迎和頻繁的演出,促進了木偶戲種類的發(fā)展。元代木偶戲仍然盛行,而且演出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明代以后,木偶戲失去了它在城市中固定的落腳之地,退位為城鄉(xiāng)市集上走街串巷,聚眾圍觀的雜耍表演。又因戲曲藝術的極大繁榮,木偶戲退縮為食戲曲余唾的小道雜藝。生存條件的惡化,使木偶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逐步由城市向鄉(xiāng)村發(fā)展。民間在操辦喪葬的時候,仍然習慣用木偶戲來沖喪。明代以后基本以服務紅白喜事祭奠演出為主。到了清代,河北吳橋扁擔偶異軍突起,演出極盛。十八世紀末,內黃蔣新張村蔣某因生活所迫,逃荒到河北吳橋。為了生計,他開始學習表演扁擔偶。學成后,他回到內黃老家,將表演扁擔偶的的技藝傳授給親朋好友。在八里莊村發(fā)展到6班(6臺戲),解放初期,以八里莊袁有忠,袁有恩為代表的6班扁擔偶戲同時外出演出,足跡遍布流傳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四省交界的方圓千里之地。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社會文明和建設社會新農村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所在區(qū)域及其地理環(huán)境
內黃縣隸屬于安陽市。總面積1161平方公里。全縣轄6鎮(zhèn)11鄉(xiāng),508個行政村,531個自然村,總人口72.45萬人。
內黃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集中,四季分明。黃河自西周至金明昌5年(1194年),先后流經內黃3000余年,留下黃河故道,金堤等遺跡和沙堿坡洼的地貌特征。
內黃縣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特產豐富。盛產紅棗花生,小麥,玉米,棉花。為中國紅棗之鄉(xiāng),國家級生態(tài)農業(yè)示范縣,國家山羊生產基地縣,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優(yōu)質棉出口生產基礎縣,優(yōu)質蜂蜜出口創(chuàng)匯基礎縣。
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悠久的文化歷史,厚重的文化積淀,形成了華夏文化發(fā)展的沃土,在長期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內黃扁擔偶在內黃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扎根、開花,逐步完成了自我完善的過程。
內黃扁擔偶主要流傳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四省交界的方圓千里之地。
三、演唱技法
1、唱腔豐富多彩。內黃扁擔偶在演出中所使用的唱腔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觀眾的喜愛而變換的。比如說在一個村里兩個演出點兒,有許多觀眾都是跟著看的,為了使觀眾產生新鮮感,所以在同一劇目的演出中,唱腔要有變化,有時唱豫劇,有時唱平調,有時唱落腔。另一種情況是走哪個地方唱哪個地方的戲,比如在河北省演出他可以唱河北梆子,在洛陽演出他可以唱曲劇。如果有觀眾反映他唱的調聽不懂,他馬上可以換一個劇種來唱,非常靈活。他所用過的唱腔劇種有:大平調,樂腔,二夾弦,河南墜子,曲劇,豫劇,反調,京劇等。
2、劇目繁多。演出的傳統(tǒng)劇目有:《劉金定下南唐》,《轅門斬子》,《五鬼捉劉氏》,《二桿杈賣布》,《搬情》,《鍘美案》,《下高平》,《劉庸私訪》,《南陽關》,《三皇姑出家》,《西游記》等。
現代劇目有《沙家浜》,《劉文彩》,《紅燈記》,《賣豆腐》,《小二黑結婚》,《打老虎》等。
四、傳承譜系
內黃扁擔偶十八世紀末由河北吳橋縣傳入本縣東莊鎮(zhèn)蔣新張村。二十世紀初由蔣新章傳入馬上鄉(xiāng)八里莊,在八里莊村發(fā)展到6副挑子(即6臺戲),如今隨著老藝人的年歲已高,不斷謝世,目前尚能堅持演出的只有78歲高齡的老藝人袁有恩。其孫子袁永朋從2006年起開始學習扁擔偶。
蔣玉振祖父(生卒不祥)十八世紀末在河北吳橋縣學習扁擔偶,傳藝于其孫蔣玉振?!Y玉振(1885-1960年)1936年傳藝給其子蔣付昌(1918-1994年)。→蔣付昌于1942年傳藝給八里莊的內弟袁有忠?!?950年,袁有忠傳藝給本門族弟袁有恩、袁文生?!?006年袁有恩傳藝給孫子袁永朋。
袁有恩,男,內黃縣馬上鄉(xiāng)八里莊村人,現年78歲。1950年開始學習扁擔偶表演,師父的悉心指教,加之個人天資聰聰慧,勤奮好學。很快掌握了扁擔偶表演的各種技巧,成為內黃扁擔偶中的優(yōu)秀者。在近60年的演出生涯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表演技巧和演出經驗。他唱腔優(yōu)美,劇目繁多,伴奏付有節(jié)奏,每到一地,都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中央電視臺、河南電視臺、河南日報社、安陽日報社等多家媒體對其做過專題報道。
五、主要價值
1、內黃扁擔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對于古代戲曲的研究,中國戲劇的興衰規(guī)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內黃扁擔偶具有一定觀賞價值。對于少年兒童來說它是一個具有立體感的卡通片。對于成年人來說通過它表演的故事可以教育觀眾,懲惡揚善。
3、內黃扁擔偶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通過參加省藝術節(jié),市殷商文化節(jié),縣棗鄉(xiāng)文化節(jié),二帝陵祭祖節(jié)等一系列文化活動的演出,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說明它還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文化的今天,它仍可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
六、保護與傳承
2007年內黃縣成立了以文化局長為組長,主管副局長為副組長,文藝股長、文化館長為成員的內黃縣扁擔偶保護領導小組,加強對保護工作的領導,對老藝人所在的鄉(xiāng)村領導做工作,要求對老藝人的生活和勞動方面給予照顧。
內黃扁擔偶的淵源,流向、興衰規(guī)律、發(fā)展沿革等情況進行調查,摸清情況撰寫資料建立文字檔案。對內黃扁擔偶所演出劇目進行歸類整理,對口述的劇本和唱腔,要撰寫成文字存檔。
建立內黃扁擔偶藝術研究室,對傳統(tǒng)口述的劇目存在的錯誤和不妥之處進行糾正,提高和規(guī)范表演水平,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為內黃扁擔偶制作錄音,錄像資料,建立內黃扁擔偶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