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法語言要求表達形式簡潔、醒目,因此香港民事法規(guī)大量使用條款句。但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使用條款句增加了翻譯的難度。奈達提出動態(tài)對等理論,對法律翻譯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本文利用香港民事法規(guī)英漢語料庫,分析動態(tài)對等理論在香港民事法規(guī)條款句英譯漢中的應用。
關鍵詞:動態(tài)對等理論;香港民事法規(guī);條款句
作者簡介:李潔(1988.06-),女,河北人。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漢筆譯。
[中圖分類號]: 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3--01
1、引言
自1964年奈達提出動態(tài)對等理論,國內(nèi)外學者紛紛從適用性和局限性角度研究這一理論,如張美芳(1999:10-13)在《上??萍挤g》發(fā)表《從語境分析看動態(tài)對等論的局限性》,趙博超和李建華(2012:29-31)利用動態(tài)對等理論分析《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英國語料庫翻譯研究專家貝克更將其應用于《在語際之間:翻譯教程》的編著當中(張美芳,1999:10)。
香港民事法規(guī)多采用條款句,但是由于英漢表達習慣的差異,條款句也為譯者增加了難度。本文在研究香港民事法規(guī)英漢語料庫的基礎上,分析動態(tài)對等理論在香港民事法規(guī)條款句英譯漢中的應用。
2、動態(tài)對等理論
1964年,奈達在《翻譯科學探索》中提出動態(tài)對等理論,動態(tài)對等翻譯指“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上相同”(Nida,1964:159)。奈達認為,翻譯的首要任務是使讀者看了譯文就能一目了然。這就要求在翻譯中盡可能少地搬用生硬的外來語,盡可能多地使用譯語的表達法。(譚載喜,1991:272)需要指出的是,動態(tài)對等理論并不排斥形式的對等,只是當文化差異給翻譯造成限制,形式對等和意義對等難以兼顧時,動態(tài)對等理論要求形式讓位于內(nèi)容(陳亞麗,2000:47-49)。
3、動態(tài)對等理論在條款句翻譯中的應用研究
為實現(xiàn)表達形式簡潔、醒目,法律都使用條款句,通常包括簡單條款句、平行條款句和樹形條款句。(肖云樞,2007:180)香港民事法規(guī)原文主要采用平行條款句和樹形條款句:前者由一個主干句和若干個分支句子構成,分支句在整體結構中充當相同角色;后者由一個主干句和若干個分支(詞組或短語)構成,分支同時充當主干句的賓語或表語等。
動態(tài)對等理論強調(diào)在信息重組的過程中考慮話語的結構(翟旺弟,2007:754)。因此,在翻譯香港民事法規(guī)條款句時,應該結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再現(xiàn)原文。本節(jié)結合香港民事法規(guī)英漢條款,分析動態(tài)對等理論在兩類條款句翻譯中的應用。
3.1 平行條款句的漢譯
例1:(1) If 2 or more claims are filed and it appears to the tribunal that -
(a) …
the tribunal may order that such claims be joined.
(1) 如有2宗或多于2宗的申索提交審裁處,而審裁處覺得有以下情形,即可命令將該等申索合并處理 ─
(a) …(第25章《勞資審裁處條例》第24條)
例1中,譯者采用常用結構“如…,即…”來翻譯原文中的\"if …, …\"結構,同時采用“以下情形”來概述分條款,在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和句式結構基礎上保留了原文意義。
3.2 樹形條款句的漢譯
例2:(1) If a person is charged under section 3(6), 4(5), 7(2) or 15(2) or (3) for failure to take all reasonable steps to secure compli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 it is a defence to prove that he had reasonable ground to believe, and did believe, that a competent and reliable person — (a) …
(1) 凡任何人根據(jù)第3(6)、4(5)、7(2)或15(2)或(3)條因沒有采取一切合理步驟以確保有關條文獲遵守而被控,被告人如證明他有合理理由相信而又確實相信一名有資格而又可靠的人—
(a) …,
即可以此作為免責辯護。(第32N章《公司(修訂賬目及報告)規(guī)例》第22條)
此處,譯者采用分譯的翻譯策略,將原文中的一個簡單句分譯為常用結構“如…,即…”,同時由于分條款(a)和(b)同時充當“一名有資格而又可靠的人”的謂語和表語,因此譯者將“即…”這一部分置于句尾。筆者認為此處可以參考例1的翻譯技巧,在主干部分用“以下情形”來概述分條款,這樣可以為語料庫的對齊工作提供便利。
4、結語
英漢兩種語言在句法結構和表達習慣上的差異性,導致法律條款句意義對等和形式對等無法兼顧。動態(tài)對等理論強調(diào)譯者應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拘泥于語言結構,要求譯文在不同語言結構中盡可能完滿地再現(xiàn)原文意旨,從而為法律條款句的英漢互譯提供了理論指導(王萍,2009:85)。文章借助香港民事法規(guī)英漢語料庫,分析了動態(tài)對等理論在香港民事法規(guī)條款句翻譯中的應用,為法律條款句的英漢互譯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 [M]. Leiden: E. J. Brill,1964:159.
[2]陳亞麗. 超越“直譯”、“意譯”之爭——論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在英漢互譯中的意義[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0(2): 47-49.
[3]譚載喜. 西方翻譯簡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1:272-273.
[4]王萍. 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09(3):85.
[5]肖云樞. 法律英語句子結構特點及其翻譯[J].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 (3):180.
[6]翟旺弟. 動態(tài)對等原則在法律英語翻譯中的應用[J].學術前沿(法制與社會), 2007(8): 754.
[7]張美芳. 從語境分析看動態(tài)對等論的局限性[J].上??萍挤g, 1999(4):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