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名愛國主義的詩人,艾青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經典作品,給詩壇和后世留下了深遠影響,不得不說,他是中國近現代文壇上的一個璀璨明珠。翻開艾青的作品集,我們不由得會被一首名為《我愛這土地》的詩所吸引,作為艾青的代表作,此詩承載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時代感,令我們難免也為之動容。因而,我覺得很有必要來對這首詩進行解讀。
關鍵詞:艾青;《我愛這土地》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3-0-01
《我愛這土地》創(chuàng)作于1938年,當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正是中華民族危亡之際。此時,艾青對祖國和人民深感悲痛,對可惡的侵略軍極為憤慨,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得他發(fā)出了拯救國難、保家衛(wèi)國、復興中華、至死不渝的呼喚,創(chuàng)作下了《我愛這土地》,并深深感染和激勵了無數愛國之士。此詩蘊含著深刻的情懷和主題,無論是藝術手法,還是感情內容,都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首先,我想想談談其藝術手法。第一,作者并沒有直接以自己的身份和口吻來寫這首詩,而是把自己虛擬成一只鳥,通過小鳥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寓情于形象。這樣寫是十分獨到,并且達到了很好的效果:1.作者通過小鳥的形象來進行抒情,讓人感覺到國難當頭、民族危難之際,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只小鳥,也充滿了悲憤沉痛,也發(fā)出了救亡復興的呼喚,這頗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深刻地反映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精神,為了保家衛(wèi)國,消滅侵略者,即使是再平凡再小的人物,也英勇奮戰(zhàn),絕不低頭;2.作者擺脫了人的復雜思想和心理,通過小鳥的形象,直接明顯地抒發(fā)了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樣反而可以使得感情更加真摯,表達效果更加強烈,在平凡簡單中使感情得到升華;3.作者通過虛擬的寫法,寓請于小鳥這一形象,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fā),而且也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使得詩歌更加生動、更加豐富。第二,作者大量使用了隱喻的手法,使得詩歌更加深刻,作者的感情更加強烈?!斑@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正是隱喻了受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嚴重破壞、飽受苦難的祖國,“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隱喻了長期積壓在人們心中的憤怒,而“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隱喻了人們心中對侵略者種種暴行的強烈憤慨,“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則隱喻了經過了廣大民眾的英勇犧牲和團結奮戰(zhàn),最終勝利的曙光肯定會降臨,正義必勝邪惡。作者不直接寫祖國、人民、勝利的曙光,而是分別通過土地、河流、風、黎明等形象來表現出來,并輔之以暴風雨、打擊、永遠、洶涌、無止息、吹刮、激怒、無比溫柔等詞語來進行修飾,從而更加強烈地表現出祖國的危難、人們的悲憤以及勝利曙光的必然到來,深刻地表達出作者的悲痛憤慨,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堅定的革命信念和信心,同時也使得詩歌的意象更加豐富,主題更加深刻,效果更加動人。第三,作者通過各種手法,文字的安排和標點符號的應用,來強調感情,加強表達效果。1.作者在第一節(jié)的三、四、五句的開頭都用了“這”字,連續(xù)三個“這”,不僅使得詩歌讀起來瑯瑯上口,強而有力,富有節(jié)奏感,同時也強調了祖國的危難、人們的憤慨和悲痛以及堅定的革命信念;2.作者在第一節(jié)的三、四、五句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詞來修飾用來隱喻祖國、人民、勝利曙光的意象土地、河流、風、黎明,例如無止息地吹刮著的、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等,來強調意象的意義和加強意象的表達效果,使得這些意象更加深刻,更加發(fā)人深思;3.作者在最后兩句使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一問一答,強調了作者對祖國愛得如此之深,同時也對祖國的危難感到如此之痛;4.作者在第一節(jié)的第六句和第二節(jié)的最后一句的末尾都使用了,使得那份對勝利曙光必然來臨的信心和愛國主義的情感更加強烈,外延出了詩歌本身,僅僅通過詩歌也難以表達完這些無限的強烈的感情。
除了藝術手法之外,此詩的感情內容和主旨也是大有品味之處的。第一,作者的感情表達相當有層次感,層層遞進,不斷加深,從而達到升華,令人敬佩。在第一節(jié)中,“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和“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表達的是作者的第一層感情,即對祖國和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悲痛以及對侵略者的強烈憤慨;而“這永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則表達了作者的第二層情感,即對頑強抵抗、英勇不屈的人民群眾的稱頌;在“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中,作者的感情遞進到第三層,即對勝利曙光的到來充滿著信心和憧憬;而在其后的“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中,作者的感情得到了進一步的上升,為了拯救祖國的命運,為了復興中華民族,作者做出了鄭重的抉擇,愿意為此而犧牲,愿意為此獻出自己的一切,這種民族大義和愛國情感使得感情得到了升華,并得以永恒,頗有生于這片土地,也要歸于這片土地的豪情,難能可貴,令人敬佩不已。第二,作者在第二節(jié)即最后兩句中的感情表達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作者通過一問一答,既表達了自己心中因為祖國遭受如此多災難的悲痛,也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強烈的熱愛之情,這正是作者心中對祖國愛得越深,痛得越深的寫照。愛得越深,痛得越深,這不禁令人感嘆萬千。第三,詩歌處處都彰顯出詩人的革命精神和情懷,作者也不愧是個真正的愛國主義偉大詩人?!斑@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中的“我們”正體現出作者的革命團結精神;“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中的“無比溫柔”和“黎明”則體現出作者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中的“死”、“腐爛”則體現了作者的革命犧牲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第四,作者以一只只能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小鳥進行虛擬,不僅僅表達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實際上這只小鳥也是中華民族無數仁人志士的縮影,它所吐露的心聲實則是這些仁人志士的共同心聲,這便是感情上的以小見大,借這只小鳥或作者自己來表達了全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以上便是我對《我愛這土地》的解讀。今天我們雖然過上了平安幸福的日子,遠離了戰(zhàn)火的紛紛擾擾,但這并不意味著愛國主義的重要性有所降低。我們今天的一切都來之不易,都是革命前輩和勞動人民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我們不僅不能輕視愛國主義,反而更要在新世紀新時期以豐富的形式和積極的姿態(tài)來學習和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只有這樣我們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向繁榮富強,正如艾青所說,我們要永遠深愛著哺育我們的偉大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