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眾行為在社會生活中是一個很普遍的現(xiàn)象。哪里有群體,哪里有意見領(lǐng)袖,哪里就有人趨之若鶩,隨波逐流。什么是從眾,什么樣的人容易從眾,哪些因素可以催化從眾,以及怎樣避免盲目的從眾行為,這里我將通過電影《十二怒漢》來一一分析。
關(guān)鍵詞 從眾 影響因素 心理
一、什么是從眾
最早對從眾心理進行科學研究的美國心理學家謝里夫,他的“游動效應(yīng)”實驗,對群體的社會規(guī)范的形成和變化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群體特有的并為其成員認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就是社會規(guī)范,它是群體成員行為的參照標準。在一定條件下,個人會因為社會群體的壓力而產(chǎn)生從眾行為。
邁爾斯在社會心理學里面給“從眾”下的定義是:指根據(jù)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他認為“從眾”一詞本身確實不含消極的價值判斷,但是不同的文化卻有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并不贊賞屈從同伴的壓力,而在日本與其他人保持一致則是忍耐、自我控制、成熟的象征。
鄭杭生的《社會學概論新修》里面,在社會互動這一章節(jié)有介紹集合行為。指的是一種人數(shù)眾多的自發(fā)的無組織行為。在介紹集合行為的成因時,舉出了以下幾種理論:斯梅爾塞的基本條件說,模仿理論,感染理論,緊急規(guī)范理論,匿名理論以及控制轉(zhuǎn)讓理論。除控制轉(zhuǎn)讓理論外,其他幾種理論把集合行為視作非理性行為,把其參與者視作違反常規(guī)、情緒沖動的非理性行動者。集合行為中就存在大量的從眾者,有的是受群體情緒的感染,有的是自己不動腦筋,簡單模仿他人,也有的是投機者,也有的是墻頭草兩邊倒。
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也生動的論述了群體的心理、意見與信念。群體成員有意識的人格已消失,無意識的人格得勢,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傳染作用而轉(zhuǎn)向一個共同的方向。群體成員已喪失了理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自覺的走向了從眾。
通過對以上理論的總結(jié)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從眾行為既有理性為之,也有非理性為之。從眾行為的結(jié)果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而我在這里分析的從眾行為,絕對是貶義的。陪審員的職責就是提出合理懷疑,確保審判的公正性。每個陪審員應(yīng)該有自己獨立的看法和見解,應(yīng)該排除自己的偏見,盡力做到公正而客觀。
二、什么樣的人容易從眾
我們看到,在電影一開始,陪審員的投票結(jié)果是11:1一邊倒的趨勢,也就是說有十一個人認為被告有罪,只有一個人覺得被告無辜。而陪審團又必須全票通過才能有效??赐觌娪?,我們可以判斷除了自大、粗暴的白手起家者,受過良好教育、細致而又有條理的股票經(jīng)紀人,還有一個持有偏見、種族歧視的加油站老板外,其他八個陪審扮演了典型的從眾者的角色。從他們的性格、職業(yè)和氣質(zhì)上分析,可以總結(jié)出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自信,立場不堅定者
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從眾的可能性也最大。電影中的2號陪審員是一位懦弱的、有些謝頂?shù)你y行職員,被另外一個陪審員挖苦為:“你根本就是戴眼鏡的墻頭草?!币婚_始他投的是有罪,也不太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中途又改為無罪,問他為什么投無罪,他也說不出什么原因,就是覺得是這樣。他的特點就是猶豫,隨大流,很容易被說服。但是后來有一個合理懷疑是他提出的。這也是在經(jīng)過激烈的辯論以后他從一個從眾者變成一個參與者。
2、缺乏責任感
最典型的莫過于果醬推銷員,一個經(jīng)常嘮叨棒球的球迷,光想著趕快離開去看晚上的球賽,對被告缺乏基本的人文關(guān)懷。開始投被告有罪,只是因為覺得大多數(shù)陪審員都持有這種觀點,這樣事情就很簡單,大家一致投有罪票而通過。后來發(fā)現(xiàn)局勢出現(xiàn)了轉(zhuǎn)變,其他陪審員逐漸傾向于投被告無罪,所以為了能夠盡快結(jié)束這場爭論,他就改為投無罪票。所以,他是完全漠視審判結(jié)果的,投被告有罪還是無罪對他來說并不重要,重要是要能夠盡快達成一致,盡快完成任務(wù)。
3、惰性:不愛動腦子
“我只是一個上班族,要動腦筋的人是我的老板”,劇中的油漆工陪審員說過這么一句話,這也是底層人民的最真實寫照。由于文化水平不夠,所以一切規(guī)則由被稱作精英的人來制定。因為缺乏判斷能力,所以對精英們制定的規(guī)則他們只有附和的份。長久如此,他們就沒有自己開動腦筋的習慣,對一切判斷和決定都依賴于他人,需要他人來替自己安排、決定一切。
4、參與者態(tài)度
“如果你要投無罪一票必須是因為你相信被告的確是無罪的,而不是因為你覺得厭倦”,這說明了參與態(tài)度的重要性。十二個陪審員,有的一開始就想草草了事,說“從來沒看見有人把時間花在這件小事上”,有的抱著娛樂的心態(tài),說有幸碰到一起謀殺案,像打架、誹謗這樣的案子就太無趣了,也有的是來履行職責的,不過這個職責僅僅是投個票,然后走人。只有亨利方達飾演的戴維斯從始自終都清楚的認識到陪審團的真正意義是什么,認識到自己的職責。他用自己堅毅的態(tài)度,果敢的姿態(tài)向其他人傳達著道義。如果把戴維斯換做另外一個玩世不恭的陪審員,想必這次投票只能又是一次形式主義上的鬧劇。而戴維斯讓它變得如此深刻,動容。他用他的態(tài)度向觀眾們詮釋了陪審制度的嚴肅與神圣。
三、哪些因素對從眾心理有催化作用
1、偏見
10號陪審員是一個加油站老板,內(nèi)心充滿憤怒、苦難,還帶有種族歧視。他把社會分為“我們”與“他們”,認為貧民窟是犯罪的溫床,認為被告殺人是天生的劣根性?!盁o論去到那里,偏見總是遮蔽了真相”,偏見會遮蔽你的雙眼,讓你看不見任何真相,會蒙蔽你的雙耳,讓你聽不見任何真話。當大家的推理逐漸推進的時候,十號陪審員一直固執(zhí)己見,對推理的事實充耳不聞,一口咬定是被告殺死了父親,認為殺人是被告的天生的劣根性。懷有這種想法的人,一旦碰到有人附和自己,或者碰到他人鼓吹和自己相同的觀點,他會毫不猶豫、不假思索的強化這種觀點,毫不猶豫的去支持他人。
2、慣例、經(jīng)驗、常識
按照慣例,一起兇殺案,具有充分的證據(jù)、證詞和證物,案件應(yīng)該就可以一錘定音了。所以一開始陪審員們都習慣性的認同法官的判定,毫不猶豫的投有罪票,沒人提出合理懷疑,除了戴維斯。人們往往過于相信慣例、經(jīng)驗和常識,能夠用經(jīng)驗和常識判斷的事情絕不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求證。
3、群體壓力
12個陪審員構(gòu)成了一個小的群體。這個群體的規(guī)范在第一輪投票11:1中形成:(1)就是被告有罪。(2)沒必要花太多的時間再去討論。(3)大家盡快達成一致,完成任務(wù)。這個隱形的規(guī)范在幾個領(lǐng)頭者的言語、動作與暗示中不斷渲染和強化。所以,年齡最長的那個陪審員,從后面的發(fā)言中可以看出他是最具智慧,最具觀察力的人,說話語言溫和,但是敏銳,公正。雖然他有那么多的疑問,但是一開始他并不是站在被告那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迫于群體壓力,個人顯得力不從心,只好屈從群體規(guī)范。
四、如何避免盲目的從眾
1、推理
真理往往越辯越明。電影中一共出現(xiàn)了五次精彩的推理,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激烈爭論。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讓每個人都充分開動腦經(jīng),而不是讓那么一兩個人在替自己思考,替自己做決定。在推理的過程中,局勢也從一開始的一邊倒11:1奇跡般的轉(zhuǎn)向1:11,直至完成一個完美的絕地反擊??梢娡评碓诒苊饷つ繌谋娭兴鸬淖饔?。
2、合理懷疑
有時我們聽到一件事情,形式很漂亮,比如講話者深動傳神;極富感染力,比如架構(gòu)華麗,旁征博引,辭藻華麗;比如數(shù)據(jù)充分,舉例豐富有趣,圖文并茂。我們一看到這架勢就給嚇住了,這可不簡單啊。然后就很荒誕的,不經(jīng)過大腦的認同接受了所講的事情。其實自己并沒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也沒用腦子去想想。大家都一邊倒的時候,你有沒有懷疑過呢?你有沒有去質(zhì)疑是這么回事嗎?
3、關(guān)注細節(jié)
“你應(yīng)該參加吹毛求疵大會”,戴維斯這樣被推銷果醬的陪審員諷刺。一個從眾者云集的群體里,是不注重細節(jié)的。他們要的只是一個以偏概全的概念,一個普遍性的口號,一句看似永恒不變的名言警句。這樣就不會漏洞百出,這樣成員也找不出什么錯誤來。細節(jié)越多,可以找到的切入點就越多,能引起的思考也就越細致。細節(jié)可以避免那些混淆視聽、蒙混過關(guān)的言論。而真理必定是一層層抽絲剝繭,千錘百煉而來。
五、總結(jié)
綜上所述,我通過電影《十二怒漢》,簡單地分析了一下容易從眾的人的特點,哪些因素對從眾心理具有催化作用以及如何避免盲目的從眾??梢灾廊后w中的從眾行為是很難避免的,而群體的特點決定了從眾心理的產(chǎn)生。電影中的亨利方達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孤膽英雄的形象,通過孤軍奮戰(zhàn)最后逆轉(zhuǎn)了整個局勢。但是,這也說明避免從眾行為將會面臨著重重的困難,最難的恐怕是群體規(guī)范這座大山,需要頂著被看作是異類的巨大壓力,需要冒著被群體內(nèi)成員指責甚至是咒罵的痛苦。當然,真理并不一定只掌握在少數(shù)幾個人手里,群體也有糾正少數(shù)冥頑不靈的異數(shù)的正面作用。正如電影《十二怒漢》最后的結(jié)果所示,與從眾相反的是一意孤行,自大的三號陪審員,他一直固執(zhí)的、頑固的、腐化不朽的堅持自己的觀點,最后在越辯越明的事實面前,只好低下了那高傲的頭。
參考文獻:
[1]J.L.弗里德曼,D.O.西爾斯,J.M.卡爾史密斯合著.社會心理學[M].高地,高佳等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2][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M].張志勇等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3]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馮克利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