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器物周身詩書畫印的一派風(fēng)雅韻致,若不是器物蘊涵里的那些深邃和厚重,單是“暖鍋”二字,絕難叫人與收藏和鑒賞扯到一起。殊不知,這類三件套的瓷質(zhì)器物出身并不卑微,商周青銅器里的重要禮器簋和豆,便是普通暖鍋和高腳暖鍋的祖先。所以,這兩種器型才有簋式暖鍋和豆式暖鍋之稱。同治光緒年間,此類器型的淺絳彩瓷器作為以陳設(shè)功能為主的時尚品,曾在官員和文人階層廣泛流行。
前些年,簋式淺絳暖鍋和其他暖鍋一樣,因其稱謂之俗,路份之低,難入各路藏家的法眼,從而紛紛流入收藏起點不高的工薪階層手中。我也有幸收得幾款,每每閑暇之時,靜靜凝視,細細品玩,倒也感覺賞心悅目,神清氣爽,更有從中探求知識過程的不盡樂趣。
顧海林——“秋燈”與“春光”之配
“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千古名句,勾勒出了歷代中國文人所追求的淡泊、高遠的人生境界,更為文人畫的創(chuàng)作者們提供了無盡的藝術(shù)想象空間。
半間茅屋、半掩柴門,屋后梧桐秋枝低垂。一孔圓窗、一盞孤燈,窗前竹石相映成景。一位神態(tài)清古的高士,燈下?lián)峋砟?。題句“一盞秋燈夜讀書”手寫“珊”字朱印。逸筆草草,一副古厚樸茂的《秋燈夜讀圖》躍然瓷上(圖1),將此作為器物的上裝,自然含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寓意。
器物上的主體畫作,是一幅酣暢淋漓的寫意山水人物小品《春山行旅圖》,圖上湖面平遠開闊,岸邊幾顆古柳,枝頭一抹新綠;遠處幾叢桃樹,花開—片淺紅。一位體態(tài)俊雅瀟灑澹逸的高士,身后跟隨一個左顧右盼、稚氣十足的童子,行走在春光無限的山水之間(圖2)。背面題款“玉壺攜美酒,來醉上林春。丁丑冬日邗上海林作于芝城云林閣”。(圖3)
兩幅顧海林的經(jīng)典作品,一幅秋景作蓋子,一幅春景作器身,組成了美妙絕倫的“春秋配”,再配以器物本身墩實飽滿、古韻悠悠的造型,不失為淺絳彩瓷器中的一件逸品杰作。顧海林簋式暖鍋的“春秋配”也銘記和見證了這位揚州籍畫家客居江西芝城期間的“瓷畫春秋”。
任煥章——《七發(fā)》與《七命》之典
任煥章的瓷畫生涯,開始于同治年間。從存世的作品看,早期的山水和人物特色,與王少維、王岐山甚至周友松等人的作品均有相似之處。及至光緒中早期,任氏的經(jīng)典山水和招牌人物作品的風(fēng)格逐漸形成。縱觀他的瓷畫作品,無論是靈動的花鳥、俊逸的人物還是清雅的山水,總會透出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氣質(zhì)——大氣。這種大氣靠的不僅是藝術(shù)天賦的優(yōu)越和書畫技法的錘煉,更主要的應(yīng)該是其不同常人的文化修養(yǎng)和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
任煥章好像十分喜愛暖鍋這一器型,從同治晚期到光緒中晚期,從簋式到豆式,任氏在暖鍋上留下了許多特色鮮明的書畫佳作。
這件簋式暖鍋是任煥章作于光緒十八年的一件典型的淺絳山水作品。器身器蓋山水相連,渾然一體,滿目煙雨迷蒙的江南美景(圖4)??顣囊幻骖}詞“菜以荀蒲,和兼芍藥”,書法遒勁古拙,落款“壬辰春月巍山任煥章寫意”。(圖5)“菜以荀蒲,和兼芍藥”,此對好像只此僅見,這對看似平淡無奇又略顯古澀生僻的四字聯(lián)句,可是大有來頭。
“菜以荀蒲”出自漢代文學(xué)家枚乘的《七發(fā)》,“犓牛之腴,菜以荀蒲……此亦天下之至美也?!边@篇寫于兩千年以前、標(biāo)志著漢賦作為一種新文體正式形成的著名辭賦,受到過歷代文人的推崇。一代偉人毛澤東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期間,曾將《七發(fā)》印發(fā)給全體與會者,并撰文《關(guān)于枚乘七發(fā)》,文中寫道:“我少時讀過此文,四十年不理它了。近日忽有所感,翻起來一看,如見故人。聊效野人獻曝之誠,贈之于同志?!比绱丝磥?,“犓牛之腴,菜以荀蒲”,在五十年前,還曾是我們這個國家的高級干部們的必讀文句。
“和兼芍藥”出自西晉文學(xué)家張協(xié)的《七命》,“六禽殊珍,四膳異肴,窮海之錯,極陸之毛,伊公爨鼎,庖子揮刀,味重九沸,和兼芍藥……”
《七發(fā)》中的“菜以荀蒲”與《七命》里的“和兼芍藥”,被巧對成工整精妙的美食養(yǎng)生名句,題寫在這件造型古樸的簋式暖鍋上,作為瓷畫作者的任煥章,其深厚的國學(xué)修養(yǎng)可見一斑。
少軒——“紅蓼”與“紅藜”之誤
在同光之間眾多的淺絳畫師中,少軒以其設(shè)色的濃湛渾厚,用筆疏朗蕭散,應(yīng)該算得上是極具特色的一位。
在這件簋式暖鍋上,少軒留下了一幅靈動清麗又凝重質(zhì)樸的《水國秋趣圖》。蓋上畫一枝木芙蓉,嫩綠的花苞深綠的葉子,襯著淡紫色的花朵,給人一股新秋的清馨之氣(圖6)。器身畫面,一根壓彎的蘆葦上,一只碩大的翠鳥正欲啄食一紅色花束,那看似全神貫注又像若有所思的眼神,透出一種清寂超脫的禪意。一叢綠葉之上搖曳著幾束紅花的,像是南天竹,又像是秋天鄉(xiāng)下水塘邊以及房前屋后隨處可見的狗尾巴花(圖7)。這種狗尾巴花還有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紅蓼,看看器物的背面少軒瀟灑飄逸的行書題句(圖8),正是唐代詩人杜荀鶴的《題新雁》中的一句“紅蓼花蹤水國秋”。原詩為:“暮天新雁起沙洲,紅蓼花踈水國秋。想得故園今夜月,幾人相憶在江樓?!庇性娋錇閾?jù),畫面上這叢花應(yīng)該就是紅蓼了。
可仔細看,少軒題句中的“蓼”字分明寫的是“藜”?!凹t藜”,對我來說既沒見到過,又沒聽說過。網(wǎng)上搜索,確有這種植物,在臺灣還是人工栽培的糧食作物。更巧的是,這種紅藜的圖片與少軒瓷畫上的花卉竟然也十分相似。莫非當(dāng)初少軒將“蓼”字寫成“藜”字是有意為之?一字之誤,值得玩味!
倒是真的希望少軒的筆誤是有意為之,那樣更能說明瓷畫作者不是在瓷上依樣涂描的匠人,而是以瓷為箋揮灑筆墨情趣的文人,更是具有廣博的學(xué)識素養(yǎng)和靈活的創(chuàng)作理念的瓷畫藝術(shù)家。(責(zé)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