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刊物是時代變化的風向標”。在對歷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期刊、雜志等媒介是不可忽視的史料,一個時代的變化及時人的思想變化、時尚潮流等都能從當時種類繁多的期刊、雜志中找到端倪。五四運動時期民國期刊對學生群體的思想和行為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目前學界對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本文試圖將學界的研究成果進行簡單的梳理和介紹。
關鍵詞:民國期刊;學生群體;綜述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4--02
本文說的學生群體,主要的包括中等以上學校的學生以及精英學生等,在走出學校、進行社會改造之前,大多都接受了新式的教育。根據(jù)周策縱對五四時期社會力量的分析,在“五四運動”開始時,受過某種形式新型教育的人大約已經(jīng)有1000萬之眾,和全部人口比起來,這些新知識分子所占比例大約有3%,但他們卻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刊物是時代變化的風向標”。在對歷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期刊、雜志等媒介是不可忽視的史料,一個時代的變化及時人的思想變化、時尚潮流等都能從當時種類繁多的期刊、雜志中找到端倪。目前學界對民國時期期刊的研究成果已經(jīng)非常豐富,多數(shù)都集中在對相關期刊傳媒的理念、思想、組成以及文化意義上的研究,本文試圖將這一部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做一些簡單的梳理和介紹。
首先,是對報刊與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很多學者都肯定了報刊與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意義,報刊不僅傳播思想、營造輿論空間,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輿論、制造話題、影響社會群體的思想和行動。在鄭大華的《報刊與民國思想史研究》中,分析了報刊的發(fā)展、內(nèi)容的變化及其社會重要性,并且認為報刊對思潮形成的意義也是不可忽視的,“就保守主義、自由主義以及激進主義這三種思潮來看,它們都是以報刊為載體而興起、演變和發(fā)展的”。章清的《民初“思想界”解析——報刊媒介與讀書人的生活狀態(tài)》除了分析報刊內(nèi)容變化外,通過報刊與大學及讀書人的互動,分析了讀書人在這一報刊思想環(huán)境中所確立的角色與多重身份,并強調(diào)傳播媒介是各階層對社會問題思考所繞不開的“中介”。錢理群在《試論五四時期“人的覺醒”》一文中,大量翻閱了五四時期的報紙和期刊,并依此為基礎,探討了五四時期個人意識的覺醒、人們的主體意識以及個體從“類”(或國家、社會、家族、民族)中脫離,逐漸回歸自我的覺醒過程。王康的《輿論傳播與五四學生運動——以五四時期<京報>為中心》從輿論傳播與學生運動相結合的角度,以邵飄萍創(chuàng)辦的《京報》為研究對象,論述了報刊重要的輿論傳播作用。相關著作有: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方漢奇的《中國近代報刊史》以及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等涉及的報刊、印刷紙質(zhì)品的傳播等都是思想史研究報刊媒介的重要成果和借鑒。而《五四時期期刊介紹》對五四時期的大量期刊進行了歸類整理,并對其內(nèi)容、組成人員、傳播理念等進行了分析,為對期刊及民國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其次,以期刊、雜志為依托對學生群體、知識分子的思想、成長以及由于道路選擇的不同而最終分裂的相關研究。在民國時期的期刊中,《新青年》、《少年中國》、《新潮》與《學生雜志》是本文重點關注的幾個,此外涉及學生群體相關內(nèi)容的也會參考。有關這幾個期刊的相關研究中,學者對其傳播思想、信仰理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某種期刊,學者大多從梳理該雜志的創(chuàng)辦或基本情況、編者群、社會思想等幾方面進行較為全面的論述,如夏瑩的《五四時代的“少年中國”夢想——<少年中國>月刊初探》、劉珊珊的《新知·新民·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杜翠葉的《<新潮>月刊的社會改造思想研究》、劉宗靈的《媒介與學生:思想、文化與社會變遷中的<學生雜志>(1921——1931)》等。這些文章在內(nèi)容方面,研究了各期刊編者群對于社會改造方法的探索與主張,其中對青年、學生等進行社會改造都有涉及,并且不同期刊持有不同的觀點,如《少年中國》烏托邦式的社會改造思想中認為,以工農(nóng)互助團建設“少年中國”的理想并付諸實踐;《新潮》以北大學生為主體,從各個方面提出了自己對于社會建設的意見及主張;而《學生雜志》以中等學生群體為受眾讀者,從學生生活的日常問題、課程教育方面,對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問題提出建議進而影響學生的社會行為。此外,對雜志關于學生群體的研究,目前相關研究大致有兩方面,一是從知識精英以引導者、教育者姿態(tài)出現(xiàn),對學生的社會活動、日常生活進行指導、建議。如,魏建、畢緒龍的《<新青年>與“新青年”》認為,《新青年》創(chuàng)刊初期的關鍵詞是“青春”或“青年”,其針對青年發(fā)表了大量的專題文章,對青年的“國民”形象進行了想象和塑造。而楊成龍在《<新青年>所倡導的“新青年派人生觀”》中論述了《新青年》對青年的規(guī)訓,在社會貢獻方面為“內(nèi)圖個性之發(fā)展,外圖貢獻于社會”,并在日常倫理、個人修養(yǎng)方面對青年提出了諸多建議。其二,學生或青年自主意識的研究。如,趙雪的《從<新潮>看五四時期青年知識分子的起步與成長》,研究了北大學生創(chuàng)辦的新潮的基本情況、青年知識分子在這其中的成長及學生特點。陸琴在《現(xiàn)象學生形象的方法——以<學生雜志>(1914~1919)為對象》中,集中研究了《學生雜志》所呈現(xiàn)出的對正面學生形象的召喚以及對負面學生形象的排斥;而劉宗靈針對《學生雜志》中的“論說”一欄里刊載的大量的學生習作,在《早期<學生雜志>與自我意識的呈現(xiàn)——以“論說”欄為中心的討論》一文中分析了學生們通過不斷互相重復的言說所表現(xiàn)出來的自我意識和集體心態(tài),同時其《五四前后學生形象的轉(zhuǎn)化——以<學生雜志>為中心的討論》一文,探討了五四前后學生角色與自我形象認知的變化。相關著作中,美國歷史學者微拉·施瓦支(又名舒衡哲)的著作《中國的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chǎn)》,詳細地研究了新潮社知識群體的思想和主張,以及新一代知識分子的特點,是一部頗具代表性的研究著作;許紀霖等著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一書中,有一個標題為《代際合作:<新青年>知識群體與新潮社》的小章節(jié),探討了在學院空間中,新潮社和《新青年》知識群體之間的代際合作和公共交往關系;孔祥宇的《現(xiàn)代評論派與1920年代的中國自由主義》一書中,在“現(xiàn)代評論派的民眾運動觀中”研究了現(xiàn)代評論派對于學生群體運動的觀點,在“愛國”與“求學”的選擇上以胡適為代表,“要把握時機追求知識”、“勸學生不要走出校園與參與民眾運動”。
最后,關于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學生群體等走向分裂,目前也有一些學者做了這方面的研究。在“后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和學生群體、青年們在道路的選擇上明顯的有了分化,盡管這種理念上的分歧一直潛在。主要的有《新青年》、《少年中國》作者群的分化,在新潮社中也有不同的理想追求,這些上層精英型知識分子在道路和追求上的變化,不可避免的也會影響到在校學生群體、中等階層的知識分子等?!缎虑嗄辍返臍v史地位決定了其作者群的分化在中國思想界所產(chǎn)生的不可忽視的影響。章清在《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與中國社會的重組——對
<新青年>同人“后五四時期”思想分化的追蹤》研究了深刻影響思想界變化的《新青年》群體的分化,透過這一群體的走向,分析了1920年代中國思想界及社會的走向,而張化冰的《從<新青年>作者群的分裂看五四時期的思想探索》一文從“談政治”問題和“問題與主義”之爭兩個方面研究了《新青年》之所以分化的緣由,并論述了這一分化的歷史必然性。類似地,在對《少年中國》群體分裂的研究方面,吳小龍的《“少年中國”的理想追求及其分化——簡評少年中國學會》和李永春的《<少年中國>與五四時期社會思潮》都論述了少年中國學會的分化,與《新青年》分化一樣,其分裂緣由也在于對救國道路和社會建設途徑的不同主張。因此,可以說這些精英群體的分化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五四時期中國思想界的分化,在堅持政治改造道路還是文化改造、是信仰自由主義還是信仰共產(chǎn)主義等問題上,存在著諸多的分歧和選擇,這些有助于我們研究當時的學生群體思想的變化和走向。
參考文獻:
[1]周策縱:《五四運動史》【M】,岳麓書社1999年版。
[2]鄭大華:《‘中國報刊與社會歷史研究’筆談》【D】,《黨史月刊》2011年第2期。
[3]《學生雜志》(1914~1947年)【N】,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