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面臨著各種災難,我們應該把災難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通過深入持久、實事求是、立體系統(tǒng)的災難教育,采取高效的應對措施,加強相關的災難教育等方式來最大程度的減少災難對人們生理和心理上的損害。
關鍵詞:災難;災難教育;策略
作者簡介:張敏敏,女(1981.1-),漢族,河南新鄉(xiāng)人,新鄉(xiāng)學院教育科學系教師,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4--01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fā)生里氏9級的地震及由此而引發(fā)的海嘯,此次地震和海嘯給日本國民造成了重大財產(chǎn)與人員的傷亡以及對他們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于是對于重大災難后如何疏導災害對心理的創(chuàng)傷、如何使國民從災難的陰影中走出來重塑生活的信念與信心是我們當前社會高度重視的問題之一。
一、概念解析
(一)災難
《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中對災難的解釋是:“天災人禍造成的苦難?!盵1]從大的方面講,天災分為兩類,一指自然災害,是由某種不可控制或未予控制的破壞性因素引起的突然或在短時內發(fā)生的、超越本地區(qū)防救力量所能解決的大量人群傷亡和物質財富毀損的現(xiàn)象。二指重大人為事故,是人為原因為主產(chǎn)生的呈現(xiàn)為人為形態(tài)的事件,比如重大交通事故、火災、海難、空難、礦難、疫情、核事故,等等,它們與自然災害一樣,會給人類帶來人員的損害和傷亡,物質財富的損失以及社會功能的失調。[2]
(二)災難教育
災難教育,顧名思義是指應對災難時所實施的具有針對性的有關災難的預警、預防和心理上的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人們面對災難時,應具備的各種素質教育。包括災難意識教育、災難預防教育和災難救助教育。
二、學校實施災難教育的意義
(一)體現(xiàn)“以人為本”,凸顯生命真諦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21世紀教育提出的口號是“學會生存”,學校災難教育直面學生生命個體,體現(xiàn)了當前教育的“以人為本”。人的生命權是人權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災難之中的自我保護、自我救助、頑強生存是對生命尊重的表現(xiàn)。通過對學生的災難教育能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讓他們學會珍惜生命。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危機意識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當前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從大的方面來講是安全的。尤其是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都生活在一個被溺愛的環(huán)境,他們對災難的認識仍然有不少的滿不在乎和懈怠麻木的意識。一旦災難降臨,除了怨天尤人卻不懂得如何面對災難與實施有效地自我救助。因此,對學生實施災難教育不僅能增長學生應對災難的知識和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憂患意識。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品質
當前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占多數(shù),如何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互助團體意識以及培養(yǎng)他們優(yōu)秀的責任感、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懷、嚴律的紀律性、博愛的助人為樂精神這些都應該貫穿于我們平時的教育中,而災難教育正為我們實施以上教育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徑。
三、災難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災難發(fā)生前的預防教育。既然是預防性教育就要求我們實施該項教育應從早做起,從孩子幼兒時期就抓起。因此,我國當前要求學生在幼兒園時期就要定期接受災難安全教育以及簡單的災難演習,同時要求全國各類學校一直到中學階段都應該開設安全方面課程的開設,同時對家長及老師進行急救、搜尋和援救能力的培訓,以便增強家庭對學生相關災難教育的影響面。
(二)災難發(fā)生時的逃生教育。災難發(fā)生時有效的逃生是智慧與勇氣體現(xiàn)。我國相關防震減災實施草案中就明確規(guī)定,學校教育必須把防震減災相關知識的教育納入到學生的平時教育中去,并定期組織學生群體應急避險和救助演練。
(三)災難后的救助教育。災難后的救助教育主要指的是心理救助。重大災害后的心理救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多學科、多部門、多領域的合作,需要調動社會上每個人的力量。完善的災后心理救助組織管理機制必須在由國家統(tǒng)一計劃部署、由專門組織管理部門統(tǒng)籌管理的前提下,明確災后心理救助中的責任單位;明確主管部門與相關輔助部門之間的協(xié)同合作、主導與支持關系;明確國家與地方之間多層心理救助體系的上下聯(lián)動、配合關系;明確主管部門和相應的輔助部門的職責和權利以及具體實施部門的工作內容、責任、分工等事宜。[3]
四、學校災難教育實施的主要方法
(一)以學校為中心建立相關管理小組
既然是學校管理小組就要求小組成員由學校領導階層以及社會相關方面的專家和學者組成。尤其要以校長為主要工作的布置與實施者。具體實施方法包括對學校存在安全隱患的設施及周圍環(huán)境進行排查、對存在的各種危機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預測必要時要隨時向上級部門匯報、制定相關方針及政策、帶頭對方針及政策實施有效的執(zhí)行與監(jiān)督。
(二)定期在學校對學生開展針對各項災難的培訓與演戲
這一方面的培訓與演戲需要社會上相關業(yè)內人士及專家的參與與支持。如當?shù)孛窬?、公安、尤其是消防員戰(zhàn)士可以與當?shù)貙W校建立長期合作伙伴,定期到各個學校進行義務知識宣傳、實戰(zhàn)模擬演習,通過實景向師生傳授自我保護,自我救助,逃生等基礎知識。
(三)保證學校對外開信息媒體通道暢通
當災難或危機發(fā)生時,第一時間保證學校對外的信息通道暢通是至關重要的,學校可以與相關救援單位建立信息平臺,災難發(fā)生時能第一時間發(fā)出求救信號并取得有效的救援實際上就是在拯救學生的生命。對外信息媒體通道作為內外溝通的渠道起到生命指示器的作用。
(四)建立專業(yè)的心理疏導小組
自然災難發(fā)生的速度快、破壞性大、甚至大多數(shù)情況下會危機學生的生命,尤其是當學生眼睜睜地看到自己的同伴遭遇不幸時所受的巨大刺激與壓力會給學生帶來一生的傷害。所以學校應該聘請專業(yè)的心理指導老師對在校老師或學生進行專業(yè)的心理疏導課程培訓以及實際的模擬訓練,以此來減輕災難受害者的心理壓力,幫助學生度過心理難關。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620
[2]鳳淼.中西方災難新聞報道之比較[D].南京:廣西大學,2007.
[3]劉秀麗.構建重大災害后心理救助體系的設想[J].教育管理,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