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吳敬梓所寫的《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偉大的諷刺小說,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但是近幾年來,有些文章稱作者具有道家思想,并滲透于《儒林外史》中。對于這一觀點,筆者不能茍同。本文旨從作者的生平、作品本身兩個方面對這一觀點進行辯正。
關(guān)鍵詞:《儒林外史》;道家思想;辯正
作者簡介:米曉英(1989-),女,漢族,湖南,碩士,重慶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4-0-01
道家思想主要是指先秦時期,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所主張的以“道”和“無為”為基礎(chǔ)的哲學思想。先秦時期的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人物的道家主張任性自然、無為而治,追求超脫、清靜。筆者認為,《儒林外史》中并沒有反映作者的道家思想。
一、概述
許光慶在《<儒林外史>正面人物思想分析》這一篇文章中,認為儒家和道家對吳敬梓思想及其創(chuàng)作有著深刻的影響。文中所謂的“道家思想”是這樣出來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后世一些士大夫,正是從儒家的這條“獨善”之路,找到了通往道家的思想之門,在按照儒學出仕治國平天下而受到挫折的時候,往往轉(zhuǎn)向道家,以道家的人生哲學作為補充,尋求一種心靈的解脫。以莊紹光為例,還認為“道”是指一批以杜少卿為代表的真名士對功名富貴更超脫的態(tài)度,而王冕則是儒道合一的代表。
劉莉萍在《淺論道家思想對<儒林外史>的影響》一文中,明確指出不論是從小說的主題創(chuàng)作上,還是從小說的人物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方法上,都可以明顯地看到道家思想的影響無處不在。文章從道家思想賦予杜少卿豪放的性格,道家思想賦予虞育德淡定的性格,道家思想賦予王冕沉穩(wěn)的性格這三個方面論證道家思想對《儒林外史》的影響。
當然還有一些碩士論文也論及《儒林外史》中反映了道家思想。如論述《儒林外史》對《莊子》的承傳與超越,從《儒林外史》對《莊子》“貴真”思想的承傳和對《莊子》思想的發(fā)展和超越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筆者認為上述這些觀點都顯得很牽強。
二、原因分析
“在按照儒學出仕治國平天下而受到挫折的時候,往往轉(zhuǎn)向道家,以道家的人生哲學作為補充,尋求一種心靈的解脫?!蔽恼略谡撌鲞@一點時,以《儒林外史》中莊紹光這個正面人物為代表進行分析。莊紹光應(yīng)征辟,結(jié)果辭爵還家,小說第三十四回結(jié)語寫道“朝廷有道,修大禮以尊賢;儒者愛身,遇高官而還不受”,那么,說明莊紹光辭去征辟的原因在于莊紹光是以儒家“內(nèi)圣外王”思想自居的,他認為既然國家無道,不能“出則為王佐”,那么就應(yīng)該獨善其身,不與黑暗的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退而著書立說,以完善自身。而且道家以自然超脫為標志,但莊紹光這個人物并不是真正的超脫。如果他真超脫,為什么他還以那忠君的思想去應(yīng)朝廷的征辟?如果他真超脫,就應(yīng)該隱居山林,為什么他還接受皇帝賜的玄武湖?還隱居玄武湖著書立說,憂國憂民?在去應(yīng)征辟之前,他自己也說“我們與山林隱逸不同。既然奉旨召我,君臣之禮是傲不得的?!笨梢?,他并沒有轉(zhuǎn)向道家,那也不是真正的道家超脫、隱逸的思想,只是儒家理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行不通時或者說邦無道時的一個無奈的選擇。
說“以杜少卿為代表的真名士對功名富貴更超脫的態(tài)度”以及王冕最后不得已隱居山林,反映了作者的道家思想,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也是沒有道理的。筆者認為,杜少卿、王冕都體現(xiàn)了作者的儒家思想,他們?yōu)榱霜毶破渖?,保全自身,不與朝廷同流合污,所以被迫做出裝病辭去朝廷的征辟、不辭而別,隱居山林的選擇。而不是道家思想的反映,道家思想是個體本身具有的一種思想,道家思想的崇尚者主張自然、無為,追求超脫、清靜。他們有自己獨立的一套思想體系,而不是在無奈之下的選擇。
劉莉萍在《淺論道家思想對<儒林外史>的影響》一文中從道家思想賦予杜少卿豪放的性格,道家思想賦予虞育德淡定的性格,道家思想賦予王冕沉穩(wěn)的性格這三個方面論證道家思想對《儒林外史》的影響。從性格方面判定作品反映了道家思想,很明顯,說服力不夠。筆者認為,《儒林外史》中并沒有反映作者的道家思想,原因如下:
第一,程晉芳在《文木先生傳》中說:“先生晚年亦好治經(jīng),曰:‘此人生立命處也’?!笨疾熳髡叩纳街兄徽f他晚年好治經(jīng),并沒有體現(xiàn)作者具有道家思想的資料。程晉芳在《寄懷嚴東有》中說:“敏軒生近世,而抱六代情。風雅慕建安,齋栗懷昭明……”反映了作者對魏晉風度的仰慕和追求,但也并不能說明作者在作品中體現(xiàn)了道家思想。況且魏晉風度與道家思想也并不能等同。
第二,《儒林外史》這部書中并沒有反映作者具有道家思想,只有兩處表現(xiàn)了作者崇尚隱逸的思想。一處是王冕說:“不見那段干木、泄柳的故事么?我是不愿去的。”一處是杜少卿道:“這人大是不同,不但無學博氣,尤其無進士氣。他襟懷沖淡,上而伯夷、柳下惠,陶靖節(jié)一流人物?!倍胃赡?、泄柳、伯夷、柳下惠、陶靖節(jié),他們都是不愿同當時統(tǒng)治者合作的人,體現(xiàn)了作者崇尚隱逸的思想,但并不等同于作者具有道家思想。
文中除了王冕外,其他人沒有一個是真正隱居山林的。只有王冕算得上是真正的隱逸,但他的隱居行為是被逼出來的,因為天下無道而走上了這條道路,從根本上說,仍然是儒家那一套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行不通時的無奈選擇,是對這個社會感到失望的表現(xiàn),歸根到底,還是屬于儒家思想。張岱年先生說過“道學是隱士之學”,道家思想的作用是讓人擺脫以功名富貴為代表的外在物質(zhì)的羈絆。作品中的人物并沒有隱逸,他們都沒有真正擺脫以功名富貴為代表的外在物質(zhì)的羈絆。他們,包括王冕、杜少卿、莊紹光、虞育德等和真正的隱逸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边@些理想人物完全是根據(jù)天下有沒有“道”來確定出仕或入仕的,而講究出處之道是正統(tǒng)儒家最基本的政治倫理原則,既然國家無道,他們還是要為國家做點事情,于是他們提倡建立泰伯祠,用古禮古樂致祭,以助政教,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儒家思想。蕭云仙更是作者儒家禮、樂、兵、農(nóng)思想的代言人。
參考文獻:
[1]吳敬梓.儒林外史[M].中華書局,2009.
[2]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資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論文集[M].中華書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