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一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闡釋了孔子的至理名言,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解讀了經(jīng)典,使人領(lǐng)悟到該如何在現(xiàn)代這個浮躁喧嘩的世界安"/> 心得》“走出去”看儒學西漸"/>
摘 要:《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闡釋了孔子的至理名言,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解讀了經(jīng)典,使人領(lǐng)悟到該如何在現(xiàn)代這個浮躁喧嘩的世界安身立命。此書繼國內(nèi)熱銷之后,被翻譯為各種外文譯本,深受外國讀者歡迎。本文試圖通過此書的外文譯本看當今儒學在西方社會的傳播,和對儒學西漸的啟示。
關(guān)鍵詞:《于丹<論語>心得》;“走出去”;儒學西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4-0-01
一、儒學西漸的歷史
西方著名傳教士利瑪竇為人們所熟知,他雖然是在中國傳播西學,但是他卻大大促進了儒學在西方的傳播。由他編著的《利瑪竇日記》“第一次全面地介紹了儒家倫理道德和宗教思想”,[1]對“歐洲文學、科學、哲學、宗教以及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或許要超過17世紀其他的任何史學著作”(林金水,1983:35)?!?6世紀中葉,利瑪竇最早把儒家經(jīng)典《四書》譯成西文”[2],為儒學西漸打開了一扇窗。
此后幾百年,斷斷續(xù)續(xù)出現(xiàn)了《論語》的譯本,向西方傳播儒學。1809年出版了由傳教士馬希曼(Joshua Marshman)的節(jié)譯本The Works of Confucius(1809).1861年出版的由英國著名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翻譯的Confucian Analects(1861).此外,辜鴻銘的《論語》譯本于1898年正式出版。較新的英文譯本有詩人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翻譯并于1951年出版的Confucian Analects(1951),漢學家亞瑟·威利(Arthur Whaley)翻譯于1992年出版的The Analects of Confucious(1992)。這些譯本的出版發(fā)行為儒學西漸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于丹<論語>心得》海外銷售盛況及其原因分析
(一)海外銷售盛況
《于丹<論語>心得》全球英文版權(quán)被英國麥克米倫公司以10萬英鎊買下,打破了2005年企鵝公司購買《狼圖騰》時10萬美元的中文版權(quán)輸出記錄。據(jù)人民日報消息,截至2010年7月,該書海外版權(quán)共簽約33個,涉及28個語種、33個版本,實際印刷18萬冊,版權(quán)收益到賬203.9萬元人民幣,相當于銷售中文版64萬冊的利潤。無論是版權(quán)簽約數(shù),還是實際印刷數(shù),《于丹〈論語〉心得》均創(chuàng)造了當時中文圖書的最高紀錄[3]。
(二)原因分析
比起《論語》之前譯本,于丹版的論語譯本之所以受到西方讀者的喜愛,筆者覺得原因有以下三點:
1、比起之前《論語》的各個譯本,此書更加能迎合西方讀者的心理。這里暫且不論于丹老師的詮釋是否正確。筆者認為于丹老師把自己的感悟融入到《論語》中,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解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更易于讓西方讀者接受。在簡單易懂的闡述中學習中國先哲博大精深思想,何樂而不為呢!
2、《論語》的外文譯本有很多,但是這類譯本大多數(shù)都是學術(shù)性的解讀,讀者群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對于普通大眾來說,這種譯本的語言太深奧。《于丹<論語>心得》的英譯本Confucius from the Heart--Ancient Wisdom for Today's World(2009),用地道通俗簡單的語言道出了中國文化的人文智慧。
首先要說的是書名,相比于Yu Dan’s Interpretation on Confucius’s Analects這個譯文,Esther Tyldesley的譯文體現(xiàn)古老的智慧與當下社會的結(jié)合,是帶有情感的解讀,如同對讀者的諄諄教誨,更能抓住西方讀者的眼球。
其次在處理書中具有中國特色的詞上,譯者也是費了很大的心思,從而兼顧了傳播中國文化和讀者易于接受這兩個目的。比如,對于“君子”這個詞的翻譯?!熬印边@個詞就直接是君子的漢語拼音,外加斜體,如junzi。此外特地加了一段注:The word junzi,which appears more often than any other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describes Confucius's ideal person, who any one of us, rich or poor,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To this day, in China, we still use the word as a standard for personal integrity, saying that such and such a person is a real junzi.[10]譯者如此處理恰到好處,既符合譯文讀者求新求異的心理,也保留了該詞在中國特有的內(nèi)涵。如果用gentlemen來翻譯,譯文質(zhì)量會大打折扣??偟恼f來,質(zhì)量高,契合讀者心理的譯文更受歡迎。
3、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國際影響力加大,世界各地興起學習漢語的熱潮。這不僅推動了漢語的推廣,而且促進了西方人對儒學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于丹<論語>心得》外文譯本的銷售。
三、儒學西漸的啟示
《于丹<論語>心得》在保留儒家仁、義、禮、智、信這些基本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用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方式傳遞一種平和的人生態(tài)度;闡釋現(xiàn)代社會如何做到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建立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傳統(tǒng)的典籍往往讓人產(chǎn)生一種距離,不敢輕易靠近。所以,筆者認為,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時,確保精髓被傳達的基礎(chǔ)上,可以與時俱進,加入現(xiàn)代社會的元素。
《于丹<論語>心得》的英譯本在這次文化傳播過程中地位是舉足輕重。譯本對書中思想內(nèi)容的把握準確,語言地道,符合西方人的語言表達習慣,思維方式和審美需求。因此,要特別注重對外輸出的中國作品的翻譯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Tyldesley,Esther.Confucius from the Heart[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2009.
[2]林金水.利瑪竇在中國的活動和影響[J].歷史研究,1983(1):35.
[3]于丹.于丹<論語>心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