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愛玲的小說中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長篇小說,長期以來,備受爭議。《半生緣》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本文分析該小說中的幾個人物形象:沈世鈞、顧曼楨以及顧曼璐等幾個主要人物形象。
關鍵詞:《半生緣》;人物形象;愛情
作者簡介:劉程程(1990-),女,遼寧省鞍山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學號:12506017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4-0-01
《半生緣》在剛發(fā)表的時候叫做《十八春》,作者亦已梁京的筆名將其發(fā)表。張愛玲在20世紀60年代將其改寫并命名為《半生緣》,有人評價《半生緣》是張愛玲最為獨特的作品, 鮮明的時代烙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動的語言,無一不打動著讀者。而她筆下刻畫的人物以及該人物的命運走向卻一直在牽動著讀者的內心,仿佛一樣經歷著生離死別,悲歡離合。
一、沈世鈞人物形象
沈世鈞可以說是張愛玲作品中為數不多的好男人形象之一,他踏實肯干,并不因為家庭的關系而放棄自己的追求,他孝順自己的母親,對朋友熱心,沒有過著驕奢淫逸的富二代生活,用自己的薪水給曼楨買戒指,甚至他沒有中意富家小姐石翠芝,而是愛上了一個平民女子顧曼楨,這些都是他身上所具有的只得我們肯定的地方。但我不得不說,他的性格成分中是有懦弱的成分在里面的。在他的父親見到曼楨,并說曼楨像曼璐的時候,他退縮了,他沒有向自己的父親承認這個事實,他對他的父親說了謊,反過來說,即使他口口聲聲說不在乎曼楨的家庭,現在看來,他畢竟還是在乎的。可以說他欣賞曼楨,欣賞她能吃苦以及她的堅強,可是,在世俗面前的他還是退縮的。畢竟當舞女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他表面上是在維護曼楨在他父親心中的形象,本質上他是對曼璐心存芥蒂的,他的平等思想是不徹底的。沈世鈞與顧曼楨之間的愛情之花最后還是以枯萎為結局,沈世鈞遵從長輩的意愿娶了富家小姐石翠芝,石翠芝也是一個很勇敢的女性,新婚之夜便問沈世鈞:世鈞,怎么辦,你還是不喜歡我。因為誤會而分手,沈顧二人又在偶然中遇見,最后只有一句話,既蒼白又無奈的: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時隔多年,他們的確回不去了,沈世鈞的愛情之花徹底枯萎了。
二、顧曼楨人物分析
顧曼楨是曼璐的妹妹,是顧家的第二個女兒,是一個堅信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幸福的上進的女子。她自尊、自愛、自立、自強,這些都是她的優(yōu)點。曼楨從小家境貧寒,是靠姐姐曼璐做舞女賺來的錢來讀書的。她生活簡樸,追求專一的愛情,可以說她對姐姐曼璐的感情是不一般的,是一種依賴的關系,曼楨從來都是信任曼璐的,是依靠曼璐的,在世鈞流露出那些世俗的對曼璐的偏見的時候,她憤怒了,發(fā)出了妓女與嫖客誰更無恥的呼聲。這無疑是代表了女性的進步,對于愛情,她也是很勇敢的,她沒有因為世鈞的家庭而產生退縮的意志,所以說她的身上也有著中國女性所要求的那種打破門第的觀念。當提起她的姐姐,她的內心也是有驕傲的成分的,沒有任何的對姐姐的出身的鄙夷。她是堅強的,她恨曼璐與祝鴻才,即使曼璐也有她自己的苦衷——要留祝鴻才在身邊。曼楨的骨子里透露著一種倔強,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她是善良的、單純的,在張愛玲筆下的眾多女主人公中,她是特別的,她特別的堅強,特別的勇敢,特別的可愛。她身上有著傳統(tǒng)的中國女孩的味道,是溫柔的,安靜的,可是這種安靜總是會被外界的紛擾所打亂。曼楨的故事也是一個悲劇,而與世鈞在一起的那幾年,只能成為終身的追憶。在曼楨身上是沒有獲得過多少母愛的,事實上,張愛玲的小說中塑造的母親的形象總不是那么慈祥可親的,可以說,曼楨唯一的支柱就是世鈞,就像小說中她說的那樣,世鈞就是她活著的理由,那些回憶就是她支撐的動力。曼楨是可憐的、可悲的,最后為了她的孩子,她回到了祝鴻才身邊,也只是過著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不善于交際,最終也失去了祝鴻才的歡心。幾番糾結,終于與祝鴻才離婚,也獲得了孩子的撫養(yǎng)權,她的噩夢結束了??墒撬母星樯顓s始終是空白的了。最后遇到了世鈞,她是激動的,卻也只能抱著世鈞說那句“再也回不去了”,所有的悲涼與滄桑之感便躍然紙上。的確,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是沒有供愛情滋生的土壤的。
三、曼璐的人物形象分析
顧曼璐是顧家的長姐,為了家庭的生計不得不拋頭露面,放棄自己與張預瑾的愛情開始從事舞女這一職業(yè)。其實曼璐的人生是很悲劇的,在人老色衰之后,已經不再被人們所喜歡,于是便打起了嫁人的主意。她選擇了祝鴻才,祝鴻才卻不是真心愛她,婚后不久就勾搭別的女人,還對曼璐動輒打罵,最后還打起了曼楨的主意。曼璐為了留他在身邊,只好貢獻出了自己的妹妹。曼璐這樣做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張預瑾的緣故,她發(fā)現張預瑾愛上了曼楨,而曼璐的內心深處,張預瑾是她唯一的愛情之花,與張預瑾的過去是她存在下去的支柱,在發(fā)現心愛的男人已經移情別戀的時候,曼璐憤怒了,她想報復曼楨,她恨曼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認為曼楨不僅搶走了她的青春——她的青春都揮霍了為了家人,而且還搶走了她唯一的愛人。曼璐的精神世界瞬間空虛了,她變得殘忍,在母親和她提過借腹生子之后,她找到了這個借腹生子的工具,那就是她的妹妹——曼楨。張愛玲的筆下的女性總是有著畸形的心理,比如曹七巧,比如曼璐。曼璐的心理都有些變態(tài)了,但她還是沒有滅絕人性的,她還是善待了曼楨的孩子的。曼璐是很可憐的,祝鴻才只是一味地利用他,而張預瑾卻也不能始終愛她,她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的幸福,可以說她是偉大的,作為一個戰(zhàn)爭時代的女人,曼璐是偉大的。曼璐就像一朵玫瑰,卻終將凋零。
結論:
張愛玲的小說中,結局往往是悲慘的,透露著一種蒼涼的意味,而張愛玲筆下的蕓蕓眾生又往往有著相似的結局:悲劇。沈世鈞也好,顧曼楨也好,顧曼璐也好,身份不同,經歷不同,結局卻是相似:都是悲劇。張愛玲的這部小說,時隔多年之后修改完成。個中意味,以及復雜的人物心境,都隨著時光荏苒而綻放著異樣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張愛玲.《張愛玲文集》: 第三卷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
[2]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見《流言》[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22.
[3] 林幸謙. 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 M ]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