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渾子故事》是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xù)集》(《學津討原》十六集所收)卷四中一則不孝子的故事。在朝鮮、日本也流傳著極其相似的民間故事,除了故事的主人公發(fā)生變化之外在故事結構、內(nèi)容、情節(jié)上與中國的《渾子故事》基本一致。就這一故事類型展開中、朝、日三國民間故事的比較研究,將是一個很有意義和有趣味的話題。筆者將主要以《渾子故事》,《青蛙傳說》,《貓頭鷹故事》為中心,分析此類故事的異同點及其現(xiàn)代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渾子故事》;現(xiàn)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 I1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4-00-02
1、中、朝、日“渾子”型故事的異同點
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xù)集》卷四可以看到這樣故事:
昆明池中有冢,俗號渾子。相傳昔居民有子名渾子者,嘗違父語,若東則北,若水則火。父病且死,欲葬于高陵之處,矯謂曰:“我死,必葬于水中。”及死。渾子泣曰:“我今日不可更違父命?!彼煸嵊诖恕?/p>
[《酉陽雜俎續(xù)集》(《學津討原》十六集所收)卷四]
孫晉泰1923年8月4在朝鮮大邱采錄到的一個記錄稿。[1]
一到雨季,我們就能聽到蛙鳴。關于青蛙鳴叫的緣由,在朝鮮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只青蛙,很不孝順。媽媽讓它往東,他偏往西;媽媽讓它上山玩,它就偏偏到水邊玩。它一次也沒有聽過媽媽的話。青蛙媽媽臨終前留下了這樣的遺言:“我死后一定要埋在河邊,不要埋在山上。”在媽媽死后青蛙非常悲傷,它十分后悔在媽媽生前忤逆媽媽每句話的行為。于是,它決定聽從媽媽留下的最后遺言。青蛙把媽媽的尸體拖到河邊,挖了坑,和淚水一起埋在地下。打那以后,每到雨季,青蛙就會擔心媽媽的墳墓。擔心河水暴漲,沖走媽媽的墓。所以,一到下雨時,青蛙就會沒命地鳴叫。直到現(xiàn)在,一到雨季青蛙都會悲傷地哭個不停,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一般認為,《青蛙故事》是《渾子故事》傳入朝鮮變成的。中朝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兩國人民頻繁交往和遷徙、通婚,都會把各自的民間故事傳播到對方去。此外,大量的中國古典小說在歷史上不斷進入朝鮮半島,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推動著中國民間故事的傳播。朝鮮人民經(jīng)過充分的消化,把《渾子故事》改造成了以動物為主人公的傳說。[2]朝鮮人民在保留該故事原有的教育意義的同時,對故事進行了改編。增加了故事的情節(jié)、豐富了故事內(nèi)容。朝鮮的《青蛙傳說》在朝鮮民間流傳的非常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這不僅是因為故事內(nèi)容簡單明了、生動有趣,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大人們也可以用這個故事來教導孩子,要聽長輩的話,要孝順父母。隨著這個故事的廣為流傳,在朝鮮“青蛙”一詞似乎已經(jīng)成為忤逆父母話的代名詞。
日本的《貓頭鷹故事》與朝鮮的故事基本一致。在這里如果將 “青蛙”改成“貓頭鷹”,就是日本的《貓頭鷹故事》了。一般來說,在口頭或書面對民間故事情節(jié)加以改編利用是,動物名稱最容易、最經(jīng)常發(fā)生改變。但是故事的基本意義、主角行為和原來的情節(jié)模式,仍然得到了相當完整和準確無誤的保存。[3]韓國學者孫晉泰認為,日本的這種民間故事具備了朝鮮青蛙傳說的特色,看來不算是根據(jù)中國的記錄改編的,而是照搬了朝鮮的民間故事。[4]三國時代末期,百濟、高句麗的流民移居、歸化到日本的情況為數(shù)不少,這在日本的記錄中屢見不鮮。朝鮮和日本在文化上、人種上的接觸比較頻繁,這是不容否定的事實,在民間故事中也可以看到這種影響。[5]在接受中國文學上,朝鮮與日本具有許多共同點,可由于兩國文學接受者的期待視野不同,因而朝鮮與日本在接受中國文學時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日本將《青蛙傳說》的主人公設為“貓頭鷹”,這與該民族的愛好和接受的文化心理是相關聯(lián)的。 在我國民間有“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的俗語,常把貓頭鷹當做不祥之鳥,然而在日本,貓頭鷹卻是吉利和幸福的象征。日本人十分喜愛貓頭鷹。1998年,日本長野冬季奧運會的吉祥物就是4只小貓頭鷹。不僅如此,日本人還將貓頭鷹認為是掌管學問和智慧的鳥兒,是學問的象征。
2、“渾子”型故事的心理學解讀
雖然《渾子故事》、《青蛙傳說》、《貓頭鷹故事》的內(nèi)容簡單,但卻包涵著很多奧妙。用心理學的原理去考察《渾子》型不孝子故事,可為今天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借鑒意義。
在這一類故事中逆反心理是最顯而易見的?!独亲印饭适轮校骸捌缴嗄娓钢??!?;“渾子”故事中:“嘗違父語,若東則北,若水則火?!?; 《青蛙傳說》,《貓頭鷹故事》中:“媽媽讓他下水,他就上山;讓他上山,他就下水?!比龂墓适轮卸俭w現(xiàn)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在《當代西方心理學詞典》中逆反心理的概念如下。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inversion)指客觀環(huán)境要求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強烈的反抗心態(tài)。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其一,一般社會成員反抗權威、反抗現(xiàn)實的心里傾向。其二,青少年成長中為求自我獨立對父母或師長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反抗心態(tài)。[6]在這里主要研究后者。在 “渾子”型不孝子故事中將“逆反心里”擴大化,為的就是從中突出其教育意義。朝鮮的《青蛙傳說》和日本的《貓頭鷹故事》作為童話故事,其接受群體多為兒童,這對兒童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有積極意義的。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關鍵在教育者的正確對待。三國的故事中都沒有提及父親或母親是如何教導自己不聽話的孩子的。但是,從故事的結局中可以推斷即使是進行過教導,也是毫無作用的。所以筆者認為,這類故事不僅對兒童有教育意義,對父母也是有一定啟示的。正所謂“養(yǎng)不教,父之過”,父母看這類故事的時候應該反思。為什么會一直不聽話、是不是溝通方式或者是教育方法上出現(xiàn)了問題、什么樣的方法才是解決問題最合適的方法。
在 “渾子”型不孝子故事中,人們往往會把所有的錯誤歸結于渾子、青蛙、貓頭鷹身上。認為最終悲劇的是由于不孝子不聽話釀成的。但是,筆者認為父親或母親也有錯誤,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在這類型故事中父親或母親都犯了一個錯誤,即在歸納推理中犯了輕率概括的錯誤。而這種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在于定勢思維。定勢思維原理認為,人對任何事物的理解、分析、推理、判斷等活動都是建立在過去的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的。在通常情況下,人的經(jīng)驗越豐富,對事物的認識、理解就越深刻,分析、判斷就會越準確。然而在客觀事物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情況下,如果只停留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就有可能妨礙問題的解決。在這類型故事中,父親或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非常了解,他們都形成了一個定勢思維“一輩子不聽話的孩子”這次也不例外的仍將違背他們的意愿。所以他們說了一個與自己的意愿相反的遺言,以達到自己的 “目的”。但是在這里他們完全忽略了孩子可能改變的可能性,單純按照自己原有的對孩子的認識和了解,即在定勢思維的作用下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和指示。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應該認識到在面對問題時不能固守原有的思維方式,應該隨著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進行靈活的轉變。在發(fā)展如此迅速的當代社會中,人們更是應該學會脫離定式思維的束縛,學會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
3、“渾子”型故事的現(xiàn)代啟示
雖然是年代已久的民間故事,卻蘊含著永恒的主題----孝敬。中國有一句老話:百善孝為先,行孝當及時。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的一般表現(xiàn)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7]但是在當今社會,像“青蛙”一樣真的到了父母親去世之后才想到要孝順的人比比皆是。正所謂“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于孝敬父母。很多事都可以事后去彌補,而行孝卻永遠無法彌補。
這一類型故事在當代文學中也在延續(xù)。2008年何慶良出版了《孝心不能等待》一書。這本書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母親從病危到去世期間,一個兒子的心路歷程。這本書在出版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得到了讀者們的認可。書中的一段話令人心靈震撼,感慨良深?!皠e忘了時間的殘酷,別忘了人生的短暫,別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別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否則你將永遠無法盡孝,因為孝心不能等待。”對于行孝,許多人都認為時間充足,不用著急。等賺了更多的錢,給父母提供更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便是最大的孝順,從而忽視了平日里點滴的關心和照顧。
1999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中一曲《?;丶铱纯础芳t遍全國。老年人聽了感動、中年人聽了淚動、少年聽了觸動。這首歌之所以能迅速走紅,不僅是因為表達出了兒女們對家的思念,而且還是因為它唱出了父母對子女的心聲,符合父母的集體無意識。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傾注了一生的心血,但是到了自己老了以后卻倍感寂寞和孤獨。
中央電視臺有一則與歌曲《?;丶铱纯础吠墓鎻V告也感動了許多人。圍著圍裙的年邁母親做好了一桌的飯菜,等待子女下班、孫子放學回家吃飯。這時電話鈴聲接二連三地想起。首先是兒子,接著是孫子,最后是女兒,而他們跟這位老人說的內(nèi)容是一樣的“我今天忙,就不回去吃飯了”。老人很是失落,長嘆一聲,語氣低落的說:“都忙,忙?!鞭D過身軀留下了一個孤獨的背影。
4、結語
關心老人,照顧老人是子女們應盡的責任,而現(xiàn)在卻把看望老人納入到了法律的范疇中。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guī)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jīng)??赐蛘邌柡蚶夏耆恕_@項法律的頒布與實施值得人們?nèi)ド钏?、去反省?/p>
注釋:
[1]孫晉泰《朝鮮民族故事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08.7 第45頁
[2]金寬雄 李官福《中朝古代小說比較研究》 延邊大學出版社 2009.4 第265頁
[3]李福清《印度故事在中國及其他國文學中之作用》
[4]孫晉泰《朝鮮民族故事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08.7第163頁
[5]同上 第157頁
[6]車文博主編 :《當代西方心理學詞典》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9 第243頁
[7] http://baike.baidu.com/view/928762.htm 搜索日期2012-11-24
參考文獻:
[1]孫晉泰,《朝鮮民族故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7
[2]陳惇 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6
[3]車文博主編 ,《當代西方心理學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9
[4]金寬雄 李官福,《中朝古代小說比較研究》,延邊大學出版社,2009.4
[5]風笑天,<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何時開始?會有多長?>,社會科學,200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