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現(xiàn)象,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大障礙,本文通過對中西文化禁忌的對比研究,提高人們的文化意識,避免交際沖突和失敗,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guān)鍵詞:禁忌;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1--01
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湯加群島的Togan(湯加語),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指通過禁止人們實施某種行為或者回避某些話語表達對神靈的敬畏或達到消災(zāi)避禍目的的規(guī)范。由于文化不同,各國間的禁忌習俗也不盡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國共有的文化現(xiàn)象,只是禁忌的內(nèi)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禁忌幾乎無處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疇來分,可分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飲食禁忌、服飾禁忌、婚姻禁忌、喪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從宗教和生活禁忌兩個方面探討各國文化的異同。
一、宗教禁忌
世界各國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語國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還有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中國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異。
1.基督教禁忌
基督教忌諱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進入教堂要嚴肅,保持安靜,以表達對神的敬意。忌食帶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會或禮拜中吸煙等。同時,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國家里,人們都記得耶穌被叛徒出賣,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因此在耶穌受難日的當天,絕對不能從事與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有象征性聯(lián)系的事情,如:理發(fā)、釘馬蹄,釘釘子等。
2.天主教禁忌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還有自身獨特的禁忌。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結(jié)婚的,因此他們的相關(guān)隱私如子女問題是不能問及的。參加喪禮忌穿色澤艷麗的衣服,忌說笑;喪禮后兩三星期死者親屬忌見客人,一年內(nèi)忌參加大型宴會或舞會等。
3.佛教禁忌
佛教禁忌包含身體行為方面的禁忌如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語言方面的禁忌如不妄語,不惡口;意識方面的禁忌如不貪欲等。因此,信奉佛教的人忌吃葷食、不結(jié)婚、不蓄財。僧侶和教徒非常注重頭部,忌諱別人提著物品從頭部經(jīng)過,忌隨便撫摸小孩子的頭部。忌當著僧侶的面殺生,喝酒,吃肉。女士面對僧侶忌穿著暴露;對于女信徒,在生理期間不得進入寺院朝拜,以免褻瀆神像。
4.伊斯蘭教禁忌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者遍布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在飲食方面,信仰者忌吃自死和非正常死亡的動物,忌飲酒。婦女忌外出工作,忌與男子相互觀看,婦女在陌生人面前要帶面紗。(《中國實用禁忌大全》,1991)①他們認為婦女除雙手、雙足和面部外,其余身體部位,不能顯露給丈夫以外的男子觀看。在衛(wèi)生方面,禁止用右手處理污穢事物,如大小便均需用左,忌諱用左手給人傳遞物品尤其是事物。
二、生活禁忌
生活中禁忌很多,比如在英國,避免問他人私事,不能插隊,忌購物時討價還價等。下面著重談一下飲食和飲酒方面的禁忌。
1.飲食禁忌
飲食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禁忌包含飲食內(nèi)容和飲食方式兩個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禁忌主要表現(xiàn)在飲食規(guī)矩而不是飲食內(nèi)容上。中國人幾乎什么都吃,包括動物的頭腳和內(nèi)臟。英語國家的人忌吃肥肉、粘骨,忌食動物的頭腳或內(nèi)臟制成的食品。忌食狗肉、蛇肉等特殊動物制成的食品。忌食大蒜等有酸辣味道的食品。在飲食規(guī)矩方面他們也有一些禁忌,如喝湯時忌出聲,進餐時忌狼吞虎咽,用刀叉進菜時忌叮當作響。餐畢,刀叉忌亂放。忌當眾挑牙,口中有食物時講話。
2.飲酒禁忌
中國和英語國家在飲酒禁忌方面有較大差異。西方酒類繁多,講究不同場合,不同飯菜配不同的酒。比如,飯前喝開胃酒,飯中喝佐餐酒,飯后喝雞尾酒或威士忌酒等。隆重的宴會上,他們會一道菜換一種酒,有時會把幾種酒參在一起混飲。而中國人主張隆重場合喝一種酒,混飲現(xiàn)象更是少見。西方人喝酒忌暢飲,一醉方休,而中國人忌牛飲或急飲。主人給客人斟酒宜勤,但忌淺、忌溢。
三、社交禁忌
在英語國家里,拜訪某人需提前預(yù)約,否則會打亂別人的安排,造成不便。突然造訪被視為粗魯無禮的表現(xiàn)。以前中國人除了大事沒有預(yù)約訪客的習慣,但隨著社會節(jié)奏的較快,預(yù)約訪客逐漸開始實行,但沒有那么嚴格。在預(yù)約到達時間上,中西方也存在差異。在西方晚到十分鐘被視為正?,F(xiàn)象,美國人習慣晚到3-5分鐘,因為一般情況下女主人忙于飯菜,飯前5分鐘才有時間換衣服,早到會使主人感到尷尬。在中國,人們習慣于提前4-5分鐘到達以示尊敬。
在西方國家,隱私是最大的禁忌。與西方人交談時切忌談?wù)撋婕皞€人隱私的問題如年齡、收入、婚姻等。而在中國上述問題則被作為關(guān)注的話題加以討論。中國人也有忌談的東西如涉及個人尊嚴、缺點、短處等方面的事情。
在英語國家,有一火不點三支煙的忌諱。也就是說點一次火只能連續(xù)給兩個人點煙,如果給第三個人點煙時需重新點火,否則會給其中一個人帶來不便。
英語國家的人們在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互送小禮品是常有的事兒,但忌送重禮,重禮被認為是一種行賄行為。在美國,忌諱在公共場合或者業(yè)務(wù)交往過程中送禮,忌諱送有公司標志的東西(好像是在為公司做廣告)。在英語國家,毫無緣由的送禮會使受禮者感到莫名其妙,這和中國相似。
四、其他禁忌
關(guān)于顏色的忌諱。在歐美國家,盡量少用黑色,比利時人忌諱藍色,巴西人忌諱黃色。在中國,忌用紅筆寫自己的名字和寫信。
關(guān)于數(shù)字的忌諱。西方人把“十三”視為不吉利的數(shù)字,公共場合盡量避免使用這個數(shù)字。“星期五”在西方被視為黑色星期五。據(jù)說耶穌是在這一天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亞當夏娃是在這一天偷吃禁果的,大洪水也是在這一天爆發(fā)的。
中國人忌諱使用“四”和“三”(散的諧音),在喜慶場合避免使用這些數(shù)字。
由此可見,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禁忌,不了解對方國家的禁忌就會導(dǎo)致友誼破裂,交際失敗,種族沖突等嚴重問題。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要想達到交際成功,避免文化沖突,必須了解對方的文化禁忌。通過深入的對比研究,提高文化意識,減少文化沖突,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楊宗、聶嘉恩、郭全勝,《中國實用禁忌大全》,1991,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 胡文中、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1998,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 李建軍、李貴蒼,《跨文化交際》,2011,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