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和漢語同為世界上最豐富、最廣泛的語言,其地位不容忽視。這兩種語言在生活中都有包含動物詞語的語境大量存在的情況。人們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根據(jù)動物的特殊習性、外貌特征賦予了它們形形色色的喻義和文化內(nèi)涵。在英語文學作品中恰當?shù)剡\用到這些動物詞語能夠使作品生動形象,加深讀者的感受,可謂是巧妙之極。
關(guān)鍵詞:動物詞匯;漢英對比;文化內(nèi)涵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1--02
由于英漢文化的差異性較大,再加上動物分布的情況不一樣,英漢動物詞匯的喻義是異多同少。本文將從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一些動物詞語的例子為出發(fā)點,就一些常見動物詞作一淺顯的對比,以期能拋磚引玉,引起語言學習者對英漢詞匯中動物詞匯的重視,從動物詞匯中能夠管窺到英漢文化的
異同。
一、老鼠的文化內(nèi)涵
老鼠在中華民族里的形象是貶義的,因為其行偷盜之道,漢語中有許多貶義的關(guān)于老鼠的詞匯,如“賊眉鼠眼”、“鼠目寸光”、“膽小如鼠”、“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等等。而在英語中rat是大鼠,mouse是小家鼠,在全世界家喻戶曉的米老鼠是Mickey Mouse, rat的喻義一般是貶義,在英語中多指獐頭鼠目的人,卑鄙小人,a rat leaving a sinking ship是指不能共患難的人。mouse的喻義有1)很安靜,沉默寡言;2)姑娘,女人。另外成語as poor as church mice也在文學作品中頻繁出現(xiàn),表示“一貧如洗,和教堂里的老鼠一樣窮?!盿 lion at home, a mouse abroad 表示“在家如獅,在外如鼠?!?/p>
“Her family doesn’t amount to anything, does it?” said Mrs.Hurstwood sympathetically. “They haven’t anything, have they?” “No,” returned Jessica, “they’re poor as church mice.”“她的家境不算富裕吧?”赫斯伍德夫人同情地說道?!八麄円粺o所有,是嗎?”杰茜卡回答道,“是的,他們一貧如洗?!?(Theodore Dreiser, Sister Carrie,Chapter IX)
二、狗的文化內(nèi)涵
狗在中華民族中的形象大部分是貶義的,雖然狗也被人們喻為忠實的朋友,但人們也常說“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勢”、“痛打落水狗”等等。同時,漢語中“狗”還有一別稱“犬”,可用為自謙或鄙斥他人之詞,如:“犬子”、“犬馬之勞”等等。 而在英語文化中狗除了表示人類的忠實朋友外,狗也可以指人,“a dog in the manger” (一條狗霸占牛槽,不準牛走近干草,而它自己卻不吃草)可譯為“占著茅坑不拉屎”, “sick as a dog” 是指一個人病得很嚴重,“l(fā)ead a dog’s life”是指一個人過著悲慘的生活。
‘For three days before, little Laura Martin, the orphan, followed her about, like a little dog.’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Vanity Fair”, Chapter 1)這三天來,這個孤兒,小勞拉瑪丁,就像一只小狗一樣跟著她,形影不離。
“Poor Wolf,” he would say, “thy mistress leads thee a dog’s life of it;but never mind, my lad, whilst I live thou shalt never want a friend to stand by thee!” (Washing Irving, “Rip Van Winkle”)他說道:“可憐的伍爾夫呀,你的女主人讓你過著可悲的生活??!不過,別擔心,小家伙,只要我活著你是不會覺得缺少朋友在你身邊的?!?/p>
三、羊的文化內(nèi)涵
羊在英語里有很多相對應(yīng)的單詞,“sheep”是綿羊,“goat” 是山羊,“l(fā)amb” 是小羊羔,在漢語中綿羊因其溫順常被用來比喻柔弱的人,而在英語中通常指羞羞答答的人。在漢語中山羊沒有喻義,僅用來指這種動物,而在英語中山羊向來被認為與罪惡和魔鬼有關(guān)。同時山羊還是好色、淫蕩的典型。在英語文化中 “mutton dressed as a lamb”指的是老來俏,同時lamb還可用來指自己親愛的人。
“My lamb, they do! Now don’t say they’re nervy.Gopher Prairie standards are as reasonable to Gopher Prairie as Lake Shore Drive standards are to Chicago.” (Sinclair Lewis, “Main Street”,chapter 8) “我的乖乖,他們是的!先別說他們粗魯。格佛草原鎮(zhèn)的標準對本地來說畢竟是合理的,就像湖濱大道的標準在芝加哥是合理的一樣?!?/p>
四、蛇的文化內(nèi)涵
英漢民族對蛇的本性的認識基本相同,蛇通常被比喻為奸險、卑劣之人。在《圣經(jīng)》中唆使戛娃偷吃禁果的就是 “serpent”。
‘For five-and-thirty years,’ she said, and with great justice, ‘I have never seen the individual who has dared in my own house to question my authority. I have nourished a viper in my bosom.’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Vanity Fair”, Chapter 2)“這三十五年來,”她義憤填膺地說道,“在我的地盤還從來沒有人敢挑戰(zhàn)我的權(quán)威。這次我真是養(yǎng)虎為患??!”
She actually recommended Miss Sharp for the situation, firebrand and serpent as she was. 她真的介紹了夏普小姐去擔任這項工作,雖然她是一個既像縱火犯的搗亂者,又像毒蛇似的陰險人物。(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Vanity Fair”, Chapter 2)
五、豬的文化內(nèi)涵
豬在中國文化中的形象是好吃、懶惰、愚蠢,無知、骯臟的代名詞。我們?nèi)绻f一個人“豬腦子”,言外之意是這個人很愚蠢?!段饔斡洝分械呢i八戒也被塑造成了一個好色、貪吃、懶惰之徒。在英語中豬也同樣具有貶義色彩,表示豬的單詞有pig,sow,boar,hog,swine等等,“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指的是“明珠暗投”,一個人如果長著piggy或piggish eyes那肯定是又小又貪婪的眼睛。
Their visages, too, were peculiar: one had a large head,broad face, and small piggish eyes; (Washing Irving, Rip Van Winkle)他們的面容也很奇特,有個人頭大臉寬,卻長著一雙又小又貪婪的眼睛。
I know.I don’t mean cut them out entirely. Course Jenson is tricky—give you short weight—and Ludelmeyer is a shiftless old Dutch hog. (Sinclair Lewis, “Main Street”,chapter 8)我知道。我的意思不是叫你完全不上他們那兒去。當然詹森這個人鬼頭鬼腦,總要騙你的秤。而盧德爾邁耶這個荷蘭老頭是個不中用的笨豬。
六、結(jié)束語:
本文主要從文學角度出發(fā),列舉了一些常見動物的文化內(nèi)涵在文學作品中的妙用,語言與文化總是分不開的,我們對英語動物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能夠仔細觀察,必將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了解這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對于全面理解英語文學作品和在文化交際中能起到積極作用。只有了解了動物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真正掌握這些具有民族文化背景色彩的詞匯,充分發(fā)揮語言交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華先發(fā)、邵毅:《新編大學英譯漢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駕繼宗:《英語動物詞在文學作品中的妙用》,陜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4] 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