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云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基金 “橋頭堡”戰(zhàn)略視閾下云南外語政策研究(Y12018);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新形勢下科技英語翻譯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2011Y396);云南省“十二五”教育技術研究課題“E-learning在云南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p>
摘 要:空白藝術是一個復雜的審美過程,在文學作品中應用廣泛。翻譯時應尊重原作的美學特點,恰當處理空白藝術,而不是試圖解釋蘊含在文字背后的深意。
關鍵詞:空白藝術;審美;翻譯
作者簡介:
李桂麗(1977-),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昆明理工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
任朝迎(1969-),女(漢族),湖南株洲人,昆明理工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1--02
一、概述
空白美學藝術在中國文學史上由來已久。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中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也”,“夫隱之為體,義主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fā),譬爻象之變互體,川瀆之韞珠玉也?!盵1] 他強調了中國古代詩歌深文隱蔚、余味曲包的含蓄深刻的美。司空圖在《與極浦書》中提出“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的詩歌理論,推崇“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以“味外之旨”為“全美”。更有嚴羽《滄浪詩話》說得最妙:“盛唐諸公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盵2]空白藝術在中國文學中的作用可見一斑。
空白藝術,絕不僅僅是顯示手法簡潔的技巧,它是一個復雜的審美過程。這種審美過程是建立在特殊的審美心理——“聯(lián)想”的基礎上。沒有聯(lián)想,空白只能是空白,它不會構成一種美的意境。[3]美術界最講究空白藝術,倘若在一張畫紙上畫得滿滿的,則內行人士一眼就能看出個中深淺,倘若留下一點空白,便給了人無限遐想,藝術便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范圍內,而是隨著人的思想馳騁,由此可見,空白藝術即“隱”的藝術,在美術界至關重要。同樣,文學作品歷來推崇虛實相映,這里的實指寫景,虛則指空白,“一虛一實,相互作用,引成巨大的藝術張力,在有限的篇幅內海納百川,思接千載,縱橫八級”,[4]看似寫景,實則抒情,寓情于景,在寫景時留下空白,“構筑一個寄情于象、窺象知情的美感結構,融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于一爐”。[5]285
二、翻譯運作的審美平面
翻譯是介于原作和譯作之間的行為過程?!胺g永遠是原作藝術現(xiàn)實的反映,或者借用列寧的話說,就是譯者的思想無限地接近其反映的對象——原作。譯者必須把原作‘再現(xiàn)’為一個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體,再創(chuàng)作一個與原作類似的完整的藝術作品。從這一觀點出發(fā),翻譯中最重要的是譯作與原作在美學層面上的相稱”。[6]572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語言修辭的選擇應為實現(xiàn)譯作與原作的美學藝術對等服務。
劉宓慶先生把翻譯分為三個層面,并且認為,所有譯者在進行譯作的時候,“無時不是在三個平面從事艱苦而復雜的、絕非靠‘本能’可以完成的思維活動”。[7]96第一項任務(第一個平面)是從語言結構析出意義和情態(tài);第二項任務(第二個平面)是對“語言結構-語義結構”進行邏輯分析,以做出既符合文理結構又符合思維邏輯和常理的表述;第三項任務(第三個平面)是對譯語進行審美加工,以確保譯語的交流效果,使之與原語相當。[7]97由上述可知,三個平面在翻譯過程中相互依存,第一平面為語義分析,是翻譯的依據(jù)和基礎,第二平面即邏輯平面,是翻譯必不可少的參照,而第三平面,即審美平面,是保證語言交流功效的依據(jù)。翻譯任務的順利完成,離不開這三個平面之間的相互融通。
文學翻譯藝術語言翻譯,不同于一般的文字翻譯。文學翻譯是所有翻譯活動中最令人神往同時又是最富有爭議性、最艱難的任務,因為它是一種綜合層級的翻譯審美藝術創(chuàng)造。[8]287文學翻譯不僅要求在語言表達上準確無誤,而且從美學層次上要求傳情恰如其分,創(chuàng)作及表現(xiàn)手法上符合原作在美學上的要求。
三、文學翻譯中的空白美學藝術
空白美學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一種審美藝術。文學作品常寓意于景,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所說的“意象運斤”,意象蘊于情景之中。通常這種意象又非只言片語所能表達,曾有人說過,中國文學作品中所蘊寓的含義,如一張籠罩著宇宙的一張網(wǎng),其含義深遠,絕非言語所能表達,如在翻譯中試圖解釋說明這種蘊意,不諦于將此網(wǎng)捅破一個小口,透過此口,可看到廣袤的天空,但是又無法將所蘊含的意味全部描述,因此,不如不捅破。這種說法適用于文學作品中的“空白”翻譯。例如被稱為“疊詞絕唱”的《聲聲慢》,有人認為此詞應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丈夫去世,一連串的打擊使作者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因此寫下此詞。單從語言層面上看,基本是寫景,而濃郁的感情是在讀者了解作者的遭遇后、從詞的整體審美層面得出的。翻譯時,要遵循原作的語言特點,即詞的翻譯,語言的限制不允許譯者對原作所蘊含的感情作過多的解釋,而我們對原作通過使用疊詞表達出來的情感只能借譯作的整體感情色彩來傳遞。在原作中,作者并未直言“國破”、“家亡”、“夫死”這樣的人生劇痛,這些未在作品中言說的正是我們所說的“空白”。此作為大家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讀者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使得讀后的感受各不相同。
又如李白的《哭宣城善釀紀叟》:
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本詩描述詩人對紀叟離世深深的惋惜和懷念。詩人癡情地想象這位釀酒老人死后的生活。既然生前他能為我李白釀出老春名酒,那么如今在黃泉之下,還會施展他的拿手絕招,繼續(xù)釀造香醇的美酒吧!表明詩人平時與紀叟感情的深厚,彼此是難得的知音,現(xiàn)在死生分離,是多么悲痛啊![9]
試看下面譯文:
Elegy on Master Brewer Ji of Xuancheng
For thirsty souls are you still brewing
Good wine of Old Spring, Master Ji?
In underworld are you not ruing
To lose a connoisseur like me?[10]189
沽酒與釀酒是李白與紀叟生前最平常的接觸,然而,這看似平常的小事,卻是最令人難忘,最易引起傷感。詩人善于抓住這一點,并賦予浪漫主義的色彩加以渲染,感情真摯自然,十分感人。[9]但在翻譯時卻只字未提二者之間濃厚的感情,這就是文學翻譯中的空白藝術,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給讀者。
四、結論
文學翻譯不同于一般的翻譯,它重在傳情達意,勝在審美層次,因此翻譯時須注重美學表現(xiàn)及傳達。空白藝術是中國文學作品中常用的抒情方法,在翻譯時應尊重原作的特點,把語言修辭作為傳情達意的手段,把深厚的感情色彩蘊于語言中,即效仿原作做到寓情寓景,空白藝術在譯作中仍為“空白”,留下無限想象空間任讀者思考。
參考文獻:
[1] 劉勰.文心雕龍·隱秀[M].長沙:岳麓書社,2004.
[2] 宋瑋.《道德經(jīng)》空白美學思想初探[J].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5).
[3] 張從容. 動勢·空白·含蓄——魯迅小說意境美探微[J]. 大連大學學報,1991, (6).
[4] 賈瑋品. 長天掛彩 雙葩并放——從美學角度看古詩詞曲英譯[J]. 時代文學,2011,(10).
[5] 劉宓慶. 翻譯美學導論[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5.
[6] 謝天振. 當代國外翻譯理論[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7] 劉宓慶. 劉宓慶翻譯散論[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8] 劉宓慶. 翻譯美學導論[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9] http://baike.baidu.com/view/627176.htm
[10] 許淵沖. 翻譯的藝術[M]. 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