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作為一種功能齊全、覆蓋面廣、普及性強的大眾傳播媒介,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特殊載體。美國電影正是借助美國經(jīng)濟的領先力量,在勢不可擋地覆蓋著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時對全世界的文化也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意義遠遠不僅僅是對于電影本身,而是針對于整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因此,電影順理成章成為了美國政府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
關鍵詞:美國電影;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作者簡介:張瑜(1980-),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長江職業(yè)學院教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研究。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1--02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各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和方式也逐漸豐富起來。在思想引領方面,美國政府除了直接的思想引領之外,更多的是通過宗教、網(wǎng)絡和電影等方法,對本國公民進行多途徑、多層面、全方位隱藏式和滲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例如為了傳播自己的思想,讓人們樂于接受,美國政府把宗教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無處不在的宗教組織和宗教活動,以做禮拜的形式把自己要傳達的思想傳遞給民眾;通過有效的活動載體,普及和宣傳美國政府的政治思想,讓民眾在無聲無影中順從自己的統(tǒng)治,從而使社會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在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中,文化產(chǎn)業(yè),特別是電影一直都是舉足輕重的棋子。早在30年代,美國政府就意識到,電影和其他大眾文化不僅具有產(chǎn)業(yè)意義,而且對于宣傳美國政治、文化和擴大經(jīng)濟影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美國便通過各種政治和經(jīng)濟手段向全世界推銷電影和推銷電視節(jié)目、錄音唱片以及其他大眾文化產(chǎn)品。好萊塢電影也順理成章地成為美國政府推銷美國形象、美國民主,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
一、美國電影的特點
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由于美國族群的變化、民權運動的興起和國際形勢的推動,美國文化轉向多元文化主義。這種多元文化的共生與發(fā)展自然催生了美國文化的包容性。美國電影崇尚商業(yè)主義至上的原則,并將自身定位在全球市場之中,而并不僅僅局限于吸引美國觀眾的層面。由此而引發(fā)出的是美國電影并不只是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質,而是對世界上各個民族、國家的文化的包容和吸納,這也是美國電影的一種文化戰(zhàn)略,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首先,美國電影在題材選擇方面一般選擇全球性的主題。美國電影熱衷于拍攝全球性的主題或題材,如自然災害、全球安全、回顧歷史、關注未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等。在影片《后天》、《天煞之地球反擊戰(zhàn)》、《華氏911》中,人們看到了在天崩地裂、風云變幻的一瞬間人性之美和道德之美,友情、親情、愛情的極度深意;而《星球大戰(zhàn)》及其續(xù)集、《第三種接觸》、《星際旅程》等一些科幻片則給觀眾們編織了一個個有關未來的夢,同時這些影片也引起了人們對合理利用高科技技術的反思;《加菲貓》、《冰河世紀》等一些動畫影片則展現(xiàn)了人與動物、動物與自然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美國電影正是通過這些題材吸引了全球各國人民對美國電影的熱愛,從而使全球人民潛移默化的感染著美國文化,美國信仰。
其次,美國電影在價值理念方面注重人類的共同追求。美國影片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人物信念和價值追求,往往具有宏觀的正義性、平等性和民主性。如《野戰(zhàn)排》這類戰(zhàn)爭題材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對人性的扭曲,《角斗士》這類歷史題材表現(xiàn)了歷史正義的觀念,《彗星撞地球》這類科幻題材表現(xiàn)了人類對外來危險的反抗……這些鏡頭演繹的,或者是現(xiàn)代都市生活、或者是西部平原的自由馳騁、或者是英雄救美女的美麗神話、或者是面對死亡時人類的互助和勇敢,所有這些都是人們的理想和追求。美國電影正是通過對這些人類共同追求向往的精神的展現(xiàn),使全球人民認為美國的價值理念代表著最美好的理念。
二、美國電影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認定美國是救世主。美國電影編織各種神奇的英雄神話,利用好萊塢這個平臺,向世界宣傳自己最發(fā)達的科學技術和最杰出的優(yōu)秀人才,將拯救整個人類的英雄形象植入觀眾頭腦,認定美國是救世主。大家最愿意看的美國大片中,最富傳奇、最吸引眼球的就是災難片。如《世界末日》、《重返地球》、《海嘯》等,幾乎所有的災難片都講述人類會怎么樣遭遇滅頂之災,美國又是如何第一個發(fā)現(xiàn),美國的英雄們又是如何如何憑借自己過人的本領來拯救整個人類和社會,世界上沒有其他的人能辦到,只要美國人可以等等。例如在《世界末日》就講述了美國政府通過高精尖科技發(fā)現(xiàn)在地球之外的外太空會有一場大規(guī)模的流星雨,其中有一顆非常大的隕石會向地球飛來,18天后將撞擊地球表面造成非常大的危害,最好將毀滅地球。然后講述美國政府是如何邀請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太空專家經(jīng)過科學研究討論后,最后制定拯救方案,派遣專業(yè)特工在即將撞擊地球的隕石上鉆一個直徑為800米的深洞,然后在里面放入核彈頭,炸毀即將飛向地球的隕石,從而改變隕石的飛行軌道,讓地球脫離危險。最后,導演們就設計場面,就如何抵達,抵達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展開經(jīng)典描述,這些特工們又是如何克服困難,最終順利完成任務,帶著光榮、自豪的心情從返地球。像這些純虛構的故事情節(jié),演員們通過精湛的演技和電腦動畫效果深深地吸引觀眾,在讓觀眾享受精彩故事情節(jié)的過程當中,將美國擁有世界最發(fā)達、最核心、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優(yōu)秀人才無形中植入觀眾的大腦。從而向世界宣稱只要美國才是世界上的老大哥,所有的災害和困難只有美國才可以解決,把這種價值觀通過電影的方式向人民來進行傳遞,從而感染和影響世界各國對美國的依賴和佩服。
其次,塑造美國個人英雄。美國是一個崇尚英雄的國家,在影片當中,常常以個人和私有制的形式來進行表現(xiàn),片面夸大或突出強調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們具有崇高的信念,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具有超乎常人意志力和本領,最終憑借這些獲得勝利。個人英雄主義在好萊塢影片中頻頻出現(xiàn),已經(jīng)成為了好萊塢電影的精髓和靈魂。這種英雄主義不僅出現(xiàn)在美國大片中,而且在一些小成本的電影中也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美國電影中表現(xiàn)該主題的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就屬《007》系列了。作為高級特工,邦德的任務就是阻止一切試圖統(tǒng)治世界和毀滅地球的行為發(fā)生。在每一部中他都有強大的敵人對手,在每部電影中都會出現(xiàn)一個惡勢力組織與他斗智斗勇,每當人們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這位英雄總能化險為夷。而且早期的《007》系列電影中,總有詆毀中國、朝鮮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內(nèi)容,他們通過不符合實際的反差來突出美國的強大。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崇尚英雄的情節(jié),那么美國大片中這種英雄的塑造,給我們造成了假象,我們所崇拜的英雄可能只有在美國才會出現(xiàn),進而提升了美國在世界人們心中的
地位。
三、對美國電影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思考一:美國政府通過電影正在潛移默化中入侵中國文化。從美國電影對于中國傳統(tǒng)人物的塑造,可以看出了美國政府正在向中國進行著文化侵略。如被中國人民大加贊賞的巾幗英雄花木蘭,講述是其女替父從軍,美國迪斯尼公司發(fā)現(xiàn)這個題材后,通過包裝加工將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搬上了電影銀幕,并在全球公開放映,取得了票房佳績,收入可觀??墒羌毿牡挠^眾會發(fā)現(xiàn)電影中的花木蘭并不是我們傳統(tǒng)故事中的花木蘭,美國迪斯尼公司對她的形象進行了加工和改造,制造出了深受小朋友們喜歡的迪斯尼動畫形象,并在這個形象上注入了美國的強勢文化。我們傳統(tǒng)中花木蘭的忠孝之道,被進行了淡化和消解,被賦予了其個人英雄主義和女性主義的內(nèi)涵,取而代之的是美國式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在電影的開場中,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在無憂無慮、青春燦爛中的花木蘭,她生活在父母的保護與關愛之中,是個活潑可愛、熱情開朗,向往大自然,崇尚自由和反對束縛的陽光女子。她在軍營中的生活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自我任性,而不是一種生活無奈。他的目的是想證明自己是個有用的人,是希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與原型中的花木蘭大相徑庭。更為離奇的是,拍攝電影的導演們還為花木蘭設計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通過自由戀愛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美國這樣一個文化產(chǎn)業(yè)的巨無霸,通過其強勢的技術和話語權,以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唯美女性主義,將花木蘭的故事從塑為身處逆境的女子為實現(xiàn)價值,艱苦奮斗的個人主義動畫敘事。電影公司通過人物的移植法,對主人翁進行美國式地改造后,投放市場,宣傳價值取向,獲取商業(yè)利益。讓其他國家的觀眾們欣賞影片之后,誤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中國的文化和價值取向,卻不知這里面夾著著美國味道和美國價值觀。而美國自己人看到此片之后,越發(fā)地對體現(xiàn)出對本國文化的肯定。美國就是這樣憑借著自己強勢的文化理念,將一個他國的英雄人物,虛構成了一個個催人奮斗的故事,成功地將自己的生活模式、價值取向和文化風俗移植到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上,從而強制地灌輸給其他國家的觀眾們,進而完成在文化教育領域的滲透。
思考二:美國政府通過電影正在傳遞著與中國社會不相符的個人價值觀。往往通過神話般的虛構幻象給全世界的人們灌輸美國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美國電影所創(chuàng)造的“美國”神話,隨著在全球文化市場上的不斷上演,逐漸在其他國家的大眾心目中形成了對于美國文化標準與價值觀念的認同。美國電影以其宏大的場面,令人驚嘆的高科技制作,精良的剪輯技巧,深深地虜獲了人們的心。當我們將目光更多地投射到美國的大片中時,其電影中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已悄悄地移植到了我們的頭腦中。即使我們知道這種影響的可怕性與頑固性,但我們也不能將這種傳播方式拒之門外。因為我們的整個文化及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強大的系統(tǒng),它需要與外界保持著交流。這時,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良策,就是不斷謀求自身核心價值文化的繁榮發(fā)展,用各種實力來抵御美國在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入侵,從而促使公民形成多元化的價值文化與意識格局。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帶來國際間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健康良好局面。
因此,我們在欣賞美國電影精彩表演的同時,還應堅守并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站在我們時代的高起點上,進一步解放思想,“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不斷“提高國家文化的軟實力”。
參考文獻:
[1] 鄭雪來.外國電影理論研究與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電影[J].文藝研究,1999,03
[2] 李啟軍.英雄崇拜與電影敘事中的“英雄情結”[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03) .
[3] 尹鴻.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J].文藝研究,2000年第6期。
[4] 劉德溯、民俗化.對民族歷史與現(xiàn)實的電影闡釋[J].電影藝術,1997,(3).
[5] 楊慎生.英美電影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 6.
[6] 鮑玉晰.美國學者對好萊塢的批判[J].電影藝術,2001,(2).
[7] 侯庚洋.電影中的國家文化傳播[M].中國報道,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