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編劇手法中能夠抓住受眾體的心,“誘惑”他繼續(xù)讀下去并且對情節(jié)或人物產生欲罷不能心態(tài)的是——懸念的設置和運用。這是本篇所要闡述的主要內容。 我們總是對未知的事物充滿探索欲和旺盛的好奇心,這種未知就是懸念,在編劇中這也就是刻意設置的未知事件。好的懸念在設置上是渾然天成的,放在劇本中,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的性格起著推動的作用,“曲徑通幽”最終“柳暗花明”。
關鍵詞:編??;懸念;設置;推動力
[中圖分類號]:I05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1-0-02
在本文里我用數學邏輯的方法揭示懸念這層面紗?!? , ? ,5 ,8 ,13 ,21 ”這是一組數列,但是第二個空的位置是“?”我們姑且將它看做懸念。我們并不知道那個空格里應該是什么數字,這需要我們的推理和證明。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先忽略這個“?”,轉而抓住這個數列后面數字的規(guī)律——3+5=8, 5+8=13 , 8+13=21, 由此可知這個數列是前后兩項相加得到,因而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里的數字應該是“2”。這種數列的方法讓我們比較直觀的了解懸念,也就是說這個數列在編劇中代指情節(jié)?!??”是編劇刻意制造的懸念,是為了讓我們產生探索欲并且推動情節(jié)一步步的發(fā)展,在懸念無法揭示時我們只能伴隨著情節(jié)向前看故事的發(fā)展,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中我們通過人物的對話行動等各個方面知曉答案,此時的答案也就是故事的高潮,越大的懸念和出乎意料也就越能印證故事的趣味性。
懸念的設置一般在故事的開端或者中間的發(fā)展部分,絕對不會在結尾。設置在開端的懸念一般會是編劇在故事中運用的最突出的技巧,是主要沖突的焦點所在,并隨著沖突的上升不斷地加強,會從頭貫穿到結尾??桃獾碾[藏事實,在之后的情節(jié)中露出一點點端倪,即在情理之中又在預料之外,懸念的制造也就成功了。高潮也是由于懸念的揭示引發(fā)的,這種屬于大的懸念,這也是全劇的戲劇性結構的情緒支柱。例如韓國電影《老男孩》,就是一部在開頭就設置懸念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嗜酒如命渾渾噩噩的吳大秀被陌生人關押15年,不知關押者是誰,不知為什么,這種帶有奇異的事件的形成沒有任何的預兆和暗示,從而懸念形成。也就是說當我們問“為什么”的時候,當我們皺起眉頭思索它的源頭時,我們是困惑不解的,這自然也是懸念產生的時候。當我們帶著好奇的心態(tài)去探索接下來的情節(jié)的時候,就是剝開迷霧看到本質的時候,這種在開端的懸念設置讓我們對接下來的發(fā)展充滿了期待,是誰能做出這種無人道的事情,肆意的扼殺了人的自由15年?我們疑問不由自主地產生,編劇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同時這樣的設置也在推動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繼續(xù)。后續(xù)則是男主角吳大秀莫名其妙的逃脫出了牢籠,開始了他的尋找罪人和尋找原因的道路……整個劇情的發(fā)展圍繞著這兩個問題,當問題得到解答的時候也就是真相大白懸念揭開的時候。開端故意布置迷魂陣,發(fā)展過程中一點點的推理探求,高潮時刻的懸念揭示,以及發(fā)展過程中的疑問和不合理之處都有了嚴謹的說法,顛覆了觀眾對故事情節(jié)的想象,從而達到了編劇的目的。這種設置是十分高明的,在開端就挖下了“陷阱”,我們跳下去卻還是甘之如飴。
當懸念設置在中間的時候,我們一般認為這樣的設置是為了加強劇情的一波三折,使情節(jié)更具有戲劇性才進行使用的。它不會是主要的編劇手法,它只是在局部情節(jié)制造緊張情勢并不斷豐富加強著推動著總懸念達到新的高度。這時的懸念是極容易弄明白求解出答案的,這樣的懸念的揭示有可能是故事的小高潮,這樣的小高潮在故事中是可以有多個的,它的目的只是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入接下來的劇情,對接下來的發(fā)展充滿期待。這樣的小懸念設置前后并沒有十分強烈的“原來如此”的感嘆,只是在編劇手法上的不單一。我們繼續(xù)舉《老男孩》的例子,在吳大秀知道李宇珍是兇手時故事已經進入了發(fā)展階段,這時的故事中除了吳大秀之外出現了另外兩個主要人物李宇珍和美道,服務員美道莫名其妙的對吳大秀情有獨鐘,李宇珍神奇的知道吳大秀的一切行蹤并詭異的控制吳大秀的一切行為。此時小的懸念出現,整個影片的氣氛籠罩著一層灰霧,這讓我們愈發(fā)的混沌。不解的是李宇珍坦白了他兇手的身份的同時卻要吳大秀自己找出犯罪的原因,為什么被剝奪自由15年,青春被不明不白的荒廢,答案是什么。這時候懸念的設置已經十分的明顯了,人物是帶著明確的目的來進行活動的,找到原因并且要報仇雪恨的吳大秀和帶有病態(tài)心理的李宇珍,這兩個在人物設置上對立的人接下來的情節(jié)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吳大秀走上了艱難的復仇之路,李宇珍的惡意隱瞞和吳大秀的迫切愿望相互沖突形成極大的碰撞矛盾,甚至引發(fā)了極端的心理變態(tài)。人物在情感上的“勢均力敵”的對立性是促使懸念更加有可看性的動力,若一方強勢一方弱勢,這樣的懸念沖突就會失去看點。在開端或者中間設置的懸念是最簡單的技巧,編劇是不會在故事的結局設置懸念的,除非這個故事是一個系列的,它需要為接下來的另下一部作品做出提前的鋪墊。故事的脈絡清楚明白了,所有的疑問揭開了,結尾的懸念將是畫蛇添足。
一部經典的懸念之作除了這個懸念足夠抓住人的眼球和產生強烈的“翻盤”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大的懸念拋出來的時候,在解開它的過程之中會有無數個小懸念等待著破譯,小的懸念貫穿發(fā)展始終。這就有點大懸念套小懸念的意味了,也可以想象為大圈套小圈的九連環(huán)。這樣的設置使得情節(jié)更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具有極強的觀賞性。
一個嚴謹的故事就像是一場激烈的NBA總冠軍爭奪戰(zhàn),最后哪個隊能強勢奪冠是大的懸念。當然如果想讓故事的發(fā)生具有更加強烈的觀賞性和酣暢淋漓之感,編劇在最后懸念的設置上也會有一個小小的“加時賽”,這樣也就把整個故事推到最高峰了。在這一手法中運用十分突出的是《肖申克的救贖》這部經典之作。 銀行家安迪知道愛妻出軌后來到其情夫的家外,大口灌酒還不停地撫摸手槍,這樣的情節(jié)設置讓我們對后面的安迪否認殺妻這一罪名予以懷疑。并且產生了疑問——安迪是否真的殺害了他的妻子,如果沒有他為什么不進行上訴,畢竟我們沒有真切地看到他的殺人行為,但是他的反常行為使得殺妻的控訴是那么合乎情理。此時大的懸念在影片的開端產生……接下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就是安迪被判無期徒刑深陷牢獄之中,他顯得平靜,平靜的異常,銀行家或者囚徒在他身上似乎并沒有什么不同,他開始通過犯人瑞德買錘子,買美女海報。這時我們會產生疑問,難道就像他說的這么簡單么?只是因為自己是個石癡,需要在監(jiān)獄消磨時間,這樣的看似不經意難道沒有別的目的?在接觸到監(jiān)獄的上層后運用自己的才能幫助典獄長洗黑錢,甚至高明的另立一個賬戶,是在心甘情愿地助紂為虐用諂媚謀求好一點的待遇?他那6尺長的繩子,難道是安迪經不起這一次次打擊決定自殺?在和瑞德聊天時無數次的提及芝華塔尼歐,他露出愜意的笑容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只是得不到所以向往?在第二天早上獄警查房時安迪為什么沒有出現? 典獄長為什么怒氣沖天的面對一個空無一人的空牢獄?安迪在哪里?一切的未知在海報被狂暴的石子打穿之后得到了答案,一個只容得下一人的通往自由的黑洞在瑪麗蓮·夢露妖嬈的身姿下。安迪買小錘子的目的是為了開鑿通往外界的路,美女海報的懸掛只是為了隱藏那個爬向自由的洞口,尋找繩子是為了綁住腳踝上典獄長的犯罪證據,在洗黑錢時另立賬戶是為了自己自由后的身份,而獄警查房時,安迪已經自由了,又怎么能再監(jiān)牢中出現呢?至于在安迪到底是否殺妻,答案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就已經揭示了,他入獄的行為只是為了自己的間接殺妻贖罪罷了,他是無罪的!子彈、槍支、酒瓶以及和妻子的爭吵只是巧合,這樣的巧合為大懸念的設置提供了基礎。 故事中每一個懸念都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局部懸念有力的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并且促成了大的懸念的突發(fā)性和轉折性。 設置的小懸念彼此互為因果關聯,每個疑問地揭開既是前一個懸念的結果,又是下一個懸念產生的原因,沒有不合理和斷裂,這樣不斷地進行下去就構成了完整嚴謹的懸念故事,環(huán)環(huán)相套,緊密相連。
以上說的是編劇在設置懸念時的結構技巧,但是好的懸念設置不僅僅是在結構上的,主要是在敘事過程中的。通常的懸念影片有這樣大體的兩種敘事方法,一個是在故事的開端就有對最后結局的有大體說明,它可能用一組鏡頭也可能是一些字幕來體現,這種預先提示結局的部分是——楔子。像這樣的故事有最后的結局預示,那么探究它發(fā)生的原因及過程就成了最大的懸念。 比如《霸王別姬》這部電影,開端是兩個已然蒼老身穿戲服的人與一個劇場管事之間的對話,在對話中我們得知這兩個人已經二十多年沒有唱戲,十多年沒有見面,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他們這么多年不見不唱呢?是什么讓他們糾纏了這么久呢? 現在兩人出現在劇院是什么目的呢? 這樣,人物對話和演員肢體語言已經將觀眾的不解疑問引了出來,懸念的設置完成。故事接下來敘述,兒時的兩人在梨園結下友誼,少年時相互扶持彼此照顧,青年成名角時紅透大江南北,小樓娶了菊仙時出現隔閡,蝶衣給日本人唱戲時矛盾加深,文革時期一刀兩斷,甚至反目相向……是這樣不平凡的人生,造成了兩人二十年不同臺演出,十多年后才相聚。編劇在開端為我們展現的是已經預設好的情節(jié),它在影片的開端給出了敘述一半的結果。我們探究的只是“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的一個過程,在探求之中發(fā)展的過程也就是最大的懸念了。這樣的設置使觀眾更加重視于對影片內容過程的品位和關注,這樣的設置只是將懸念延后,在對人物命運和對事態(tài)發(fā)展有一定預感和了解下將對劇情的展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先“果”后“因”,將觀眾一開始就按在了椅子上,顛覆了傳統(tǒng)的懸念的設置,利用了觀眾的對故事本身的關心,讓豐滿的劇情給予觀眾最大的好奇。
懸念的設置還有另一種,那就是在故事發(fā)展的最后才揭開懸念得出答案。懸念的揭示可以解釋前面所有的困惑不解,使一切都有合理的說法。這種最后真相大白揭示懸念的設置就是利用了觀眾的好奇心,未知的答案縈繞在腦子中,受這種情緒的影響,觀眾會對結局有期待,引發(fā)的是“欲知后事如何”的強烈愿望。在故事的一步步發(fā)展中,稍許的透露情節(jié)中埋藏的伏筆,對人物的設置也有些許的交代,觀眾必然對人物命運和事件的發(fā)展產生焦慮的情緒甚至融入到人物命運之中。曹禺先生的《雷雨》從宏觀上把握就是這樣的編劇手法。在《雷雨》中,所有的人物對于自己的命運都是不清楚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隱藏著一些秘密。比如周萍和繼母繁漪之間的不倫戀;周萍周沖對四鳳的大膽追求;侍萍和周樸園曾經有一段情而且誕下了魯大海和周萍;四鳳和周萍其實是同母異父的兄妹……他們互相之間很多隱情也是他人不知情的,周樸園不知道繁漪和周萍的關系,繁漪不知道侍萍的真實身份,周沖也不知道繁漪、周萍、四鳳的糾葛,這樣的情節(jié)懸念設置,是如此的具有看點。雖然劇中的人物是不知道的,但是觀眾是清楚的,觀眾會根據這些給出的線索來期待結局甚至想象結局,當一切真相大白的時候這些人物又該何去何從,他們的命運又是怎樣的?當在一個雷雨之夜,繁漪終于爆發(fā),她像一個審判者,揭開了所有秘密,就像是打開了閘門的水渠,一個秘密地曝光,揭示了所有懸念。劇中人物的命運各有所終,一切大白于天下。這樣的故事架構就是在開端就開始交代人物的作用,人物之間的潛在聯系,情節(jié)趨勢也有所透露,在最后給觀眾以強烈的震撼。懸念地揭開在這里地展現了編劇的高明之處,在積蓄了太多“能量”時,觀眾早就繃不住了,戲劇中最大的高潮在無數小波浪的助瀾下出現了,真是酣暢淋漓。
懸念在敘事方面的設置大概有以上兩個最主要的方法。但是要促成好的懸念設置的成功,不得不提到懸念在設置時的推動力。
節(jié)外生枝,是一種不錯的懸念設置推動力。激勵事件的出現,對事件的發(fā)展是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它會推動事件的走向。這種設置方法是在矛盾的發(fā)展進程中,按照正常的邏輯順序本可以順利地進行,但在某一時刻出現了變化殺出來個“程咬金”,使故事的發(fā)展出現的預料之外的事件,矛盾的發(fā)展被迫中斷,整體的情節(jié)迅速變的復雜曲折起來。
旗鼓相當。矛盾的雙方在發(fā)生激烈碰撞的時候,撞擊的越有力越好,越有深意越棒。這就需要編劇在設置矛盾雙方時,盡量使他們是實力相當的,這樣的雙方發(fā)生沖突才會好看??梢栽诎l(fā)展過程中,其中一方慢慢由弱變強,雙方實力均衡,也可以在開始就是勢均力敵,這樣沖突才會有懸念的產生,正是對結果的無法預測,方能讓懸念更具有可看性和期待性。
人物設置。 編劇在設置人物時是要為懸念的發(fā)生做出鋪墊的。像《雷雨》中的人物設置本身就具有一種戲劇性,很容易發(fā)生沖突,達到人物的豐滿。它拽住了觀眾的思想,不得不按照編劇的思路走下去,這樣的人物設置是很容易造成懸念,很容易引發(fā)故事,推動了懸念不由自主產生。
編劇的懸念設置是一個很有效的技巧,懸念的積極作用對整個故事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在很多在作品中都有應用,要想應用的恰當是很不容易的,雖然懸念的設置是在利用觀眾的好奇心,但是不可否認這種方式在增加作品吸引力方面是十分有用的。它會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故事的主題思想,消除我們看故事的疲勞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編劇在懸念上的設置是多種多樣的,當今也有很多符合情節(jié)的創(chuàng)新性懸念創(chuàng)作方式,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