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列舉歷代研究者對于鐘嶸《詩品》陶淵明品第問題的觀點的同時,試圖從陶詩是否符合鐘嶸《詩品》中所主張的詩學(xué)觀念,以及歷代文人對陶詩的接受過程兩方面來論證鐘嶸《詩品》將陶淵明置于中品的合理性。
關(guān)鍵詞:鐘嶸;詩品;陶淵明
作者簡介:李澤杰,山西運城人,中國傳媒大學(xué)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1-00-02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說是魏晉風(fēng)流的杰出代表。然而在鐘嶸《詩品》以前,他并沒有引起當(dāng)時文論家的重視。[1]陶詩評論文字,最早始于鐘嶸。[2]然而,鐘嶸謂陶詩源出于應(yīng)璩,置之“中品”,后人頗多詬病。[2]
鐘嶸在《詩品》中評價陶淵明云: “其源出于應(yīng)璩,又協(xié)左思風(fēng)力。文體省靜,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zhì)直。至如“歡言酌春酒” 、“日暮天無云”,風(fēng)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耶?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辩妿V據(jù)此將陶淵明置于中品,后世頗多學(xué)者在其著作中表示不滿。例如,宋代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明代閔文振的《蘭莊詩話》以及清代王士禎的《漁洋詩話》。其中王士禎最為明確地指出陶潛應(yīng)該置于上品,他在《漁洋詩話》中認為:“鐘嶸《詩品》,余少時深喜之,今始知其踳謬不少。嶸以三品銓敘作者,自譬諸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烈蕴諠摮鲇趹?yīng)璩,郭璞出于潘岳,鮑照出于二張,尤陋矣! 又不足深辯也。”[4]與此同時,也有對此持反對態(tài)度的學(xué)者,如清代紀昀對王士禎的觀點進行了批評,他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鐘嶸所品古今五言詩,自漢魏以來一百有三人,論其優(yōu)劣,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之首,各冠以序,皆妙達文理,可與《文心雕龍》并稱。近代王士禛極論其品弟之聞多所違失。然梁代迄今,邈逾千祀,遺篇理制,什九不存,未可以掇拾殘文,定當(dāng)日全集之優(yōu)劣。惟其論某人源出某人,若一一親見其師承者則不免附會耳?!盵5]在紀昀看來《詩品》中詩人的師承關(guān)系有些問題,但詩人的品第是公正的。
近現(xiàn)代的研究者對上述觀點都有所繼承。例如,羅根澤先生在《讀<詩品>》中認為: “由于時代、階級和個人的局限,再加上過分重視雅詞,輕視俗語,鐘嶸對陶淵明和鮑昭照的偉大貢獻估價不夠,不應(yīng)列入中品而應(yīng)置于上品?!盵6]古直先生在《鐘記室<詩品>箋》中認為,案《太平御覽》五百八十六鐘嶸《詩評》曰:古詩、李陵、班婕妤、曹植、劉楨、王粲、阮籍、陸機、潘岳、張協(xié)、左思、謝靈運、陶潛等十二人詩皆上品。據(jù)此,則陶公本在上品。今傳《詩品》列之中品,乃后人竄亂之本也。[7]針對此觀點日本學(xué)者中澤希男先生首先在《<詩品>考》中從古直所用《太平御覽》的版本和《詩品》自身所蘊涵的師承關(guān)系兩方面反駁了古直所持觀點。此后,錢鐘書先生在《陶淵明詩顯晦》一文中也從版本、師承關(guān)系方面進行了論證,此外,錢鐘書先生還從鐘嶸《詩品》的原文評語出發(fā)對陶淵明不可能列于上品進行了論證。同時,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里說: “鐘記室評詩,眼力初不甚高,貴氣盛詞麗,所謂‘骨氣高奇’、‘詞彩華茂’。故最尊陳思、士衡、謝客三人。以魏武之古直蒼渾,特以不屑翰藻,屈為下品。宜與淵明之和平淡遠,不相水乳,所取反在其華靡之句,仍囿于時習(xí)而已。[8]錢鐘書先生既站在鐘嶸的角度客觀評價了《詩品》中陶淵明的品第問題,同時也用歷史發(fā)展的眼光揭示出鐘嶸《詩品》評價陶潛的局限性。傅庚先生在《詩品考索》一文中認同清代紀昀的觀點。郭紹虞先生在《詩話叢話·鐘嶸〈詩品〉》一文中認為: “然而鐘書明言所論止于五言,則知其評騭未備,正亦有故,不得遽以見聞疏陋病之。又鐘氏品弟標準,自是根據(jù)當(dāng)時批評風(fēng)氣,若以后人眼光,議其失當(dāng),亦未為允?!盵9]郭先生對于鐘嶸《詩品》的這一評價是相當(dāng)公允的。
近年來,研究者意識到之所以對于鐘嶸《詩品》中陶淵明的品第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是因為學(xué)者各自的出發(fā)點不同。因此,研究者更加注重從鐘嶸《詩品》中所表現(xiàn)的詩學(xué)主張、陶淵明當(dāng)時所處的文學(xué)地位以及東晉以來陶淵明被接受的過程等方面來論證《詩品》中陶淵明的品第問題。
曹旭先生在《<詩品>評陶詩發(fā)微》一文中認為“陶詩之顯首推記室之功”[10]。曹旭先生首先梳理了鐘嶸《詩品》以前有關(guān)陶淵明的記載 ,得出在此之前文論家并未注重陶潛的事實。而后,從陶淵明的中品地位出發(fā),得出陶淵明在被認為不夠被品評的資格的當(dāng)時,鐘嶸將其置于十一位有名的詩人之下,七十二位各顯赫過一時的詩人之上,是十分獨具慧眼的。[11]再看陶潛在中品中的地位,《詩品序》標舉歷代優(yōu)秀的五言詩,其中所舉優(yōu)秀五言詩作家, 均由上品和中品詩人組成,中品十人。在三十九位中品詩人中標舉的十位詩人, 大多以感恨之氣和清麗之詞為鐘嶸所贊賞。如嵇康、劉琨、郭璞、顏延之、鮑照、謝惠連等人, 其中張華即置之上品疑弱而屈處中品的詩人。陶淵明以《詠貧》之制被鐘嶸譽為“ 五言警策” , 自入標舉者之列。從陶淵明雖列中品, 而在中品諸家中實居上乘地位, 可見鐘嶸對陶淵明的重視。另外, 鐘嶸稱陶淵明為“ 宋徵士” 。上品十二人中, 漢三人、魏三人, 晉五人, 宋僅謝靈運一人, 齊梁均無人。鐘嶸對近世詩人要求嚴格, 宋、齊、梁上品僅列一人, 陶淵明未列上品, 這也是原因之一。鐘嶸評陶詩并予贊揚以后, 梁、陳乃至唐、宋之世, 陶詩沖和淡遠、自然渾成之妙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陶淵明的地位在詩界越來越高, 至宋代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12]除曹旭先生上述的原因之外,筆者還認為鐘嶸在《詩品》中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詩學(xué)主張:“滋味說”、“直尋說”以及“干之以風(fēng)力,潤之以丹彩”。“篤意真古”的陶詩自然符合“滋味說”、“直尋說”,但卻在“干之以風(fēng)力,潤之以丹彩”方面有所欠缺,與鐘嶸所標榜的“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詩歌境界還有一定的距離,這也必然是鐘嶸將陶淵明置于中品的原因之一。此外,整個魏晉南北朝的文學(xué)批評觀也影響著鐘嶸。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文論史的黃金時期。從曹丕的《典論﹒論文》的“詩賦欲麗”、陸機《文賦》的“詩緣情而綺靡”、劉勰《文心雕龍》的“銜華佩實”[13]以及鐘嶸《詩品》的“干之以風(fēng)力,潤之以丹彩”,都說明了此時以華麗為美的文學(xué)主張,生活在這一時期的鐘嶸不可能完全脫離社會的主流文學(xué)觀,因此,在大部分人都認為陶詩沒有被評論資格的時代,鐘嶸獨具慧眼發(fā)現(xiàn)他,并將其置于中品,是十分具有超越意義的。
從對陶詩的接受過程來說,在鐘嶸以前,劉勰、沈約、蕭子顯都未提及陶淵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鐘嶸在此種情況下,將陶淵明列為中品,且稱其為“隱逸詩人之宗”,可謂真正將陶淵明推向中國文學(xué)史主流的開端。因此,鐘嶸對陶淵明的品第評價十分公正,站在他所處的時代的角度來說,是十分不易的。后世學(xué)者認為鐘嶸將陶淵明貶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唐宋以來,文人對陶淵明的不斷推崇。例如,李白在《戲贈鄭溧陽》、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都曾推崇陶潛。歷代文人士大夫中,對陶潛最為推崇的當(dāng)屬北宋蘇軾。他在《與蘇轍書》中說:“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盵14]之后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評陶潛“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蓖跏康潯稘O洋詩話》曰:“陶潛宜在上品”。[15]唐宋以后的文人對陶淵明的了解建立在如此高的基礎(chǔ)之上,他們詬病鐘嶸將陶潛列為中品,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評價一個觀點的對錯,應(yīng)該將此觀點放置在產(chǎn)生它的時代背景中評論。后人單方面的站在自己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中去衡量處在南朝梁時期的鐘嶸的觀點,必然會造成誤解。因此,對鐘嶸《詩品》中陶淵明品第問題的詬病,是后人出發(fā)點錯誤導(dǎo)致的,鐘嶸《詩品》的觀點本身沒有問題。
注釋:
[1] 曹旭.《詩品》評陶詩發(fā)微[J].復(fù)旦學(xué)報,1988,05.
[2] 曹旭.詩品箋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9:158.
[3] 曹旭.詩品箋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9:157.
[4] 王夫之.清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203.
[5] 曹旭.中日韓《詩品》論文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0.
[6] 羅根澤.讀《詩品》[M].光明日報,1957.
[7] 曹旭.中日韓《詩品》論文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54.
[8] 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93.
[9] 曹旭.中日韓《詩品》論文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06-107.
[10] 曹旭.《詩品》評陶詩發(fā)微[J].復(fù)旦學(xué)報,1988,05.
[11] 曹旭.《詩品》評陶詩發(fā)微[J].復(fù)旦學(xué)報,1988,05.
[12] 曹旭.《詩品》評陶詩發(fā)微[J].復(fù)旦學(xué)報,1988,05.
[13] 牟世金.《文心雕龍》總論及其理論體系[J].中國社會科學(xué),1981,02.
[14] 曹旭.詩品箋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9:158.
[15] 曹旭.詩品箋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9:158.
參考文獻:
[1] 曹旭.詩品箋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9.
[2] 曹旭.詩品集注(增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曹旭.中日韓《詩品》論文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社,2003.
[4] 曹旭.詩品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
[6] 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 郭紹虞、王文生.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 曹旭.《詩品》評陶詩發(fā)微[J].復(fù)旦學(xué)報,1988,05.
[9] 牟世金.《文心雕龍》總論及其理論體系[J].中國社會科學(xué),1981,02.
[10] 元文廣.鐘嶸《詩品》之陶淵明品第再研究[J].許昌學(xué)院學(xué)報,2011,04.
[11] 范子燁.“互文性”解構(gòu)的文學(xué)與非文學(xué)因素_對鍾嶸品陶的還原闡釋[J]陶淵明文獻精粹匯刊與研究,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