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的屬性與本質決定了運用求異思維的重要性,當前,對于新聞的理解,不僅指的是時效上的“快”與“新”,而且對于同一新聞,其思想深度等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衡量新聞好與壞的標準。本文將從求異思維在新聞采編實踐當中運用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旨在打破新聞定性思維,引導業(yè)界人士將同一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解讀,提高辦報積極性的同時也希望增強新聞的力度感與厚重感,帶領全社會對新聞領域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求異思維;新聞采編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從求異思維的產生歷史來看,其最早是來源于心理學領域。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曾將人的思維分成求異、求同兩種思維模式。它將求同思維定義為運用自身已有的知識水平,并順著一定方向去尋找、思考唯一存在的答案。與此相反,求異思維則是打破常規(guī),多層次、多角度去思考一件事情,并試圖找尋出具有多樣性的結論,它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極強的思維模式。本文將從求異思維在新聞采編實踐當中運用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旨在打破新聞定性思維,引導業(yè)界人士將同一問題從多方面進行解讀,提高辦報積極性的同時也希望增強新聞的力度感與厚重感,帶領全社會對新聞領域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1]。
一、關于記者的求異思維
如前所述,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曾從心理學角度對求異思維有過定義,他認為:從原有信息當中產生出新的信息;從定性來源當中形成各種各樣的信息輸出即是求異思維 。根據(jù)他的這個解釋,如果將其運用到新聞記者領域,那么我們則可認為記者的求異思維即是在思維的過程當中,打破常規(guī)定性思維、突破當前規(guī)范,使自身思維多角度、全方位沿著不同角度與方向擴散,以此來找尋多方面的答案,最終引出更多新的信息即是新聞領域的求異思維。
無論哪種行業(yè),都需要競爭的存在,新聞行業(yè)更是如此。如果缺乏競爭機制,那么就會造成千篇一律之狀,不利于新聞事業(yè)本身發(fā)展。而求異思維的引入,則可以有助于好新聞、獨家新聞、深度新聞的報道。就新聞采編實踐來講,只有不斷求異,方能在一件件平常的事件當中尋求突破。比如,新聞領域被廣泛熟知的南方報業(yè)傳媒,其旗下的眾多子媒體為何能在強手如林的新聞領域中脫穎而出,這與他們長期追求求異思維是密不可分的,他們旗下的《南方周末》,對待同一條新聞,總能以獨特的視角發(fā)人深省,觀點的深刻彌補了其作為周報所缺乏的時效性,從一定程度上講,他們?yōu)閳髽I(yè)的發(fā)展樹立了指導性示范作用。他們的成功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即求異思維有利于新聞競爭的推動,對于新聞領域發(fā)展而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聞采編作品是廣大記者經由自身思維思考進而形成的一種產物,也就是說,思維能力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作品的優(yōu)良度。而就求異思維來講,它實則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內在表現(xiàn)形式,求異思維最大的特征就在于與眾不同、獨辟蹊徑,往往產生出奇制勝之效。將其與新聞采編相結合,也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之效。
二、求異思維對于新聞采編的具體作用
求異這種思維模式究竟對新聞采編實踐有何重要意義?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它可以最大程度將記者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進行激發(fā),有利于新聞記者多層次對各類事件予以報道。一般來講,新聞采編的過程即是客觀事物再現(xiàn)的過程,而從本質上來講,實則是一種思維性的活動。由于記者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其要以科學的、完整的思維模式來引導其思維活動,對于承擔一定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新聞記者而言,求異思維無疑是一把思維利器。它可以使記者擺脫掉傳統(tǒng)報道模式與觀念的束縛,開辟出新的、科學的報道思路與領域,使大眾所熟知的新聞采編可以呈現(xiàn)出嶄新之貌。
其次,求異思維的引入,可以對記者主體意識進行強化,確保新聞報道與時代發(fā)展相同步。一般而言,主體意識也是記者創(chuàng)造性思維當中的一部分,如果沒有主體性意識的存在,那么創(chuàng)造性也就無從談起。而求異思維的引入,可以使記者以歷史的高度看待各類問題,并對其進行客觀評判,不為傳統(tǒng)與外人所左右。而這些,也恰好與記者主體意識相一致?!皞€性”是未來社會潮流所發(fā)展的總體趨勢,求異思維從一定程度上賦予了記者享有獨特的思想、見解與思路,消除統(tǒng)一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社會潮流。
再次,求異思維可以優(yōu)化現(xiàn)行新聞競爭機制。新聞采編實踐需要的是競爭而非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如前所述,求異思維的引入,可以有助于新聞競爭趨向于白熱化,加大了深度新聞、獨家新聞的出版力度。只有不斷求“異”,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新聞行業(yè)取得一席之地[2]。
三、求異思維在新聞采編當中的表現(xiàn)形式
一般而言,在新聞采編領域引入求異思維可謂多種多樣,筆者經過認真分析,特將其歸結為以下幾類,旨在供以業(yè)界同仁以參考。
第一,多向思維。它是求異思維當中最為重要的形式之一,具體表現(xiàn)在記者思維突破傳統(tǒng)點、線、面三者的限制,既可以從眾多因素出發(fā)考慮同一問題,同時也能從同一思維模式出發(fā),思考不同的問題,使思路呈輻射之狀分布,以此形成系列眾多的思維模式。充分發(fā)揮出記者自身的思維活動,最直接的效用就在于避免常規(guī)的思路枯竭、單一與閉塞。
第二,側向思維。這是與正向思維對比來講的,通常意義上的正向思維也即是在固定范圍之內考慮各項問題,以尋求到解決問題的相關方法與思維模式。與正向思維相反,側向思維主張將自身思考范圍同其他領域相結合,并試圖從這些問題當中得到啟示,進而解決范圍之內的問題。我們經常提及的聯(lián)想與類比就屬于這個思維范疇。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將其運用到新聞領域也就是說,在新聞采編的實踐當中,要想不斷突破進而取得成功,那么就必須善于利用一切外源信息,廣泛涉獵其他交叉知識領域,來發(fā)現(xiàn)信息進而尋求到問題解決之法,這就是側向思維最直觀的效果[3]。
第三,逆向思維。這是用一種從相反方向進行思考問題的方式。簡單地說,就是你在肯定問題的時候,不妨從這個問題否定方向來看,這樣就可以得到新的啟示與想法。比如,在1996年,國內某家報紙發(fā)布了當?shù)匮邪l(fā)的“牛奶浴”這一則消息,與此相反,其他媒介紛紛站在了反對或者商榷的角度,對開發(fā)商的用意提出了質疑 ,并提出了全國還有多少人沒有改善貧困呼吁,這就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逆向思維模式。
第四,變形思維。它是指在思考問題的過程當中,將被思維的對象所固有的形象加以改變,從而使大腦獲取新的啟示與觸發(fā),達到熟悉的突破。日常常見的變形思維模式大致有添加法、分割法等幾種。
總的來講,在現(xiàn)行新聞體制之下,求異思維無疑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聞思考模式。在信息傳播為如此迅速的當前,各類即時通訊得到很大發(fā)展,比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出現(xiàn),打破了傳統(tǒng)新聞媒體的中心地位,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是媒體的年代競爭尤為激烈,傳統(tǒng)獨家新聞早已遠去,要想在高手如林的競爭機制當中獲取一席之地,求異思維無疑更像裂縫中的一道陽光,也就是說,今后新聞的縱深性與所持觀點將直接影響到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而求異思維則可以有效達到這一目的。
參考文獻:
[1] 劉梓良. 建立科學的長效機制 全面提高從業(yè)者素質——建立《新聞采編執(zhí)業(yè)資質標準》試點報告,[J], 新聞記者 , Journalism Review, 2010年07期.
[2] 吳良勤. 高職高專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以江蘇地區(qū)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yè)為例,[J], 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 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09年04期.
[3] 陰衛(wèi)芝,劉亞晶. 媒體發(fā)展的短板:采編業(yè)務規(guī)范化——兼論采編業(yè)務規(guī)范理論研究之亟待加強,[J], 新聞與寫作 , News and Writing, 2013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