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司馬相如的代表作《子虛上林賦》是有漢一代文學之標志——漢大賦的典范之作,它奠定了漢賦“巨麗美”的基本特征,這一文學貢獻成功于作者對極致美的追求。這種美學追求,集中體現(xiàn)在《子虛上林賦》的主題思想、人物設置和語言上,使此賦的極致美追求達到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
關鍵詞: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賦》;極致美追求
作者簡介:白瑛珠,女,出生年月:1987年6月2日,籍貫:河北省邢臺市新河縣,學校:河北大學,學院:研究生學院,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01
長久以來,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賦》享受著“巨麗”美的盛譽[1],用心閱讀此賦,時時感到作者對極致美的追求涌動在“巨麗”美的背后?!墩f文解字》云:“極,棟也。”[2](p120)《爾雅·釋宮》云:“棟謂之桴?!盵3](p2597 ) “致”則既有“極、盡”之意,又含“細、密”之意。統(tǒng)觀漢大賦,向來以內(nèi)容豐富,體制宏大,氣勢雄肆著稱;賦家作賦務求面面俱到,窮形盡相,極盡鋪排藻飾之能事,正可謂“極致美”的彰顯。而開啟這具鮮明時代特征之美學先河的,正是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賦》。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就是要傳達“苞括宇宙,總覽人物”的“賦家之心”[4](12)。此“跡”、此“心”體現(xiàn)在《子虛上林賦》創(chuàng)作的各個
方面。
一、表現(xiàn)在賦旨上的極致美追求
《子虛上林賦》約作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到二年(公元前139年)間[5](35),這一時期正是漢武帝統(tǒng)治的中央集團最為鼎盛時期?!蹲犹撋狭仲x》中假設楚國的子虛和齊國的烏有相互夸耀詰難,將齊楚諸侯王的田獵描述得無所不有,無所不好。而第三人亡是公嚴厲批評齊、楚作為諸侯國“不務明君臣之義,正諸侯之禮”[6](p3016),即僭越君臣之禮,不守諸侯本分。之后,便縱橫恣肆地鋪陳漢天子上林苑的壯麗及天子射獵的盛舉,以壓倒齊、楚,表明諸侯之事不足道,諸侯不堪與天子相比,從而狀天子之威,止諸侯之爭。然就在天子游樂極酣時,作者寫道:“天子芒然而思,曰:‘嗟乎,此大奢侈!……恐后業(yè)靡麗,遂往而不返,非所以為繼嗣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也?!盵6](p3031)于是開放上林苑給予百姓農(nóng)、林、牧、漁的物質(zhì)收獲,并且“出徳號,省刑罰,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6](p3041),通過修六經(jīng),興禮樂,施教化,使人民得到教義的修養(yǎng),從內(nèi)心感受到天子的恩澤。作者通過亡是公之口表達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傾向,那就是天子的至尊地位不容僭越,并且以描寫狩獵比喻天子獵得民心,乃至獵得天下。
賦作由齊之海濱之獵,一直到描寫天子游獵,層層鋪陳,步步推進,最終以游獵在“六藝之圃”為歸結(jié)。很明顯,作者是要在這些描寫中表現(xiàn)天下大一統(tǒng)的主題。即止諸侯之爭,正君臣之禮;建道義之邦,得民眾之心;進而使天下統(tǒng)一富強,繁榮昌盛,充滿勃勃生機。
較之前代辭賦作家,中國文學史上以弘揚“天下大一統(tǒng)”觀念為作品主題的,司馬相如堪稱第一人;更重要的是,司馬相如又將對極致美的追求融進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力中,最終將這一主題的極致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就是說,司馬相如對極致美的追求是由內(nèi)而外,統(tǒng)一在內(nèi)容和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上的。
二、表現(xiàn)在人物設置上的極致美追求
以問答的方式結(jié)構(gòu)篇章是漢大賦的普遍特征,《子虛上林賦》運用了這種結(jié)構(gòu)模式,并且將這種形式發(fā)展到了一個人人仰視,爭相模擬的高度。賦中作者將問答式的人物增加至三個,每人負有一定的身份和使命,代表天子的“亡是公”最后使子虛、烏有愀然稱是。諸侯臣服于天子的“大一統(tǒng)”賦旨,通過描寫子虛、烏有二人的心悅誠服得以暗示。
如此獨具匠心的人物設置,使得賦文主題的傳達因有了合情合理的故事情節(jié)而更加自然巧妙,賦旨的表現(xiàn)既縝密無失,又跌宕起伏。特別是三個虛構(gòu)人物的依托者自天子而下于諸侯,已經(jīng)傳達出作者在這一人物設置上,賦予人物象征上的極致美追求,與賦文主旨所蘊涵的極致美渾然一致,互為表里。
三、表現(xiàn)在語言上的極致美追求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概括了漢賦尤其是漢大賦最主要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盵7](p134)這一標志性特點在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賦》中展示得十分充分,乃至成為范本。
(一)極致美體現(xiàn)在名詞的鋪陳與夸張中
《子虛上林賦》中名詞的運用多體現(xiàn)在山、水、草、木、花、鳥、魚、蟲、猛獸、器物、玉石、人物等名稱中,作者將這些事物分類鋪陳,羅列眾多,特別是對上林苑的描寫更為突出,以顯天子之威。
如上林苑中的“八川之水”、水中的豐富物產(chǎn)、上林苑中大山丘陵、山中的植物猛獸。通過以上的各種的極盡描寫,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子虛上林賦》中名詞的運用不是把所有的名稱雜亂無章地展現(xiàn)給讀者,而是根據(jù)介紹上林苑的順序和天子出獵的情況依次鋪陳。所列物種事物分類清楚,并且細致入微。不僅各類事物區(qū)分明白,即使同類事物也有分別。如“駃騠”和“騾驢”都是指騾子,而前者指雄馬雌驢雜交而生的騾子,后者則是雄驢雌馬所生的騾子。通過如此的細致羅列,大肆鋪陳,司馬相如基于“苞括宇宙”之“賦家之心”的極致美追求實現(xiàn)了——一個包羅萬象的天子上林苑矗立在讀者眼前。
(二)極致美體現(xiàn)在動詞和形容詞的鋪陳與夸張中
《子虛上林賦》中的動詞和形容詞運用也呈現(xiàn)出鋪陳和夸張的形態(tài),并與名詞隨行相應。如作者用二百來字將“八川”各種形態(tài)生動鮮明的描繪出來用詞義的細微差別表現(xiàn)出水姿水態(tài)的千變?nèi)f化。
動詞和形容詞是文學作品表現(xiàn)生命的重要媒介和載體,上林苑的每一處、每一物都可謂生命活力的極致表現(xiàn),這種生命活力的象征義伴隨著鋪排而來的各種物象得以充分展現(xiàn),上林苑已經(jīng)不僅僅是天子的田獵之處,而是天子之整個天下、所有子民的象征;是蒸蒸日上的大漢王朝的象征;讀者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漢天下的地之大,物之博,更是他奮發(fā)向上的信心和希望。作者力求通過鋪排、夸張,盡情表現(xiàn)“大一統(tǒng)”帶來的精神凝聚力和繁榮昌盛,惟其如此,《子虛上林賦》所追求的極致美才有充分實現(xiàn)的可能!
參考文獻:
[1] 康金聲.司馬相如新論[J].山西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10-11.
[2] 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 爾雅[M].北京.中華書局,1985(十三經(jīng)注疏影印本).
[4] 晉·葛洪.西京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 劉南平,班秀萍.司馬相如考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6] 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7] 齊梁·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8] 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