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范蠡在《史記》中是以一個近乎完美的智者形象出現(xiàn)的,他具備多方面的才能,但他也有弱點。本文從范蠡的經營之道、思想性格對他進行嘗試性分析。
關鍵詞:經營有道;富而好德;仗義疏財;黃老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0-02
范蠡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一個全才,在政治、軍事、哲學、商業(yè)、外交等眾多領域均有建樹,被譽為“治國良臣、兵家奇才、華商始祖”?!妒酚洝分嘘P于范蠡的描寫雖不多,但司馬遷對范蠡卻是充滿了欣賞和贊美的。
作為杰出政治軍事家、哲學家,范蠡在商業(yè)上亦表現(xiàn)出不凡的才能,他經營有道,富而好德,仗義疏財。跟其他戰(zhàn)國策士相比,范蠡不需要憑借自己的才智、能言善辯而謀求生存,獲取財富,甚至卿相王侯之位,他能夠通過經商渠道致富。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里贊揚范蠡 “善治生”,范蠡在滅吳后,急流勇退,乘舟浮海到達齊國,定居于陶,改稱鴟夷子皮,又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范蠡經商如其從政,以謀略家的態(tài)度對待利,胸有成算,看得準,拿得穩(wěn),而且提得起,放得下,絕不為金錢所困擾。作為商人,范蠡首先有著獨特的認識把握和預測市場的能力,在他看來商品以未來有迫切需要者最有利可圖,所以夏要預測皮毛,而冬天則要預測葛麻。因為商品的價格的漲落是有限度的,上漲到一定程度就會下跌,下跌到一定限度則會上漲。因而作為商人,必須準確把握商品買賣時機,商品價高之時,就要盡快將其像糞土一樣毫不吝惜地拋售出去;商品價格下落時,卻要把它看作珠玉一樣,大量收購進來,這樣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
范蠡曾打聽到吳越需要良馬。在北方收購馬匹,在吳越售賣,肯定有豐厚的利潤??蛇\送馬匹到達吳越卻異常艱難:路途遙遠且兵荒馬亂,范蠡聽說附近頗有勢力的巨商經常販運麻布到吳越,在長期販運麻布過程中,早買通了沿途強人。于是,范蠡貼出榜文,宣稱其馬隊可免費幫人向吳越運貨,不出所料,巨商主動找到范蠡,求運麻布,這樣,范蠡與其一路同行,貨物連同馬匹安全到達吳越。在吳越馬匹很快賣出,范蠡因此賺得了不菲的利潤。聯(lián)合有實力的對象,既與人方便,又自身受益,范蠡這樣的行為,不能不讓我們深思和佩服。
經商的目的在獲取利潤,但對于商業(yè)利潤,范蠡同樣有著非同一般的認識,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 “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乃治產積居”。薄利多銷是范蠡所主張的商業(yè)利潤原則,更可貴的是范蠡超越常人的金錢觀?!案缓眯衅涞隆笔亲鳛樯倘说姆扼蛔顬槿司磁宓牡胤剑欢玫?,仗義疏財,辭掉齊國的相位后,“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xiāng)黨”。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又一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把財富分給窮人及較疏遠的兄弟。富貴不忘鄉(xiāng)友,不為金錢所累,其慷慨大度,讓人佩服。
范蠡成功的商業(yè)行為,首先緣于他不同于其他士人的先進觀念,他不以棄官躬耕為恥,不以經商為恥,離開越國后,范蠡選擇的是仕宦貴族們所鄙視的“賤業(yè)”, “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靠勤奮勞動致富,后來又靠艱苦經營創(chuàng)業(yè)致富,在“重農抑商”農業(yè)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中,范蠡能看到并十分重視排列為“末”的商人的利益和作用,實在是難能可貴的,是開創(chuàng)性的,具有深遠的意義。
范蠡商業(yè)活動的成功離不開計然經濟思想的影響,《史記·貨殖列傳》中,計然為句踐出主意:“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旱則資舟,水則資車”、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他說:“積著之理,務完物,無幣息。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他明確地告誡人們,要善于掌握時機和行情,做買賣要動腦子,要有勇氣,瞧準了就要“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諸如此類的經濟思想不僅對戰(zhàn)亂頻繁的春秋時期來說是先進的、有遠見的,在現(xiàn)代社會經濟領域也是可以借鑒的。范蠡把計然的這些思想吸收并靈活運用,他說“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國,事欲用之家?!庇谑沁x擇了定陶這一“諸候四通”的寶地,白手起家,以謀略家的態(tài)度從商,取得非凡成就。
范蠡成功的經商歷程,還與他哲學家的思想優(yōu)勢密不可分。黃老思想是范蠡的主要哲學思想,因為這些哲學思想,范蠡就不會有戰(zhàn)國策士那樣追名逐利的功利思想,同樣也因為他的黃老思想,他更懂得陰陽盈輸,天人順逆、月滿則虧,否極泰來的道理,于是便能適時進退。表現(xiàn)在軍事策略上,他知道攻吳的最恰當時機,在政治上,知道大功告成之際,便是該退隱政壇之時。憑此智慧和思想,范蠡在經商時準確地把握了“時”與“勢”,從而收到巨大的商業(yè)利潤。范蠡隔壁店鋪起火, “殃及魚池”,范蠡的店鋪也隨之起火,蔓延的大火燒毀了整條街上的店鋪。人人都忙著救火。獨有范蠡帶上銀兩,網羅人力到附近的鎮(zhèn)上去采購竹木磚瓦、蘆等建筑材料?;馂倪^后,家家需要建新房,建房原材料成為最緊缺的商品,范蠡采買回來的大批竹木磚瓦,自然一路暢銷,大火中被燒毀的店鋪雖然損失慘重,但賣建材的利潤幾倍于此,范蠡不僅彌補了自家的損失,同時也滿足了鄉(xiāng)鄰的需求。準確選擇時機,果斷行動,其間的智慧和果敢遠非一般人可比。
商業(yè)上的成功,政治軍事上的灼見,已然讓后世人贊嘆不已,而范蠡對世事人情的洞察力則同樣不同凡俗。史載范蠡中子殺人,囚禁于楚。范蠡準備黃金千溢,派少子前往營救,因長子及夫人的堅持,最終范蠡不得已派長子攜帶黃金和寫給友人莊生的書信前往楚國,并叮囑他到楚國后將黃金全部送給莊生凡是聽憑莊生安排。但長子卻違背父親安排,將黃金送給莊生后,他不知莊先生耿直講信譽,雖窮困潦倒,卻廣受尊重。卻擔心把錢送給莊生,不會起作用,所以并沒有聽從莊生建議迅速離開楚國,而是繼續(xù)留在楚國,并私下賄賂了楚王身邊的人。莊先生在適當?shù)臋C會告訴楚王:某星出現(xiàn)在某個位置,對楚國不利,要施恩德以避害。楚王聽從了莊生的話,準備大赦天下。于是楚王身邊的人將消息告訴長子。長子認為大赦之中,弟弟肯定也會被釋放,所以覺得給莊生的黃金實在可惜,于是又去拜見莊先生,想要回那些黃金。莊生明白其意圖后歸還了黃金。但對范蠡長子的行為卻很是羞憤,于是又告訴楚王, “我聽別人議論,這次大赦天下,完全是因為陶朱公兒子的緣故?!背醮笈笊馓煜?,完全是為了施恩德,豈會因為他的兒子?于是殺了范蠡中子,之后才宣布大赦天下。
當長子帶著弟弟的尸體回家的時候,全家除范蠡外,都很悲傷。唯獨范蠡稱言早已預料今日的結局,長子不是不愛弟弟,只是因為長子年輕時和自己一起置家產,深知錢財來之不易,所以把錢財看得很重。而小兒子生而富有,故而不知錢財來之不易,因此也就會輕易舍棄財物,長子做不到這一點,當然就不能救回弟弟生命。故事雖不幸,而范蠡對世故人情的洞察竟透徹如此,不由人不佩服。
后世人敬佩范蠡,甚至把“功成、名遂、身退”看成是理想的人生模式,李白在《悲行歌》中說:“范子何曾愛五湖、功成名就身自退”“。范蠡是越王的謀臣,但他不同于戰(zhàn)國策士,不是像戰(zhàn)國策士那樣憑才智為自己謀求高官厚祿。如果他做越王謀士的目的是謀求生存、財富,或是求高位,他就不會立功后辭去勾踐的“與子分國而有之”的邀請,也不會歸還齊相印,散財而去。他不像策士們要依附于王侯,他的思想和經濟是獨立的,他也是有立場的,離開越國后,只經商,不做官,他不像蘇秦、張儀那樣憑三寸不爛之舌,到處游說以謀取卿位。他也不像策士們孤高自傲,時時刻刻維護自己的尊嚴,甚至視自己比國君更加高貴??傊?,他的思想中有很多進步性。正因如此,范蠡才不同于戰(zhàn)國策士,不同于守舊臣子,所以與許多人的凄涼的悲劇結局相比,范蠡的命運結局就多了一份喜劇。
縱觀范蠡一生,他實在是一個罕見的智士能臣,可以說既有經國緯世之才,又有功成即身退之明;既有高瞻遠矚、洞視人情的遠見又有生財致富的才智,可謂一代奇才。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上海古籍出版社(全二冊) [M].1986年版
[2]韓兆琦.史記評議賞析.內蒙古人民出版社[M].1985
[3]何新文.左傳人物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M].2004
[4]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M]. 1997
[5]戰(zhàn)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全三冊)[M].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