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總是在不斷的攝取外來文化,并且能夠選擇性的吸收,為己所用。儒學自傳入日本,經歷了發(fā)展、興盛、衰落等時期,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儒學、十七條憲法、等級制度、國學
作者簡介:劉劍,男(1987-),吉林省,碩士在讀,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7--01
中國的儒學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并孕育出精彩燦爛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自孔子開始,到西漢初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從此以后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到宋代出現了程朱理學,主張性即理,同時也重視天道;朱熹為宋代理學之集大成者,其學說在天道論方面繼承程頤的性即理的主張,在工夫論方面提倡格物致知學說。經過宋代的發(fā)展,中國封建社會的儒家文化發(fā)展到了頂峰。明代王守仁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學說,形成了陽明學派。儒學不僅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同時對日本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儒學在日本的發(fā)展
關于儒學傳入日本的具體時間尚未定論,但一般認為儒學傳入日本,大約是在5世紀以前。據《古事記》所載,百濟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來到日本的儒學者,并且?guī)砹恕墩撜Z》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們還都曾作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師,講授儒家學說。
繼王仁之后,6世紀五經博士在繼體天皇的招請下來到日本,傳授儒家思想。到圣德太子及大化改新時期,統(tǒng)治者利用儒學進行改革,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因此儒學的地位也得以提升。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主要體現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甚至所用的詞匯和資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寶律令》對教育設專章,規(guī)定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各置博士、助教,招貴族子弟,授以儒家經典,其中《論語》和《孝經》為必修科目。
七世紀中葉,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積極扶持和獎勵,這時儒學在日本已經超出貴族官僚上層社會范圍而普及到各個階層。南北朝時期,程朱理學傳入日本,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重視。但由于佛教的影響,儒學未能取得優(yōu)勢地位。
進入江戶時期,儒學擺脫了對禪宗的附庸地位,開始獨立發(fā)展,形成日本特色的儒學,并取得了“官學”地位,儒學達到空前繁榮的極盛時代。同時德川幕府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統(tǒng)治,把全國人民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實行嚴格的等級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種維護身份等級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學的“名分論”正好適應了這種需要。于是,儒學被規(guī)定為官方哲學,成為德川幕府的正統(tǒng)思想體系。
到了近代,日本明治維新之后,儒學逐漸被廢棄,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文化和科學技術。然而有一些儒家思想仍然對之后的日本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學校均教授四書五經,日本知識界更以對四書五經的了解程度作為判斷學者水平高低的標準。儒教的忠孝仁義之道、重視社會秩序等被日本社會吸收。即便是現在,日本社會也依然維持著等級森嚴的上下級體系。
二、儒學對日本的影響
儒學傳入日本,經歷了發(fā)展、興盛、衰落等時期,并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政治方面,儒學迎合了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求,為統(tǒng)治階級加強統(tǒng)治和保護政局起到了積極作用。如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階”,這種管位制是針對氏姓制貴族而制定的,它不同于先前的姓氏相結合,有姓氏來定官位的制度,而是根據個人才能和功績來授予貴族的榮爵,不能世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世襲豪強貴族勢力,為國家選拔人才提供了保證。又利用“十七條憲法”對官員的道德進行訓誡,其中的第十二條說:“國非二君,民無二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提出“君”(即天皇)是國家的惟一最高統(tǒng)治者,是國土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體現了圣德太子試圖實行天皇的最高土地所有權和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江戶時期,朱子學的“大義名分論”及忠君觀念迎合了當時日本政治大一統(tǒng)級建立封建登記秩序的需要,從而確立了其統(tǒng)治思想的地位。
在教育方面,701年的《大寶律令》中規(guī)定在京城設立大學寮,相當于唐代的“國子監(jiān)”,在地方設立“國學”,教材有《禮記》、《周易》、《尚書》、《春秋左氏傳》等儒家經典。同時,地方還設有種類繁多的私學,儒學思想通過由中央的大學寮、地方的國學和大學寮別曹以及私學組成的日本學校系統(tǒng)向全國傳播。
在道德方面,將“孝”的思想以至于日本的道德觀念中。其中統(tǒng)治者大力提倡起到了主導作用。在《養(yǎng)老律令》中就有一些獎勵官吏平民的“孝”道的條文和懲治“不孝”的條文。后來忠孝合一成為日本儒學的一大特色。757年,孝謙天皇下詔,令全國每家必備一本《孝經》,獎勵“孝子”、“貞婦”??梢哉f,儒家的道德觀念傳入日本并被日本人接受,提高了日本人的道德水準。儒學的傳入改變了一些社會道德上存在的弊病,使其社會風俗更趨向于高尚化。
儒學,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對日本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儒學思想影響反映在日本最初的歷史文獻中,成為日本制定各種法律和法令的思想依據。甚至對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起到指導性作用,進而影響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參考文獻:
[1]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家驊.日本儒學的特色與日本文化[J].日本問題,1988.
[3]劉俊鳳.關于儒學對日本的影響以大化改新前后為中心[J].山東大學,2012.
[4]崔新京.論儒學觀念與日本的現代化[J].日與研究,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