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傳媒新詞英譯策略,提出傳媒新詞翻譯中一方面盡可能提供地道、準確的英語對應(yīng)詞或準對應(yīng)詞;另一方面在缺乏對應(yīng)詞的情況下,采取既靈活又慎重的翻譯態(tài)度,以“忠實原文”為主,既不囿于原文;又不苛求洋味,盡可能提供高質(zhì)量的譯文。
關(guān)鍵詞:傳媒新詞;英譯;策略
作者簡介:胡江波(1979.7-),男,湖北襄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7--02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報紙、期刊、雜志和互聯(lián)網(wǎng)不斷涌現(xiàn)新詞新語新義(neologisms)。傳媒新詞內(nèi)容包羅萬象:政治經(jīng)濟體制改革、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shù)、紛繁復(fù)雜的社會現(xiàn)象、形形色色的社會心態(tài)等。它們不僅使中國人眼花繚亂,也吸引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目光。如何準確地道翻譯這些傳媒新詞讓世界了解中國,是每個外宣翻譯工作者面前的迫在眉睫的新使命。同一般翻譯一樣,傳媒新詞英譯除了要求譯者要有一定的中英文功底,要對原文深刻了解,對譯文字斟句酌反復(fù)推敲以外,還有其自身特殊性。本文重點探討傳媒新詞英譯策略,提出傳媒新詞翻譯中一方面盡可能提供地道、準確的英語對應(yīng)詞或準對應(yīng)詞;另一方面在缺乏對應(yīng)詞的情況下,采取既靈活又慎重的翻譯態(tài)度,以“忠實原文”為主,既囿于原文;又不苛求洋味足,盡可能提供高質(zhì)量的譯文。
2、傳媒新詞英譯對策
傳媒新詞英譯有“首譯之難也”一面,也有不受“約定俗成”之苦一面。以下是結(jié)合實例探討幾點粗淺的看法。
2.1使用“等值對應(yīng)詞”或“準對應(yīng)詞”
翻譯要求譯文與原文等值。從事外宣工作的記者或翻譯人員處在報道的“前沿陣地”,經(jīng)常接觸外電外刊,經(jīng)常查找閱讀英文傳媒上關(guān)于中國的報道,倘若能在英語媒體中找到某些漢語新詞的對應(yīng)詞(equivalents),那么在新詞英譯中就應(yīng)該使用對應(yīng)詞。如“婚內(nèi)強奸”(marital rape)、“掃黑行動”(vice sweep)、“以權(quán)謀私”(be venal; go in for venality)、“假唱”(lip-sync a prerecorded song)、“精神損失”(emotional damage)、“無人售票車”(conductorless bus)、“自殺性爆炸事件”(suicide bombing)、都得益于英語傳媒等值對應(yīng)詞。
當然,不是每個漢語傳媒新詞都能在英語里找到等值對應(yīng)詞,那么應(yīng)當考慮能否設(shè)法尋找意義相近的準對應(yīng)詞(near-equivalents)來翻譯。準對應(yīng)詞雖然與原文意思有些距離,但能夠傳達傳媒新詞的基本含義,因此,準對應(yīng)詞翻譯也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法。況且,有語境參照,外國受眾能夠較好地理解準對應(yīng)詞的含義。比如倒賣火車票的“黃牛黨”可以譯為“scalper”?!懂敶饰挠⒄Z詞典》中“scalp”定義為“buy and resell at very high prices”。既然“scalp”指“倒賣牟取暴利”的“黃?!毙袨椋敲础包S牛黨”不妨譯為“scalper”(陸谷孫,1989:3046)。又如“托兒”頻頻亮相各大中文媒體。幾乎各行各業(yè)都出現(xiàn)形形色色的“托兒”族:“醫(yī)托兒”、“藥拖兒”、“學托兒”……同“托兒”詞義很近的英語俚語有“shill”,是一個準對應(yīng)詞?!皊hill”的詞義為“the confederate of a gambler, pitchman, auctioneer, etc. who pretends to buy, bet, or bid so as to lure onlookers into participating ”(賣家、賭博者、小商販等的同伙混在旁觀者當中假裝競拍、下注或購買)。所以“書托兒”不妨譯為“shill reviewer”、“醫(yī)托兒”譯為“hospital shill”、“藥托兒”譯為“medical shill” (盧紅梅,2006:330)。
總之,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不同的文化更多地相互滲透、融合,相互影響,中國傳媒中“舶來”詞會不斷增加,外宣工作者應(yīng)注意不斷更新和積累這類新詞在英語傳媒中的等值對應(yīng)詞或準對應(yīng)詞,以備不時之需。
2.2背景詮釋,解釋性翻譯
傳媒新詞中出現(xiàn)不少“中國味”濃厚的詞語,不熟悉中國國情及文化的英語讀者會感到信息傳遞方面的障礙。漢語新詞生動形象,在英語中未必都有等值對應(yīng)詞或準對應(yīng)詞,要準確翻譯可謂難上加難。為了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傳媒新詞英譯過程中有時還需補充文化背景詮釋。因此,傳媒新詞英譯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內(nèi)外傳媒中常用的解釋性譯法。比如影視新聞報道中時常出現(xiàn)“第五代導演”這個新詞,何謂“第五代導演”,恐怕連有些中國人都說不清楚,如果僅譯為“the fifth generation directors”,外國讀者會感到如置云霧之中,不知所云。《中國日報》(China Daily, Dec. 16, 1998)的譯法值得借鑒:“Tian Zhuangzhuang was awarded for contributions to film, who is one of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directors in China, which refers to a group of talents directors who graduated from Beijing Film Academy in the early 1980s, including Zhang Yimou and Chen Kaige. (China Daily, Dec. 16, 1998)”此例中背景注釋不僅把中國電影界的“第五代導演”介紹給外國讀者,還有助于提高對外宣傳的效果。
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把目標讀者分為三種類型(Peter Newmark, 2001:15):學者型(the expert)、受到良好教育型(the educated layman)以及文化水平不高的讀者(the uninformed)。按照這一標準,外宣工作中的預(yù)期目標對象應(yīng)該是后兩者,而且為數(shù)眾多。因此,傳媒新詞翻譯中“中國味”濃郁的詞匯就應(yīng)該補充背景知識或予以解釋,并有機糅合到譯文中。值得一提的是,“解釋性翻譯”同樣適用于英語新詞漢譯。例如“Mr. Radcliff said retirement must offer a sense of meaning. While a hobby in retirement could never replace a career, part-time or voluntary involvement in a helping profession often filled the gap”(Sunday Mail, May 4, 1986)引文中“helping profession”字面意思是“幫助職業(yè)”,這與漢語中“服務(wù)行業(yè)”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由于漢語中詞匯空缺(lexical gap)只能用“解釋性翻譯”的對應(yīng)詞理解為“幫困救弱(老弱病殘等)職業(yè)”。
總之,由于中文傳媒新詞高度概括性或濃郁的“中國味”的特點,加之,英語國家受眾對對中國知之甚少,為了取得理想的外宣效果,必須對傳媒新詞中負載中國特色詞匯(culturally loaded words)做適當?shù)奈幕尘瓣U釋。
2.3增補詞義,凸顯隱義
嚴復(fù)在《天演論》譯序中指出:“在原文詞理本深,難于共喻,則當前后引補,以顯其意。凡此經(jīng)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增補詞義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所根據(jù),目的是為了增加原文中雖無其詞但有其義,且為譯文行文所需的詞語。換言之,增補詞義實則是凸顯原文中的“隱含成分”。增補詞義現(xiàn)象在傳媒新詞英譯過程中尤為突出。比如“推動經(jīng)濟”不能對譯成“push economy”,而應(yīng)增補“growth”,以凸顯“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老年大學”是招收離退休人員的業(yè)余大學,非正規(guī)全日制大學,不能簡單譯為“college for the elderly”而應(yīng)該譯為“spare time college for the elderly”或“college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還有“商品房”泛指買賣的房屋,包括供出售的住房和商業(yè)用房,可以譯為“commercial housing”。若僅指出售的住房,最好譯為“commercial residence housing”。
增補詞義不單是譯文比原文多了幾個詞,而主要是通過增補詞來凸顯原文隱含語義,從而使譯文在語言形式上符合譯文習慣和在文化背景、詞語聯(lián)想方面與原文一致,進而使譯文和原文在內(nèi)容、形式和精神等方面一致。
2.4譯為“中色英語”(China English)
有些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事物或詞語,如“菜籃子工程”(Vegetable Basket Project)、希望工程(Project Hope)等,應(yīng)該保留“中國味道”譯為“中色英語”(China English), 不宜提供“洋味”十足的譯文?!爸猩⒄Z”是英語國家使用的英語跟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一種客觀存在。一方面,一些“中色英語”已然被英美人接受。比如“paper tiger”(紙老虎)、“political power grows out of the barrel of a gun”(槍桿子里出政權(quán))、“kow-tow”(叩頭)、“ya-men”(衙門)等,都為“中色”英譯提供例證。另一方面,英譯漢也不乏這種“異國情調(diào)”的翻譯現(xiàn)象。現(xiàn)代傳媒國際新聞版中“戴維營”(Camp David)不是一種“美(國特)色中譯”嗎?如果“crocodile tears”當年圖省事譯為“貓哭耗子假慈悲”的話,就不會有“鱷魚的眼淚”這一形象生動的新詞??梢姡S著人們認知環(huán)境的改變,這種“異國情調(diào)”的翻譯也越來越被人們接受。翻譯固然需要考慮認知環(huán)境,但也不能忽視人們的認知能力。今天頗帶“洋味”的“舶來詞”如“軟飲料”(soft drink)、“鴕鳥政策”(ostrich policy)、“鷹派”(hawk)、“鴿派”(dove)等都能被輕松理解自由運用,恰好證明這種形神兼?zhèn)涞摹爱悋檎{(diào)”的譯法。
“中色英語”保持了一種“中國情調(diào)”。外宣翻譯工作要大力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把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原汁原味”詞語介紹給世界。
2.5遵循既定譯名,兼收并蓄
傳媒詞語翻譯應(yīng)該遵循一些既定譯名(established translation)的規(guī)范,特別是一些政策性較強的新詞翻譯,當譯文經(jīng)過實踐檢驗已經(jīng)被人們廣泛接受,似乎不宜“另起爐灶”或“推陳出新”,以免產(chǎn)生混亂甚至造成誤解。如有關(guān)國有企業(yè)改革消息中“大而全”的翻譯,常譯為“l(fā)arge and all inclusive”十分恰當,就沒有必要譯為“l(fā)arge and complete”或“self-sufficient”不僅后來居下而且實無必要?!耙粐鴥芍啤倍ㄗg為“one country, two systems”,似乎不宜改譯為“two systems in one country”。
有些傳媒新詞雖然已有一種甚至好幾種不錯的譯文,但是如果有了更佳的新的譯文,不妨也將其收納進來供將來對外報道酌情選用。比如“暴利”譯為“excessive/extravagant/exorbitant profits”,但是“windfall profit”也是上佳的譯文。又如“快餐”譯為“fast food”、“fast meal”、“snack (food)”等,然英語新詞MRE(meals ready to eat)也能使人耳目一新。
因此,傳媒新詞英譯既要遵循既定譯名,又要時時關(guān)注新詞新譯法兼容并蓄。畢竟,詞無定譯,譯無定則。
3、結(jié)語
21世紀是翻譯理論大發(fā)展的時代,但是翻譯實踐仍然是一件需要“匠心獨具”的工作。傳媒新詞英譯工作者需要翻譯理論指導,更需要在大量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探索翻譯策略,盡可能提供高質(zhì)量的譯文。
參考文獻:
[1]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盧紅梅.《華夏文化與英漢翻譯》[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3]陸谷孫.《英漢大詞典》[Z].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4]張建.《報刊新詞英譯縱橫》[M]. 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