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專題片的文化內涵、敘述方式和拍攝制作技術手段等方面,分析美食類電視專題片成功的基本要素。
關鍵詞:美食類;電視片;成功因素
作者簡介:王靖遠,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廣播電視編導(文藝編導方向)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J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7-0-01
隨著電視紀錄頻道的開播,電視專題片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收視高潮。同期播出的同質類型的專題片也有很多,同樣的拍攝類型,同樣精良的制作,為什么獨獨《舌尖上的中國》一枝獨秀、大紅大紫?除了播出時機與宣傳策略之外,其選材角度、敘述方式和制作手段等方面,都有獨特的地方,值得業(yè)內人士深入探究。
一、文化底蘊是否豐厚
目前,飲食類電視節(jié)目大多都是以介紹特色菜肴、烹飪技法、暢談做菜體會為主要內容?!渡嗉馍系闹袊冯m然也選擇美食,但重在表現(xiàn)文化,其中既有美食題材,又有文化題材和人文關懷。美食題材和文化題材是顯性的、外露的,而人文關懷是內含的、隱性的。
首先,作為一檔美食題材的節(jié)目,對于華夏美食的細致刻畫是重要元素。《舌尖上的中國》在紀錄美食方面可謂是精美創(chuàng)新,相對于很多美食節(jié)目介紹的“十大名菜”或者“高廚佳肴”,《舌尖上的中國》中介紹的美食的出處就顯得更加親民。無論是陜北老漢,還是江浙姑娘,人人手下的美食都有絕活,而且貼近生活中的家常菜肴。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喚起了受眾巨大的認同感,而這些正是作品吸引受眾的關鍵所在。
其次在文化選材方面,該片以美食文化做載體,將全國各地的文化習俗娓娓道來,內容豐富且形象直觀。文化的展現(xiàn)更多是通過美食引出的風俗人情,《舌尖上的中國》講述的不僅僅是美食,還有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論東北的酸菜美食,江南的黃酒留香,還是關外的饃饃風味,背后呈現(xiàn)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都給受眾留下了巨大的印象,也是吸引受眾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片中體現(xiàn)的人文關懷。該片選材內容很多,所體現(xiàn)的人文關懷大多是隱性的,而且伴隨著美食與文化“附加”帶出的,但是卻分量極大,給受眾留下的印象深刻。它雖然是一檔以講述食物為主題的節(jié)目,卻是從“人”講起,創(chuàng)作者獨立的思索與人文關懷,對真相的理性追求與對人心靈深處的探索,是打動世人內心的關鍵。
二、敘述方式是否獨特
國內以往拍攝的美食題材的專題片,文案創(chuàng)作已經形成規(guī)定套路,往往缺乏新意。不是流于菜品制作表面,就是線性敘事過強。而《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則是采取向國外片子學習借鑒文案創(chuàng)作的方法,大膽地將本來地域意識非常明顯的美食從地域差別中分離出來,著力塑造片段式的講述結構。同時,每一個小的片段又是一個獨立的故事,每一集由看似形散實則神韻相連的一個個小故事構成,故事的選取大多平淡無奇,但卻有著戲劇的沖突張力,這一點的確很難得。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是美食題材的節(jié)目,但是歸根到底還是人文地理類的專題片,因而在傳輸美食文化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程度上的宣教功能,倡導人們熱愛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可以說是一個隱性的“民族宣傳片”。因此解說詞的選擇十分重要,既要文采飛揚又須雅俗共賞,既要有溫情的人文關懷色彩還需要包含宣傳意義。它的文案創(chuàng)作需要具有理性美、感性美和視聽美?!渡嗉馍系闹袊返慕庹f詞中彌漫著淡淡的中國古風色彩,同時充滿哲學意味,例如“在吃的法則里,風味重于一切。中國人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食品清單上。人們懷著對食物的理解,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求著轉化的靈感?!边@樣優(yōu)秀的解說詞段落層出不窮。片中的解說詞里還出現(xiàn)了很多充滿人文關懷的解說段落,突破了以往央視高高在上的宣教口吻,采用平等的帶有關切的口吻,沒有絲毫倨傲腔調,讓觀眾在盡享美食盛宴的同時,溢發(fā)出淡淡的贊賞情緒和民族自豪感。
三、拍攝制作技術是否高超
要進行美食的宣傳,首先需要保證美食畫面在視覺上就達到令人垂涎欲滴的效果。與以往美食專題片同樣的視聽素材,《舌尖上的中國》卻拍攝制作出令人震撼的逼真效果。
《舌尖上的中國》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在拍攝上,首次使用了剛投放市場的拍攝設備SONYF3。高清畫質的設備,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視覺饕餮。大量美食的高清特寫鏡頭,使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松茸在碳烤時變焦黃并卷邊兒的過程、大米在水中膨脹迅速變成米飯的過程、豆腐發(fā)酵時長毛的變化、包子在蒸籠中蒸做時冒煙的畫面,這些令人垂涎的優(yōu)美特寫鏡頭在視覺感官上就能很快抓住觀眾的眼球。而年糕的糯軟、炒河粉的油亮、黃饃饃的膨松、淮揚菜的精美都通過鏡頭近距離地呈現(xiàn)在觀眾的眼前。除了畫質之外,拍攝中大量使用特殊角度特殊鏡頭的嘗試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往國內帶有紀錄性質的片子,拍攝的方式很單調:標準大全角度多,平拍角度多,顫抖的跟拍畫面多。而《舌尖上的中國》卻不同,大量微距鏡頭、移動鏡頭、特殊視角拍攝以及特技的運用,使得整部片子帶給了觀眾不同視角的觀感。角度的新穎帶來了畫面的獨特,而將這些畫面的組接,同樣是考驗編導與剪輯師的一道重要命題。如果說片子中最突出的剪輯特色,那大概就應該是兩級畫面的組接,之前很少看到有片子中大量使用大全景后接特寫再給全景這樣的組接方法,而《舌尖上的中國》卻大膽嘗試了這樣的組接,并將它發(fā)展成為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兩級的畫面都是能給受眾帶來獨特感受的畫面,而將它們兩個的畫面組接在一起更是有非常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帶給觀強烈的視覺藝術享受。
參考文獻:
[1]陳新鷗《今傳媒》2012年11期:《舌尖上的中國》的傳播學解讀
[2]周文《世界精品紀錄片解讀》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