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姆》是英國小說家魯亞德·吉卜林的代表作之一。文中闡述了魯亞德·吉卜林對殖民主義的觀點,即,在殖民主義中既存在對立,也存在融合。十九世紀的英國是其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從繁榮走向衰退的開始,魯亞德·吉卜林深刻感受到這樣的社會變化,并受其影響,對在殖民主義進行反思。文章通過對《基姆》分析,解釋了魯亞德·吉卜林在小說中表達的在殖民主義中對立與融合共存,但是融合多于對立的觀點。
關鍵詞:魯亞德·吉卜林;《基姆》;對立; 融合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7-0-02
一、簡介
魯亞德·吉卜林是英國第一個和最年輕的在19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痘贰烦霭嬗?901,是魯亞德·吉卜林作品中的代表小說。《基姆》是魯亞德·吉卜林獲得1907年諾貝爾文學獎一個重要的原因。
基姆,一個成長在印度的愛爾蘭士兵的孤兒。他被認為是一個混合體。當基姆年輕的時候遇見一個來自西藏的喇嘛。他陪伴喇嘛游歷印度尋找“箭河”來洗滌靈魂。后來基姆被送到學校被一個間諜機構經(jīng)行特殊訓練后參加到“大游戲”的活動中為英國政府從俄國竊取情報,完成任務后,基姆在喇嘛的全力照顧下很快恢復了精力。與此同時,喇嘛找到了“箭河”,他們倆都得到了解脫。
本論文討論了魯亞德·吉卜林在《基姆》中殖民主義的觀點。通過描述一個印度出生的英國男孩在印度的經(jīng)歷,魯亞德·吉卜林闡述了他對殖民主義的觀點,那就是對立和統(tǒng)一存在于殖民主義中,但是印度和英國之間融合多于對立。
二、魯亞德·吉卜林在《基姆》中的殖民主義觀
(一)英國在印度的殖民主義
英國在印度的殖民主義分為三個時期。第一(1600-1772),英國在1600年侵略印度之后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在經(jīng)濟上對印度實行控制。印度于1757年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第二(1773-1784),在這段時間,英國議會頒布兩條法律允許英國政府代替東印度公司直接控制印度。第三(1798-1876),英國用武力控制印度的西北部分。1858年,英國政府直接控制了印度。1876年,維多利亞女王正式加冕為印度女王標志著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二)英印之間殖民主義中融合和對立的觀點
殖民主義是吉卜林的時代的一個熱門話題,魯亞德·吉卜林也毫無例外地受其影響。在他的作品中,他表達了他自己對殖民主義的理解。在《基姆》中,他描述了一個被殖民的印度。在那里,對立和融合是同時進行的。
1、殖民主義中對立的觀點
在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nèi)侵略落后的國家以獲得資本的原始積累。這種殖民主義中對立的觀點在《基姆》中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從英國人和印度人之間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來。
(1)、英國人的效率要高于印度人的效率
基姆在和喇嘛旅行時高度贊揚了英國的小牛軍團。與英國軍隊的高效,活力和技術相比,印度是混亂落后的。英國的小牛軍團是最好的例子。印度對時間不重視。一天中,每個小時對印度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在對時間的概念上,印度的效率是落后的。英國的高效率被體現(xiàn)在小牛軍團的士兵上。然而印度火車站的環(huán)境是十分混亂的。
(2)、英國人的身份要高于印度人的身份
當基姆讓一個當?shù)氐鸟R販子,馬哈布·阿里帶他去找喇嘛,馬哈布·阿里拒絕了并告訴基姆,他應該記住他英國的身份,這個身份意味著在印度較高的社會地位。洋大人意味著英國人,“一天是洋大人,終身是洋大人”在那時就是當?shù)厝说膽B(tài)度,這體現(xiàn)了在印度英國人的崇高的社會地位。馬哈布·阿里讓基姆待在學校幫他像以前一樣給間諜機構發(fā)送信息。他告訴基姆記住自己的身份,他永遠是一個洋大人,應該為英國政府服務。
上學后,基姆從沒忘記他馬哈布·阿里告訴他的身份,這個身份表明的影藏涵義是—他是一個洋大人。毫無疑問,充滿活力的基姆也代表了英國的自信。
英國人和印度人都有同樣的觀點,他們認為作為殖民地的印度應該在英國人的控制下。
(3)、英國人看不起印度人
當基姆剛到學校時,一個小鼓手在印度人的背后說了他們壞話。作者用強烈的殖民主義觀點描述了英國人和印度人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英國人看不起印度人。他們給印度人起綽號,小鼓手叫印度人是“黑鬼”。另一方面,印度人說英國人的壞話。然而仆人和清潔工當面叫他可惡的名字反映了當?shù)厝藢τ」氖值膽B(tài)度。所有的仆人和清潔工都是當?shù)厝?,他們的工作是為英國人服務。由此可見,英印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很友好。
2. 殖民主義中融合的觀點
盡管在《基姆》中,殖民主義中的對立的觀點是明顯的,但是整本書的基調(diào)都是溫柔和諧的?!痘贰凡煌诩樟衷谠缙趯懙钠渌P于印度的書籍。他表達了他期望的理想世界,在那里人們都是平等的。沒有種族區(qū)別或者種族優(yōu)越感或者自卑感。
(1)、印度人對英國帶來的先進的生產(chǎn)方式相當熟悉
基姆和喇嘛正在尋找“箭河”。喇嘛擔心坐火車,因為他從沒見過。當?shù)氐挠《热烁鶕?jù)經(jīng)驗告訴他們,讓他們放輕松。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知道,印度人對英國政府建造的火車十分熟悉。他們也享受英國人帶給他們的便利。作者在英國和印度之間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諧的氣氛。
(2)、喇嘛支持基姆接受教育
當基姆被送到學校去接受特殊教育時,他身無分文。英國上校和神父維克多都不給他錢。如果基姆沒有錢,他就不得不去軍隊的孤兒院。那時,喇嘛給了官員很多錢供基姆在學校學習。他認為教育是最好的恩賜,否則沒有實際意義。在這一點上,喇嘛對白種男孩的教育的幫助反映了英國和印度之間的統(tǒng)一論
在這本書中,作者闡述了他對印度殖民主義的觀點,就是既有對立又有統(tǒng)一。從他的描述中,我們相信,在印度和英國,統(tǒng)一多過于對立。當?shù)厝撕陀讼嗵幍暮芎谩;分杏幸恍┊數(shù)厝说奶卣鳎髡哒宫F(xiàn)了他對印度深度的了解。小說中,基姆和那些人的關系被認為作者所尋求的英國人和印度人的和諧關系。通過在他作品中刻畫的人物,可以看出他希望享受與英國人和印度人的親密關系,摒棄種族歧視的束縛。
三、形成魯亞德·吉卜林觀點的原因
魯亞德·吉卜林花了16年完成《基姆》。他的個人經(jīng)歷以及19世紀的國際背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寫作。
(一)魯亞德·吉卜林的個人經(jīng)歷
盡管吉卜林是英國作家,但是他于1865年出生在印度。因此,他關于印度有很多很好的記憶。在他6歲的時候,年幼的吉卜林被送回英國,接受“傳統(tǒng)和純粹的”教育。由于接受“傳統(tǒng)和純凈的”教育的吉卜林支持英國入侵落后的國家以獲得廉價的原材料。
1882年,吉卜林回到拉合爾,擔任記者的工作。作為一個記者,他穿過整個印度,看到了普通印度人的生活。當時,他發(fā)現(xiàn),印度是已經(jīng)相當不同于他小時候所認知的印度。他開始以一個成年人的眼光看印度。在印度的經(jīng)歷給了吉卜林很多創(chuàng)作的靈感。
由于他對印度的美好回憶,在本書中,吉卜林使用許多美好的詞匯來描述一幅畫,印度人和英國人和諧的生活,尤其是當?shù)氐娜?。喇嘛被視為智慧人,基姆被稱為“世界小友”。當?shù)氐娜硕己苡押?。在印度的?jīng)歷給他太多描繪基姆的意象的靈感。盡管他接受的是歐洲教育,但是他的童年回憶以及在印度的經(jīng)驗使他對印度有特別的感覺。周游印度給了他更多的靈感來完成這本書。他向讀者展示了一個生動和迷人的印度形象。
(二)19世紀的國際背景
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在英國是一個悠長的和平的全面發(fā)展的階段。它以它的政治 經(jīng)濟 和文化成就著名。英國快速發(fā)展它的海外擴張。在那個時代,追求財富變成英國海外擴張的基本的驅(qū)動力。在19世紀末,英國由于很多原因漸漸衰弱。《基姆》的創(chuàng)作背景正是這個特殊階段,當時殖民主義像在遍布全世界一樣流行于英國。
1、政治
19世紀,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是資本主義國家,而許多東方國家是封建國家。資本主義系統(tǒng)的優(yōu)越性促進了西方國家 特別是英國開始殖民擴張。
1857年,印度的民族大起義爆發(fā)了。大起義的直接影響是英國政府直接控制印度。另外,英國也從起義中吸取教訓,開始在印度采用妥協(xié)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反抗拖延了英國在印度的侵略速度,這是《基姆》中殖民主義中對立和統(tǒng)一的政治基礎。
2、經(jīng)濟
18世紀早期,英國享有“世界工廠”的名譽,直到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處于國際貿(mào)易和世界工業(yè)的壟斷地位。由于1864年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經(jīng)濟得到迅速發(fā)展。為了獲得便宜的原材料,英國不得不侵略東半球,包括印度。然而,這樣的侵略速進了印度從封建國家到資本國家的轉(zhuǎn)變過程。隨著在19實際末英國的衰弱,印度開始了它經(jīng)濟進一步的發(fā)展。這是《基姆》中殖民主義中對立和統(tǒng)一的經(jīng)濟基礎。
3、文化
在19世紀,達爾文主義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非常流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受到這種精神的影響入侵其他國家經(jīng)行競爭。這樣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也支持在歐洲在印度的殖民。但經(jīng)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人文主義和啟蒙思想深深扎根于世界各地的人們的內(nèi)心深處。這是《基姆》中既存在對立又存在融合的文化的基礎。
四、《基姆》的現(xiàn)實意義
殖民主義是侵略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了侵略者發(fā)展的歷史和被侵略的痛苦。作者在《基姆》中很多的統(tǒng)一。他相信,印度人也受到了殖民主義的好處發(fā)展它的經(jīng)濟。由于歷史背景的限制和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他仍相信殖民主義在某些方面是正確的。盡管作者在基姆中試著美化殖民主義的統(tǒng)一,他還是不能否認殖民主義被世上所有愛好和平的人所摒棄的事實。
當今時代,世界上仍然存在殖民主義。它被發(fā)展成一種新的形勢-新殖民主義。這意味著,發(fā)展國家通過運用經(jīng)濟,政治的控制著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在二戰(zhàn)之后,他們通過更多的隱蔽的不直接的方式侵略發(fā)展中國家。他們很好的運用他們經(jīng)濟優(yōu)點在經(jīng)濟、政治 和文化上侵略其他國家。
除了新殖民主義的缺點,在新殖民主義還是有一些優(yōu)點的。比如,盡管經(jīng)濟全球化進一步激發(fā)了國際經(jīng)濟的競爭,經(jīng)濟全球化促進了貿(mào)易和投資的自由化。隨著全球化過程,跨文化交流在不同國家間已經(jīng)變成主要的交流形式。如果能正確的引導全球化和新殖民主義,可以促進全世界的聯(lián)合發(fā)展。
五、結論
所有的分析證明了一個明顯的觀點,那就是作者試圖在基姆中描寫統(tǒng)一多過于殖民注意。作者的文化身份成就了一個尋求英國和印度和諧的人。在基姆中還有一些殖民主義的思想。書本更多關注印度文化活力的方面,這也是《基姆》的基礎。
然而,毫無疑問的是作者的觀點受那時歷史背景和他個人經(jīng)歷的限制。由于他童年時代的記憶,他對印度人的印象很好。除了他的個人經(jīng)歷外,在19世界的國際背景也給了他很多靈感去塑造基姆的形象。通過在基姆中描述更多殖民主義的統(tǒng)一論,作者部分否定了殖民主義,在他那個時代是個正面的態(tài)度。也由于在寫作中的態(tài)度,基姆在他出版后獲得了成功。
本文作者是發(fā)現(xiàn)印度文化優(yōu)點的其中一員,他盡全力尋找移民和殖民之間的交流。他意識到和諧對英國和印度的發(fā)展是有好處的。盡管有歷史認知的限制,作者對殖民主義的觀點是符合歷史的發(fā)展趨勢的。
參考文獻:
[1]陳兵.《帝國與認同》[M]. 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7.
[2]陳潔. 沖突抑或融合:論吉卜林東西方文化觀的矛盾及二重性[J].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10):74-76.
[3]徐曉琴.“對位”思考下的經(jīng)典小說《基姆》解讀[J]. 北岳文藝出版社,2010.
[4]王化菊.紅色公牛戳穿溫情面紗——從后殖民視角解讀魯?shù)聛喌?吉普林的《基姆》[J].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4):23-25.
[5]Janice Leoshko. What Is in Kim? Rudyard Kipling and Tibetan Buddhist Traditions. London: South Asia Research, 2001.
[6]J.M.S.Tompkins.The Art of Rudyard Kipling. London: Methuen, 1959.
[7]Lisa A.F.Lewis.Kipling’s Kim. California: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988.
[8]Peter Hopkins. Quest for Kim: In Search of Kipling’s Great Game.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7.
[9]Rudyard Kipling. Kim. New York: Airmon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