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語·先進篇·侍坐章》記述的是孔子及其學(xué)生子路、冉有、公西華和曾皙談?wù)撊松硐氲闹黝}會。面對四位弟子的回答,孔子發(fā)出“吾與點也”之嘆。孔子如此贊賞曾皙的看法的原因有兩點。其一是孔子主張“為國以禮”,曾皙的觀點符合古禮的要求。其二是曾皙的觀點描繪了禮治后的太平盛世圖景。這反映了儒家“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和對美好的禮治社會的追慕。
關(guān)鍵詞:侍坐章;孔子;曾皙;為國以禮;禮治社會
作者簡介:邱麗婷(1991-),女,漢族,廣東河源人,華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漢語言文學(xué)師范專業(yè)學(xué)生,本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7-0-01
《論語·先進篇·侍坐章》記述的是孔子及其學(xué)生子路、冉有、公西華和曾皙談?wù)撊松硐氲闹黝}會。該篇文章反映了眾弟子不同的政治理想,治理國家的不同才干和孔子寧靜淡泊的心境。面對四位弟子的回答,孔子發(fā)出“吾與點也”之嘆,為何孔子如此贊賞曾皙的看法呢?
曾皙認(rèn)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盵1] 這幅田園牧歌般的春游圖令人產(chǎn)生心靈愉悅、灑脫飄逸的感受,并引起了孔子的共鳴,他喟然而嘆,表示贊許??v觀全文并結(jié)合孔子的政治理想,筆者認(rèn)為孔子贊賞曾皙觀點的原因有如下兩點。
第一,孔子主張“為國以禮”,曾皙的觀點符合古禮的要求。
(1)為國以禮
所謂“為國以禮”,就是用禮樂治理國家。禮,指周禮;樂,指《韶》樂。[2]
人生理想總是包含著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養(yǎng)兩個方面。[3]儒家的人生理想包括能更好地治理好國家。子路、冉有、公西華所談的理想雖然不同,但都側(cè)重于政治方面。子路面對被武力和饑饉威脅的千乘之國,仍有把握三年內(nèi)管理好。但子路所說“可使有勇有方”,是以武力治國,而不是以禮樂治國[4],所以孔子沒有認(rèn)可子路的觀點。冉有的回答則將國家范圍縮小為五六十里或者六七十里的小國,“蓋冉有之資,本自謙退,又因子路見哂,故其詞益遜如此[5]”,仍未符合孔子禮治的觀念,所以未被孔子認(rèn)可。禮樂本就是公西華所長,他說愿意學(xué)習(xí),成為小相,這也是謙遜之詞,并未進一步從禮治角度談?wù)撜?,所以孔子也不贊賞其觀點。以上三個弟子皆從政治視角切入談?wù)撊松硐?,而曾點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沒有直說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是從禮治角度出發(fā),將政治和道德熔為一爐。這既可理解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為道德上的修養(yǎng)追求。
為什么孔子如此追求道德上的修養(yǎng),如此倡導(dǎo)為國以禮呢?因為孔子面臨的時代就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周王室已經(jīng)無法恢復(fù)權(quán)力和威信, 整個統(tǒng)治已經(jīng)名存實亡。世風(fēng)日下,人心不古,“信而好古”的孔子對于現(xiàn)狀感到痛心疾首。[6]夫子說:“凡為國者,必以禮讓為先,則上下雍睦,示民不爭,而后國可治也?!盵7]
因此孔子主張“禮治”,即倡導(dǎo)“為國以禮”。
(2)古禮風(fēng)俗
曾皙談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據(jù)皇侃《論語義疏》:“已加冠,成人者也。五六者,趣舉其數(shù)也。童子,未冠之稱也。又有未冠者六七人也?;蛟疲汗谡呶辶?,五六三十人也。童子六七,六七四十二人也。四十二就三十合為七十二人也??鬃由谜?,七十二人也。[8]享受田園牧歌般的春游圖的游人數(shù)目很巧合地與孔子登堂入室的七十二門生相匹配。當(dāng)然,曾皙或許無意為之。但我們?nèi)钥蓪ⅰ肮谡呶辶?,童子六七人”與孔子七十二門生聯(lián)系起來。
其次曾皙談到:“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王充在《論衡·明雩》篇中對“雩祭”有詳細解說:魯設(shè)雩祭于沂水之上。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龍之從水中出也。風(fēng)乎舞雩,風(fēng),歌也。詠而饋,詠歌饋祭也,歌詠而祭也。[9]這里所表現(xiàn)的正是魯國在二月春社中的祈雨儀式。在特定時節(jié)和場地,有專職人員以歌舞娛神,用祭品敬神,儀式莊嚴(yán)隆重。[10]孔子對上古禮俗非常重視,一心恢復(fù)周禮。但在禮崩樂壞的春秋亂世,理想難以實現(xiàn),而曾點描繪的舞雩求雨、祓禊沐浴、踏青游春的場景,不是悠閑的玩樂,正是上古風(fēng)俗的再現(xiàn)。
七十二弟子一同在達到禮治的和諧社會中施行上古風(fēng)俗之禮,完全符合孔子政治上的理想寄托和道德上的修養(yǎng)追求。因此孔子發(fā)出“吾與點也”之嘆。
第二,曾皙的觀點描繪了禮治后的太平盛世圖景。
既然孔子主張“為國以禮”,那么,禮治后的社會究竟是怎樣的呢?此時,曾皙的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完美地描繪了禮治后的太平盛世圖景。
孔子曾說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11]。在太平之世,人們安居樂業(yè),道德教化深入人心。百姓們在生活中及時行樂,放松心靈。整個社會都如同堯舜圣明時期,天下大同。這才是儒家禮樂治國的最高境界——儒家學(xué)子功成身退,成為享受盛國的一員。
正如朱熹對曾皙的評價“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12],“曾皙的瀟灑樂軼,近乎浪漫的回答不似前三個人志在兵農(nóng)禮樂,喜載歌詠于天之時,地之勝,人之和中,直與天地萬物上下悠然同流”[13]。“視三子規(guī)規(guī)于事為之末者,氣象不侔矣”[14],因此夫子欣喜而嘆,深深贊賞曾皙觀點。
曾皙的回答無論在孔子的政治思想理念上,還是在孔子對禮治后的太平盛世圖景的構(gòu)想上,都與孔子不謀而合,所以孔子無比贊賞曾皙的觀點。《論語·先進篇·侍坐章》反映了儒家“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和對美好的禮治社會的追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著實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注釋: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18頁。
[2]張文萍:《<論語·侍坐章>疑點辨析》,《作家雜志》,2009年第05期,第118頁。
[3]韋明輝:《論語智慧新解》,地震出版社,2008年版,第245頁。
[4]張文萍:《<論語·侍坐章>疑點辨析》,《作家雜志》,2009年第05期,第118頁。
[5]張居正:《張居正講解<論語>》,中國華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頁。
[6]許雙子:《解讀<論語>中的“禮”》,《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年11月,第3卷,第6期,第14頁。
[7]張居正:《張居正講解<論語>》,中國華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頁。
[8]牛澤群:《論語札記》,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322-323頁。
[9]章太炎:《國故論衡》,商務(wù)印書館,2010年版。
[10]樊露露,劉硯群:《退隱·回歸·大同·自由——<論語·侍坐章>的文化解讀》, 《現(xiàn)代語文》,2008年,第08期,第4頁。
[1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51頁。
[12]朱熹集注,金良年導(dǎo)讀,胡真集評:《論語》,上海世紀(jì)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頁。
[13]李元強、盧晉:《論語鑒賞辭典》,長江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頁。
[14]朱熹集注,金良年導(dǎo)讀,胡真集評:《論語》,上海世紀(jì)出版集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