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沖(1980-),男,漢族。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講師,藝術碩士,,研究方向:攝影。
摘要:光線是一切藝術所探究的對象,從繪畫藝術到文學藝術、從雕塑藝術到今天的數(shù)字藝術,無不顯現(xiàn)出光線的特殊作用。光線是靈魂,它直接參與了視覺創(chuàng)作初創(chuàng)階段的文學構思、畫面設想、環(huán)境再現(xiàn)等藝術創(chuàng)作的全部過程,攝影對光線的依賴程度更是如此,一則優(yōu)秀的攝影作品離不開精妙的布光技術,本文將從攝影布光技巧入手進行分析,試圖能較為全面地對攝影布光技巧有一個好的解讀。
關鍵詞:光線;影調(diào);布光技巧
一、光的種類和特點
攝影離不開光源,現(xiàn)實中可利用的光源主要包括兩類:自然光和人造光,自然光的類型主要包括太陽光、天空光、月光、星光、以及無法控制,只能等待和選擇利用的光線,如閃電。另外大自然中還有一種叫做生物光的光線,比如一些魚類還有螢火蟲所具有的光線效果。對于攝影來講,自然光是最最常用的一種光線,戶外攝影主要依賴自然界的真實的光線效果。而我們最常用的自然光當然要數(shù)太陽光了,太陽光所營造出來的光線形態(tài)主要包括晴天的太陽光、薄云遮日的天氣下的太陽光、天空所反射的漫射光、烏云密布時太陽被遮擋后形成的光線,太陽光在一天中隨著時間的變化會呈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形態(tài)與效果。早晚的太陽光光線和地面的夾角為0到15度,這段時間的光線比較柔和,空氣的透視效果明顯,照片的影調(diào)柔和,濃淡相宜,層次豐富,空間透視感強,是拍攝的良好時機。這段時間尤其適合拍攝人像,處理得好會出現(xiàn)非常細膩的影調(diào)層次,畫面影調(diào)的對比效果也比較適中,上午的太陽光又被稱作正常的攝影光,此時大約是上午的8點到11點左右,下午的2點到5點左右,此時的光線會表現(xiàn)出良好的反差,因為這時候太陽光與地面形成60度的夾角,很容易根據(jù)實際的光線特點制造出漂亮的影調(diào)來。中午的太陽光位于上中天的位置,也即是所謂的頂光,此類光線條件下拍攝風景還將就可以,可以適當縮小半級到一級光圈,但是拍攝人物時就不行了,由于眉弓的遮擋會形成難看的陰影。薄云遮日的天氣是攝影創(chuàng)作的好時機,由于太陽被淡淡的云層遮擋,形成比較柔和的漫射光,并且不缺乏方向感,所以恰到好處,這類光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另外陰天雨天的時候,由于太陽光被厚厚的云層遮擋,完全失去了它的方向性,所以地面上幾乎看不到景物的影子,所以這一時間段對于攝影創(chuàng)作來講影調(diào)效果并不是很好。
二、關于人工照明
人工光又名人造光,是室內(nèi)照明的主要光源類型,從攝影光源角度來講主要包括連續(xù)照明的光源和閃光燈這兩大種類,在大部分高攝影的人心目中的影室燈特指的就是影室閃光燈,其實并非如此,不論從歷史上還是效果上,影室燈都是持續(xù)光要領先。最早的影室燈都是持續(xù)光,但是當時持續(xù)光的強度太小,不足以為大多數(shù)畫面提供足夠的亮度。尤其是高\速的動作或者是小光圈時,人造的持續(xù)光都不能勝任,其實一張照片只需要快門按下一瞬間的光芒,而這正好是閃光燈的強項,1906年美國人喬治首次使用了閃光燈,影室燈才逐漸走入閃光燈的行業(yè)。但是近年來,由于技術的發(fā)展,三基色燈以及HMI,LED的出現(xiàn),高強度的持續(xù)光已經(jīng)成為可能并且在電影拍攝中大量使用,而在商業(yè)攝影領域,持續(xù)光更是早早占領了市場。持續(xù)光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他“所見即所得”,其次,在光的穩(wěn)定性和光的質(zhì)量上,都要大大的好于閃光。一個專業(yè)的攝影師,在沒有使用測光表的情況下,也可能在閃光的一剎那拍虛,或者是光圈把握不準。而對于持續(xù)光來說,即使是只會用手機照相的小孩,在布好光的情況下都可以出來很好的效果。
三、攝影用光的布光技巧
對于室內(nèi)燈光控制來講主要是考慮三個方面的要素:光線的方向、光線的性質(zhì)和光線的強度。首先,從光的光型來講主要包括主光、副光、背景光、輪廓光、修飾光等等。主光也叫造型光,對于影視照明來說,確立光源猶其是主光的方向決定了畫面的造型形式和主要邏輯。通常來講,主光也是畫面中最亮的那束光線。副光也叫輔助光,是畫面中為主光服務的光線,也是為了控制光比并且縮小反差與主光共同完成對被攝體布光的效果的一種光線。布光的過程雖然控制了反差的范圍,但這種反差范圍往往反映不出兩個極端之間中間色調(diào)的在線情況,因為光亮部分層次和陰影細部處理不當就很容易混為一談,從而難以體現(xiàn)。光比的控制主要來自于對氣氛的表達。背景光也是攝影照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光線,在攝影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楊德情況:主體人物在暗背景下很難表現(xiàn)出他的空間感來,這個問題主要出在光線上。背景光在強度的控制上主要取決于兩點:一個是拍攝高調(diào)攝影時背景光的強度要高于主光,而拍攝低調(diào)攝影作品來講其光線強度要低于主光。輪廓光是用來被攝體輪廓的形狀的在一種照明光線,其位置通常在被攝體的后方或者后上方,照明時,通常是被攝體置于深色的背景前,具有鮮明的輪廓特征。裝飾光也較修飾光,主要是對被攝體局部進行布光,比如發(fā)型光、眼神光燈等,主要運用于人像攝影中。其次,從光的光位角度來講,主要分為:正面光、側面光、前側光、側逆光、逆光、頂光、腳光等。正面光是指從照相機的方向?qū)χ粩z體進行照明的光線,因此也叫順光。這種光線的特點是光線照到被攝體面部,幾乎沒有陰影,所以會顯得被攝體缺少立體感,在人物肖像中多以表現(xiàn)女性和兒童為主,拍攝的時候可以將燈頭稍稍提高一點,這楊可以在人物鼻子下方形成一個類似于蝴蝶的形狀,因此又被叫做蝴蝶光。正面拍攝的時候要注意主體與背景的影調(diào)對比,使得畫面整體上有足夠反差,以求得主體與背景間兩度的明顯差異。側光是指相機指向與光線照射方向形成90度夾角的光線,這種光線下被攝體的一半在光線照射下,另一半處于陰影中,正面拍攝人物形成明顯的陰陽臉,具有強烈的對比效果,所以在布光的時候為了使明暗層次都能得到很好的表達,需要我們利用副光控制好光比,注意對暗部進行輔助照明,以提高暗部亮度,緩和明暗反差。前側光是照相機位于與光線照射角度形45度夾角的時候形成的光線,被攝體四分之三的面積被光線照亮,在帶陰影的那邊臉上會形成一個明顯的明暗交界線,畫面的立體感很強。逆光指的是光線與相機拍攝角度構成180度的角度的時候得一種光線,也是輪廓光造型的一種常用光線類型,自然光下拍攝的時候遇到逆光需要在鏡頭前加遮光罩,以免在照片上形成鏡頭光暈。頂光是指光線從被攝體正上方垂直照射下來的光線,一般情況下不用頂光拍攝人像,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應該注意以下補救措施:一是改變角度,請被攝者頭部朝上,改變光線的照射角度;二是對被攝體暗部補光,可以用反光板、電子閃光燈對暗部進行補光,提高暗部亮度。腳光主要指光源從被攝體下方,由下而上照明被攝體形成的一種光線,其效果是,被攝體下部亮上部暗,光比反差比較大。在人像攝影中,一般不用腳光作主光,只有在特定環(huán)境下為了刻畫人物性格以及烘托緊張氣氛的時候才用到。
四、關于影調(diào)
在攝影中,通過對不同亮度,不同色彩的景物進行布光拍攝后形成黑、白、灰等多級層次的調(diào)子,我們稱之為影調(diào)。通常來講,攝影畫面上,密度高的部分為黑色影調(diào),黑色影調(diào)也有不同密度值的分布,從而形成了不同層次的暗調(diào),畫面上中等級別的密度部分最為豐富,形成中灰、淺灰、深灰等等影調(diào)層次。攝影畫面的主要基調(diào)是指占有主導地位的影調(diào)構成的畫面效果。例如高調(diào)、低調(diào)、中間調(diào)等,在攝影創(chuàng)作中根據(jù)攝影者的主觀意圖和構思來決定畫面的影調(diào)。高調(diào)一般講,是以淺灰色和白色為主的畫面基調(diào),自用光上一般選用散射光的正面光光位照明,光線比較均勻。中間調(diào)作品符合人們正常的視覺習慣,畫面影高調(diào)反差適中。低調(diào)主要指大面積的運用深灰影調(diào),只有少許的亮調(diào)構成的畫面,給人的感覺比較沉穩(wěn)、嚴肅。(作者單位: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