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志愿軍為志愿服務隊伍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也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動機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影響服務活動開展的質量。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動機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現(xiàn)狀
1.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者
目前國內大學生志愿服務普遍采取兩個層面的志愿者組織方式:一是學校層面的志愿者活動組織,一般由校團委直接管理,擔負著全校志愿者活動的組織、規(guī)劃指導、協(xié)調、考核、表彰、培訓等工作;二是各個院系團委負責的志愿者組織,具體負責開展本院系的志愿者行動,有時也參與學校統(tǒng)一組織的活動。
2.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內容
在志愿服務的內容上,社區(qū)服務活動和校園內的服務活動所占比例較大,校園服務活動占39.1%,社區(qū)服務活動所占的是38.4%。根據(jù)訪談的結果得知,“大部分班級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地點都會選擇臨近校園,減少志愿者在路程上的時間消耗?!毕锣l(xiāng)支教服務活動以及殘障服務活動的參與率較少,有3.1%的同學選擇曾參加過下鄉(xiāng)支教服務活動,4.1%的同學參加過殘障人士服務活動趙樅安曾在《安徽省大學生志愿者服務調研報告》中講到,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普遍存在“服務過于形式化”、“服務領域單一”的問題[1]。大學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務對象主要還停留在針對青少年、社區(qū)老人、校園活動為主的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的服務范圍較小,無法適應社會成員的全面需求。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志愿者集中時間、集中地點重復活動,新的服務項目較少。
3.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問題
由于隨意性比較大,志愿組織內部缺乏相互交流。許多人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借用名為“奉獻愛心”目的卻是其他,不僅淡化了志愿精神的作用,也淡化了志愿者身份的價值,削減了志愿服務的功效。一方面是因為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不高,為了完成學校所規(guī)定的志愿服務時數(shù)而參與服務活動。再者是志愿服務過程中服務人員分工不明確,致使部分大學生志愿服務者不明確自己所需要提供的服務。
4.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滿意度
在訪談過程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志愿者的身份,學校由原來的一個志愿組織發(fā)展到每個系、每個專業(yè),甚至到每個班級的每個成員。”這種點到面的推廣形式是提倡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一種途徑,卻忽略了大學生自身的自主參與性以及志愿服務的自愿性。關于志愿服務的總體感受上,有47.9%的同學認為志愿服務十分有意義,對志愿服務的總體認同度較高,但也有40.7%的調查者認為志愿服務的效果與預期相差甚遠,說明我校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的認同感上有待提高。
二、影響大學志愿服務動機的因素分析
1.性別
女生在盲目從眾的動機上表現(xiàn)更明顯。究其原因,一方面,女生的性格偏感性,男生相對比較理性,對志愿服務活動的選擇上比較合理,不跟風行動。另一方面,女生較于男生而言,比較有愛心,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比較高。基于這樣的特點,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時候,男生對于女生而言更好地看待志愿服務活動。
2.專業(yè)
不同專業(yè)性質在盲目從眾動機的認同程度發(fā)現(xiàn),文史類專業(yè)在志愿服務上的盲從程度遠高過于理工類的學生。數(shù)據(jù)表明了在個人發(fā)展上認知上的差異,理工類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動機越理智,理工類學生表現(xiàn)出的較不明顯的從眾動機,原因在于理工類學生的對于外部活動的態(tài)度較為理性,文史類學生往往更缺乏理性,容易盲目去參與志愿活動。
3.年級
大一年級大二年級初入大學,對校園活動如:比賽、社團組織以及志愿服務活動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因入學時間不長以及自身思想觀念以及自身的素養(yǎng)相對于大三大四年級的學生而言較低,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盲目從眾動機比較強。大三年級的學生較于大一大二年級的學生而言,正處于知識不斷豐富、觀念不斷更新、思想逐步成熟的階段,有更強的意愿將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對志愿服務的認識相對較全面。大四學生所具有的專業(yè)理念和知識素養(yǎng)更強,但大四學生更多集中精力在實習、畢業(yè)、擇業(yè)、就業(yè)等相關事宜,在校的時間相對較少,對志愿服務的關注度較低,投入的時間精力。
三、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建議
1.合理管理志愿服務團隊,提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自主性、自愿性
在我國,志愿者行動一般是在組織機構的倡導下應運而生的。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進行的組織行為使得志愿服務就成了一個下達、督促、評價的過程[2]。在大學校園大學生的自主意識較強和民主意識較強,但依靠組織、社團對個人或者群體的控制成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主要手段。將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務時數(shù)與獎學金掛鉤、與個人榮譽掛鉤的志愿服務精神使得大學生志愿者覺得志愿服務是一種無奈、“被志愿”的選擇。違背了志愿服務“自愿”的精神,影響著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正確認識,同時也影響著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動機。
2.加強志愿服務的項目化管理,將志愿服務專業(yè)化、高水平化
志愿服務內容在志愿服務過程中缺乏專業(yè)指導,盲目志愿。加上大學生志愿服務強調結合自身的專業(yè)知識開展服務活動,大學生的專業(yè)差異太大,每次志愿活動所招募的志愿服務對象不同,其專業(yè)也不同,加上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務前期沒有通過相關的培訓,使得在具體服務的過程中往往缺乏統(tǒng)一的服務方向。在志愿者招募培訓方面,要結合志愿服務需求確定志愿者的招募標準和培訓要求,結合學校志愿服務實際,采取面向團體與面向個人相結合的形式招募志愿者圍繞志愿服務項目化管理,進行志愿者骨干隊伍的集中系統(tǒng)培訓;圍繞志愿者基本技能,開展提升志愿者綜合素質的通用教育培訓;針對有一定業(yè)務要求的支援服務項目,進行志愿者崗前培訓[3]。
3.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的引導,內化志愿服務精神
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倡導的期待理論指出:人們在預期他們的行動將會有助于達到某個目標的情況下,才會被激勵起來去做某些事情以達到目標[4]。如何充分激發(fā)大學生志愿者對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熱情和積極性,需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確保所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項目能充分滿足大學生志愿者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充分激發(fā)大學生志愿者內在的情感體驗。志愿服務的精神需要內化的過程,依靠外力所強制推動的志愿服務,無法長期平穩(wěn)發(fā)展下去。合理安排志愿者項目內容,使不同群體的志愿者動機與所參與項目匹配,正確引導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增強社會參與程度。
四、總結
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動機不僅關系著志愿活動開展的質量,更系著社會志愿服務的整體質量,是大學生自身的成長的一個途徑。同時,廣泛地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和引導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動機高校志愿服務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規(guī)范大學生志愿者的招募模式,管理志愿服務團隊,在充分尊重大學生自主性、自愿性的基礎上,加強志愿服務項目化管理,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專業(yè)性,逐步內化志愿服務精神,從而有效地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fā)展,優(yōu)化志愿服務活動。(作者單位:莆田學院土木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趙樅安,陳昀嵐,牛娟娟.安徽省大學生志愿者服務調研報告[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1):112-115.
[2]唐玉梅.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志愿行為動機探析[J].淮江工學院學報,2011,(07):57-60.
[3]廖愛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作用與志愿服務體系構建的思考[J].北京林業(yè)大學四項政治教育研究,2009,(10):37-41.
[4]王行鵑.婦女熱線的管理原則[Z].http://www.cydf.org.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