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謝鐳,男,(1984年-),廣西桂林,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法學理論。
摘要: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作為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關于二者的討論,一直都未停止。對這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分析,理清二者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思考它們之間的優(yōu)勢和局限,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和使用這兩種研究方法,準確地把握二者的特點,促進科學研究向更深層次地發(fā)展。
關鍵詞: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科學研究
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區(qū)別
在社會研究中,相應地存在著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兩種不同的探討方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可以說是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兩種不同的方法論最集中體現(xiàn)。①
定量研究,又稱為量的研究,是指確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規(guī)定性的科學研究,就是講問題與現(xiàn)行用數(shù)量來表示,進而去分析、驗證、解釋,從而獲得意義的研究方法和過程。定性研究,又稱為質(zhì)的研究,它是由訪問、觀察、案例研究等多種方法組成,原始資料包括場地筆記、訪談記錄、對話、照片、錄音和備忘錄等等,目的在于描述、解釋事物、事件、現(xiàn)象、人物并更好地理解所研究問題的研究方法。②定量研究方法需要搜集事實性的數(shù)據(jù),進而去研究事實之間的關系;定量研究采用數(shù)字和量度來描述理論,而要得到定量結(jié)果;定量研究往往比較強調(diào)事物的客觀性,強調(diào)現(xiàn)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定量研究的研究成果往往給人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感覺,比較清晰、明確、概括、精確。③
定性方法需要觀察現(xiàn)實的世界進而獲得某種感知,內(nèi)容較定量會更豐富,自由度也比較高,應用范圍廣;定性研究采用語言文字來描述現(xiàn)象,而要得到定性結(jié)果,重點則是對所觀察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考究;定性研究注重研究者與所觀察的世界之間的互動,不會像定量研究那樣要求研究人員需要做到“價值無涉”,在定性研究著看來,事實和價值是不能分離的。
二、科學研究是否僅局限于定量研究
科學的研究僅僅局限于定量研究么?我在這里持否定意見。
第一:按照“物有萬象,萬象皆數(shù)”的說法,一切事物都是可以量化的。而事物的可量性就是定量研究的基礎。但是自1965年由美國控制論專家查德提出和創(chuàng)立模糊數(shù)學以來,已經(jīng)表明:一切事物并非都可以量化,或者說,可以精確量化。撇開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模糊的事物,沒有十分分明的數(shù)量界定。比如,漂亮,遙遠,寒冷,帥氣等??梢姡f象未必皆數(shù)。
第二:從本體論的角度上說,一切事物都具有質(zhì)和量的兩種規(guī)定性。而這兩種規(guī)定性是不依賴人們的意志發(fā)生轉(zhuǎn)移的,也就是客觀的。按照這種說法,事物的量是客觀的,測量卻是主觀的,可以測量,不能說明測量出的是事物的量。事物的“量”不依賴我們的認識和測量而客觀存在,它蘊含于事物的“質(zhì)”中,需要研究者以一定的測量儀器、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為中介提取出來。但是,由于受人類的認識能力、科學發(fā)展水平、歷史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量化與測量具有條件性、歷史性和艱難性。④。
第三:引力波天文學是觀測天文學20世紀中葉以來逐漸興起的一個新興分支,其發(fā)展基礎是廣義相對論中引力的輻射理論在各類相對論性天體系統(tǒng)研究中的應用。與基于電磁波觀測的傳統(tǒng)觀測天文學相對比,引力波天文學是通過引力波這個途徑來觀測發(fā)出引力輻射的天體系統(tǒng)。由于萬有引力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相比強度十分微弱,引力波的直接觀測對現(xiàn)有技術而言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自1916年愛因斯坦發(fā)表廣義相對論,在理論上預言引力波的存在以來,引力波至今未能在實驗上直接被檢測到。這說明,在科學研究中,事物的數(shù)量信息,并不能都可以提取,不可以提取,那么做定量研究,就很困難。
第四:有些科學,比如說天文學,它對于我們來說,永遠是一種觀察科學,它所研究的對象,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我們活動的范圍。物理學家可以在實驗室做各種實驗來檢驗或者證明小球的受力變化,化學家可以通過實驗知道碳酸鈣和硫酸會發(fā)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但是天文學家就不能到天空中去對天體進行實驗。你不能說,它沒有進行定量研究,就不屬于科學研究??茖W的研究不在于你使用的是定量研究方式還是定性研究方式所作出的研究,而在于研究本身是否反映了事物的真實情況,或者說是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和本質(zhì)特征。
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會通之處
盡管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存在著諸多方面的不足,但就科學精神方面而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還是存在著會通之處的。
科學精神提及創(chuàng)新。在科學中,創(chuàng)新的問題在哪里,采用什么方法,需要什么測量工具,要達到哪個目標等等,這些都是不能清晰把握的,很難做到有一個詳細的計劃,也不能馬上就確定用定量方法還是定性方法去研究。在這樣的情況下,定性的觀察可以先在前面引路,定量的測量可以在后面進行深化??茖W精神要求我們的研究實事求是,客觀準確,即所謂的“求實”。凸顯事物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主要并不在于搜集資料的多少,不在于你是用數(shù)字還是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的,而在于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實性。科學精神所關注的是知識本身的確定性。因此,無論使用的是定性研究方式還是定量研究方式,只要能準確的反映社會現(xiàn)象背后的真實原因,自然界事物之間真正的因果關系,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和客觀規(guī)律,就是沒有偏離科學精神的要求。
馬赫認為:科學理論是不完美的,是易錯的和暫時的。⑤在對待科學知識上,就需要批判和懷疑的精神。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所用的研究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依據(jù)現(xiàn)有的理論進行定量的研究,找出其他的可能性,進行批判方向的進一步思考;也可以通過定性的研究,深入到所觀察的現(xiàn)象中去,了解更加深刻的變化,對原有的理論進行翻新或者建立新的理論。(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布朗著:《科學的智慧——它與文化和宗教的關聯(lián)》,李醒民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28-129頁.
[2][法]昂利·彭加勒著:《科學的價值》,李醒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3]風笑天著:《社會學研究方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4][法]加斯東·巴什拉著:《科學精神的形成》,錢培鑫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5]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編:《科學·人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82-189頁.
[6]謝宇著:《社會學方法與定量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7月,馬戎前言,第3-4頁.
[7]貝爾納:《實驗醫(yī)學研究導論》,夏康農(nóng)、管光東譯,郭慶全校,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一章.
注解
①參見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11頁。
②參見張夢中:《定性研究方法總論》,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11月,第40頁。
③參見范克新編著:《社會學定量方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1頁。
④參見嘎日達:《關于社會科學中量化研究的深層思考》,《科學·人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83頁。
⑤參見馬赫:《認識與謬誤—探究心理學論綱》,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