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該項目以南京古都范圍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歷史文獻中“橋”“巷”地名的統(tǒng)計分析,及現(xiàn)有地名的實地考察,對南京古都“橋”“巷”地名進行統(tǒng)計分類,對古都現(xiàn)存“橋”“巷”地名的時空分布加以制圖研究,對古都“橋”“巷”地名的變遷與消失加以分析歸納?;谀暇┕哦挤秶摹皹颉薄跋铩钡孛芯浚瑢δ暇┑貐^(qū)的古城保護以及城市空間規(guī)劃具有積極影響。
[關鍵詞]南京;古都;橋名;巷名;統(tǒng)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K928.6[文獻標識碼]A
1南京古都“橋”“巷”地名的統(tǒng)計分析
南京古都范圍為:南京內城十三座城門以內區(qū)域,分別為:神策門、金川門、鐘阜門、儀鳳門(興中門)、定淮門、清涼門、石城門(漢西門)、三山門(水西門)、聚寶門(中華門)、通濟門、正陽門(光華門)、朝陽門(中山門)、太平門。
1.1南京古都“橋”名分類統(tǒng)計
根據調查走訪收集資料得到的橋類名稱,并按其命名特征分為以數(shù)字為序、按大小方位、用動物命名、以植物塑造、用飲食堆成、按材料結構命名、古代文人武衛(wèi)橋和私家橋,共九個類別。其命名特征為:
1.1.1按建造橋梁的材料和結構命名的橋梁最多。如“土橋”表明建造該橋梁用的是泥土;“寶塔橋”則體現(xiàn)了橋的外形結構和寶塔一樣,層疊錯落;“虹橋”則其外觀如同彩虹一般橫跨水面。
1.1.2以數(shù)字為序的橋梁和按大小方位命名的橋梁較多。如“二板橋”、“九龍橋”;“西善橋”、“上浮橋”等?!叭甙讼铩蹦掀痫嫼鐖@,北至長樂路,在清朝時叫“官溝”,因巷子下面是官方用磚砌的大型排水溝而得名。北門橋五代稱玄武橋,后以地處南唐江寧府城北門而改今名。
1.1.3古代文仁武衛(wèi)橋和私家橋數(shù)量豐富。根據南京的“六朝故都”的歷史文化推斷,此兩類的橋梁多與當時的著名官宦人家或是狀元有關,彰顯地方特色和文化古韻。如“文德橋”的“文德”二字取自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的意思?!皠④娛聵颉眲t與明朝軍師劉伯溫有關,當年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大賞功臣,劉伯溫也在南京建造了府地,人稱“劉軍師府”,還在府前建了一座橋,也就是“劉軍師橋”。
1.1.4以動物、植物命名的橋梁名稱趣味性強。如“老虎橋”原是進香河上的一座橋,因為鄰近監(jiān)獄,舊時稱‘入獄同入虎口’,橋因此得名。四象橋也曾叫朱雀橋,位于太平南路南段。相傳古代這兒建有兩座寶塔,塔前有4只雕琢精致的大石象,因而得名。
1.2南京古都“巷”名分類統(tǒng)計
根據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的數(shù)據,將“巷”的地名分為以數(shù)字為序,用人物命名,用物品命名,用動物命名和根據家宅命名,共計五類。其命名特征為:
1.2.1以數(shù)字為序的巷名念來很通俗直白,但也有著不少淵源,如“二條巷”、“三條巷”、“三七八巷”等?!叭甙讼铩钡拿Q源于清朝,當時叫“官溝”,因巷子下面是官方用磚砌的大型排水溝而得知,1956年編長樂路門牌,將“干溝”稱為“三七八巷”。
1.2.2用人物命名的巷較為普遍,在各分類中排第二,中國古代人民多以該地出現(xiàn)的顯赫的人來命名或更名,以顯聲名,如“石將軍巷”、“秦狀元巷”、“沈舉人巷”等。夫子廟狀元樓大酒店門前左邊的這條不起眼的小巷子,可是臭名昭著的奸相秦檜府第所在地——狀元巷,秦檜父子都曾考中過狀元,按例叫秦狀元巷。
1.2.3用物品命名的巷數(shù)量最多,其物品名稱來源甚廣,多與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朝夕生活相聯(lián)系,如“琵琶巷”、“船板巷”、“珍珠巷”等。“琵琶巷”名的起源在于舊時此巷路中間有一水溝,上覆青石板,石板的石質有松有密,且厚薄不一,雨天時行人穿著木屐踏步其上,叮咚作響,如奏琵琶,于是有了琵琶巷這樣具有浪漫色彩的美稱。
1.2.4用動物命名的巷相比之下更為生動有趣,如“飲馬巷”、“驢子巷”、“釣魚巷”等。“飲馬巷”名緣起南宋時金兀術攻進建康府,直奔內橋王府想活捉高宗,此間康王正領一班臣子沿小道向南門逃去,快到南門時,康王的坐騎突然煩躁不安,引頸要嘶叫,拉馬勒韁也無法控制,馬的嘶叫必引來金兵追殺。一小臣告之,馬渴須引水。他們在小巷中找到水井,卻無水桶在井下提水,最后在百姓淘米的水缸中讓馬飲足水,然后才逃出南門。從此,這條小巷被人稱為飲馬巷。
1.2.5根據家宅命名的巷不在少數(shù),其名稱往往由該地的大戶人家所決定,如“大王府巷”、“小王府巷”、“許家巷”等。大王府巷也就是現(xiàn)在的王府大街,北接三茅宮,南接建鄴路;小王府巷東接豐富路,西接大王府巷。大小王府巷相交呈“T”字形。大王府巷如今是繁華熱鬧的王府大街,小王府巷卻依舊是一條經歷了歷史風雨的小巷子。王府巷在南唐時期叫做“皇甫巷”,因大臣皇甫暉居此而得名,后音訛為“王府巷”。
2古都現(xiàn)存“橋”“巷”地名的空間分析
2.1南京古都范圍內“橋”、“巷”地名空間分布
根據以上統(tǒng)計數(shù)據,并結合實地調查獲取的橋、巷地理位置數(shù)據進行制圖得出其空間分布特點如下:
2.1.1空間分布不均:南京古都范圍內秦淮區(qū)內橋梁數(shù)量最多,包括已經消失的地名在內有45座,約占總數(shù)的二分之一。其他三個區(qū)的總數(shù)為50座,其中建鄴區(qū)橋梁數(shù)最少。巷名秦淮區(qū)和鼓樓區(qū)分別有22、21個,玄武區(qū)稍少,建鄴區(qū)只有5個。
2.1.2結合南京新的區(qū)劃范圍,古都范圍內由6個區(qū)減少至4個區(qū),根據所繪制的地圖可得知南京古都范圍內,鼓樓區(qū)面積最大,秦淮區(qū)其次,玄武區(qū)第三,建鄴區(qū)范圍最小。對比橋、巷地名分布,可總結歸納出南京古都范圍內秦淮區(qū)橋巷分布密集度高,建鄴區(qū)橋巷密集度很低。橋、巷代表了人口出行和生活的需要,因此橋、巷地名的分布與人口的分布有著密切聯(lián)系。可以大致推斷出秦淮區(qū)人口分布密集,建鄴區(qū)人口分布較少。這與南京市區(qū)劃范圍和人口分布的數(shù)據基本一致。因此,通過橋、巷地名的研究對于分析南京老城區(qū)有著重要的作用。
2.1.3結合目前南京的發(fā)展現(xiàn)狀,利用“橋”、“巷”地名進行對比,可以推斷鼓樓區(qū)、玄武區(qū)人口密集,是南京文化、政治、經濟的發(fā)達區(qū)域,建鄴區(qū)在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fā)展上與其余三主城區(qū)存在一定的差距。
2.2成因分析
橋、巷地名的命名和空間分布是歷史和文化綜合作用的結果。
2.2.1自然與人文有機統(tǒng)一:南京占據了長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三面環(huán)山、一水阻隔的地理環(huán)境無疑是古代君王筑城霸業(yè)的最佳選擇。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吸引了無數(shù)的風云人物在這里角逐爭雄。文人墨客也以中國傳統(tǒng)風水文化加以印證,如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之說。如朱雀橋、青龍巷、白虎橋等。
2.2.2凝重的歷史滄桑感:南京地名的頻繁更迭,反映了歷史滄海桑田之變,自公元229年起,東吳、東晉,以及南朝宋、齊、梁、陳相繼在南京建都,到近代,太平天國在此定都和孫中山在此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49年,南京解放,地名見證了南京歷史的沿革和社會變遷。歷史變遷在橋、巷地名中也有很好的體現(xiàn)。
2.2.3文脈相承的龍鳳文化:龍鳳文化有多種含義,在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龍鳳又變異為皇權的象征。南京作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權文化的影響。地名中攀龍附鳳的文化現(xiàn)象,雖有一定的皇權意識的殘留,但現(xiàn)在更多的是表達了人們對南京的繁榮昌盛,對和平、團圓、幸福、美滿生活的寄托和憧憬。如九龍橋、鳳凰橋、升平橋等。
2.2.4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南京古地名的形成深受宗教文化流風侵染,歷史上南京地區(qū)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六朝時期南京佛教盛行,梁代達到頂峰。無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外來的佛教在當時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佛心橋、觀音橋、道濟橋、蓮花橋、觀音像、洪廟巷等。
2.2.5“唯才是舉”的科舉文化:南京地名深受科舉文化的影響。“江南多才子”,古都南京作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舉考試中心,科舉制度文化的影響極為廣泛和深遠。這種影響在當今南京的許多地名中仍然清晰可見。沈舉人巷、朱狀元巷、秦狀元巷、三元巷、文德橋等等。一個個地名如同一枚枚活化石一樣,記憶了南京科舉文化的歷史和特點。
2.2.6朱門豪宅的士族文化:封建京都王侯所聚,分布閭里。南京現(xiàn)有地名中有許多是歷代官宦府邸名稱或圍繞這些官邸派生的名稱。如謝公祠巷、王府巷(皇甫巷)、程閣老巷、三元巷等等。
2.2.7濃郁的古商業(yè)文化氣息:南京現(xiàn)有的許多地名中保留了古代城市經濟發(fā)展狀況以及市民社會生活的信息。如服裝業(yè)有紗帽巷、木屐巷等,油糖酒業(yè)有油坊巷等,經營婦女用品的有胭脂巷、閨奩營、黑簪巷等,經營畜禽的有宰豬巷、宰牛巷、雞鵝巷等。
2.2.8異彩紛呈的平民文化:京城故事多。南京許多地名源于民間傳說,有著濃郁的平民文化色彩,折射著昔日南京百姓的生活狀況和文化心態(tài)。每一條“老地名”或許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特色,如船板橋,寥寥數(shù)字的地名就濃縮了當年的社會生活,當時的文化。
參考文獻:
[1]周嵐,童本勤.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南京老城保護與更新[J].現(xiàn)代城市研究,2006(2):73-76.
[2]呂武進,李紹成,徐柏春.南京地名源[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3]王付榮,閻文斌.古里秦淮地名源[M].南京出版社,2010,12.
作者簡介:
張瑞寒(1992-),女,就讀于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專業(yè)為地理科學(師范),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育。
崔羽(1992-),女,就讀于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專業(yè)為地理科學(師范),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