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建筑工程、農(nóng)田改造等各項工程建設(shè)中,往往要對擬建地區(qū)的原地形作必要的改造,常常需要將傾斜地面整成水平地面,這種改造地形的工作稱為土地平整。土地平整可分為在實地上進行土地平整和在地形圖上進行土地平整,若施工現(xiàn)場已完成了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土地平整可在地形圖上進行,否則,土地平整只能在實地上進行。介紹地形圖上土地平整的書較多,本文不再贅述,重點談一下教材很少涉及、實際工作經(jīng)常用到的標尺讀數(shù)法平整土地,即:土地平整的實操方法。
[關(guān)鍵詞] 土地平整;挖填高度;不挖不填的零點;土方計算
[中圖分類號] P208 [文獻標識碼] A
1 前言
這種方法的核心任務(wù)有三項:計算挖填深度、找不挖不填的零點、土方計算。整個過程可分為七步,即:在實地上建立方格網(wǎng)、讀取外業(yè)觀測數(shù)據(jù)、計算設(shè)計讀數(shù)(平均讀數(shù))、計算各方格點的挖填高度、找不挖不填零點位置及零點邊界線、計算面積、計算土方等。
2 目標任務(wù)
將一個傾斜的正方形施工場地,整成水平的、挖填土方量均衡的施工場地。
3 方法步驟
3.1 在實地上建立方格網(wǎng)
根據(jù)用地邊界的長寬,選定適當?shù)拈L度(假定為20 m),在施工場地內(nèi)用鋼尺設(shè)定方格,并打木樁標定各方格點位置。
3.2 讀取外業(yè)觀測數(shù)據(jù)
水準儀安置在場地中間,用“水平視線法”讀取各點的標尺讀數(shù),具體數(shù)據(jù)見圖一。
3.3 計算設(shè)計讀數(shù)(平均讀數(shù))
要使工程量減少,必須使挖填土方量平衡,這就需要算出挖填土方量平衡的標尺讀數(shù)。即不挖不填的零點讀數(shù)。計算時,先將每一小方格的讀數(shù)加起來除以4,就得到各方格的平均讀數(shù),再把每一方格的平均讀數(shù)相加除以方格數(shù),就得到設(shè)計讀數(shù)b均。
bⅠ=(0.586+1.078+1.326+1.162)/4=1.038 m
bⅡ=(1.078+1.302+1.886+1.326)/4=1.398 m
bⅢ=(1.162+1.326+1.798+1.442)/4=1.432 m
bⅣ=(1.326+1.886+2.022+1.798)/4=1.758 m
b均=(bⅠ+ bⅡ+ bⅢ+ bⅣ)/4=1.4065 m
上述計算也可用加權(quán)平均值進行檢核:
b均= [4n][1](Σb角+2Σb邊+3Σb拐+4Σb交)
=
注:b角:方格網(wǎng)角點上的標尺讀數(shù)。
b邊:方格網(wǎng)邊點上的標尺讀數(shù)。
b拐:方格網(wǎng)拐點上的標尺讀數(shù)(本文無拐點,故取3×0)。
b交:方格網(wǎng)交點上的標尺讀數(shù)。
Pi:各方格點上的標尺讀數(shù)(或高程)的權(quán)。
3.4 計算各方格點的挖、填高度
由各方格點的地面標尺讀數(shù)與設(shè)計讀數(shù)就可計算出各點的挖填數(shù)。
hi=b均-bi(“+”為挖,“-”為填)。則
h1=+0.820 m,h2=+0.328 m,h3=+0.104 m,h4=+0.244 m,h5=+0.080 m,h6=-0.480 m,h7=-0.036 m,h8=-0.392 m,h9=-0.616 m。
將算出來的挖、填高度,連同正負號,標注在方格點的右上角,如圖1。
3.5 實地找出不挖不填零點位置及零點邊界線
3.5.1 實地找到零點的方法
在相鄰兩方格點之間,如果一點為挖,一點為填,則中間必有一個即不挖又不填的零點,怎樣在實地找到零點,這里講兩種方法。
(1)邊長高差解析法找零點位置,如圖2。
從圖上可以看出,兩點總高差h=h挖-h填
由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可知:
[總高差][總長度] = [分高差][分長度] 即 [20][h]= [d][h挖]
<1>計算0點距相鄰樁點的距離d
以3、6兩點為例,來講解邊長高差解析法,計算0點距相鄰樁點的距離。
3、6兩點間距為20m,3、01兩點的長度設(shè)為d1,3點的挖深為h3挖,6點的填高為h6填,總高差設(shè)為h(h=h3挖-h6填),則
3點、6點的總高差h=0.104+0.408=0.584m,01點距3點長度d1為
[0.104][0.584] = [d1][20] ,d1= [0.104][0.584]×20=3.562 m
同理
5點、6點的總高差h=0.080+0.480=0.560 m,0點距5點長度d2為
d2=(0.08/0.56)×20=2.857 m
20- d2=17.143 m
5點、8點的總高差h=0.080+0.392=0.472 m,0點距5點長度d3為
d3=(0.08/0.472)×20=3.390 m
20- d3=16.610 m
4點、7點的總高差h=0244+0.036=0.280 m,0點距7點長度d4為
d4=(0.036/0.28)×
20=2.571 m
20-d4=17.429 m
<2>實地標定0點位置
鋼尺零點對準3點,沿36方向線,量取d1,即得零點01的位置。同理可放出其余各點。
(2)水準儀水平視線法
沿36方向線立尺,當讀數(shù)為b均時,立尺點位置就是零點位置。
3.5.2 確定零點邊界線
將相鄰零點拉線撒白灰,即可得到零點邊界線。
3.6 計算零點邊界線一側(cè)(挖方或填方)幾何圖形的面積
因為挖、填土方量是相等的,所以,只計算挖方一側(cè)的土方和面積即可。
3.6.1 幾何圖形法
圖形是由直線連接的多邊形,可將圖形劃分成若干種簡單的幾何圖形,如圖一中的正方形、五邊形、三角形、梯形等。
(1)正方形A正=20×20=400 m2
(2)五邊形A五=A正-A三=400-(16.438×17.143)/2=259.10 m2
(3)三角形A三=(底×高)/2=(2.857×3.390)/2=4.84 m2
(4)梯形A四=[(上底+下底)×高]/2=[(3.390+17.429)×20]/2=208.19 m2
3.6.2 全站儀法
廣東科利達KTS—442LLC型全站儀面積測量程序如下:[菜單] ?[8.面積計算] ?瞄準P1點按[觀測] ?顯示01:Pt-01?瞄準P2點按[觀測] ?顯示02:Pt-02?全部測完按[計算] ?[結(jié)束]
注:測量時必須按順時針或逆時針進行觀測。
3.7 計算挖、填土方量(體積)
以零點邊界線為界,施工場地內(nèi)的方格被分成了挖方方格和填方方格,由于挖方與填方是相等的,故只需要計算挖方或填方即可。
3.7.1 小方格內(nèi)的挖方(填方)量
土方就是體積,其大小可看作底面積為多邊形的多棱柱體的體積。
(1)正四棱柱體:平均棱高h均=(h1+h2+h4+h5)/4=(0.820+0.328+0.244+0.080)/4=0.368 m
體積V正=A五·h均=400×0.368=147.2 m3
(2)五棱柱體:平均棱高h均=(h2+h3+h5+0+0)/5=(0.328+0.104+0.080+0+0)/5=0.102 m
體積V五=A五·h均=259.1×0.102=26.4 m3
(3)三棱柱體:平均棱高h均=(h5+0+0)/3=0.080/3=0.027 m
體積V三=A三·h均=4.84×0.027=0.1 m3
(4)四棱柱體:平均棱高h均=(h4+h5+0+0)/4=(0.244+0.080+0+0)/4=0.081m
體積V四=A四·h均=208.19×0.081=16.9 m3
3.7.2總挖方量:V挖=總填方量V填=V正+V五+V三+V四=147.2+26.4+0.1+16.9=190.6 m3
3.7.3總土方量:V=V挖+V填=2V挖
4 結(jié)束語
4.1 土地平整的實操方法,較為適合附近沒有高程控制點、沒有設(shè)計高度要求的施工場地。若附近有已知水準點,也可采用高程法進行實地平整,方法就是:用視線高法算出各方格點的高程,將圖一上標注的標尺讀數(shù)換成高程即可。
4.2 土地平整的實操方法,重點在于實地找出不挖不填零點,難點就在于土方的計算。
參考文獻
[1]業(yè)衍璞.建筑測量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2]魏靜,李明庚.建筑工程測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3]王根虎.土木工程測量[M].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2).
[4]科力達.全站儀KTS-400系列操作手冊.
作者簡介:李廷棟(1957.11-),男,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工學學士,高級講師,主要從事工程測量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