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題解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楊爵傳
楊爵,字伯珍,富平人。年二十始讀書。家貧,燃薪代燭。耕隴上,輒挾冊以誦。兄為吏,忤知縣系獄。爵投牒①直之,并系。會代者至,爵上書訟冤。代者稱奇士,立釋之,資以膏火②。益奮于學,立意為奇節(jié)。從同郡韓邦奇游,遂以學行名。
登嘉靖八年進士,授行人。帝方崇飾禮文,爵因使王府還,上言:“臣奉使湖廣,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殍食之。假令周公制作,盡復于今,何補老羸饑寒之眾!”奏入,被俞旨。
帝經年不視朝。歲頻旱,日夕建齋醮,修雷壇,屢興工作。方士陶仲文加宮保,而太仆卿楊最諫死,翊國公郭勛尚承寵用事。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學士夏言、尚書嚴嵩等作頌稱賀。爵撫膺③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書極諫。
及帝中年,益惡言者,中外相戒無敢觸忌諱。爵疏詆符瑞,且詞過切直。帝震怒,立下詔獄搒掠,血肉狼藉,關以五木,死一夕復蘇。所司請送法司擬罪,帝不許,命嚴錮之。獄卒以帝意不測,屏其家人不許納飲食。屢濱于死,處之泰然。既而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鋐以救爵,先后棰死獄中,自是無敢救者。
逾年,工部員外郎劉魁,再逾年,給事中周怡,皆以言事同系,歷五年不釋。至二十四年八月,有神降于乩。帝感其言,立出三人獄。未逾月,尚書熊浹疏言乩仙之妄。帝怒曰:“我固知釋爵,諸妄言歸過者紛至矣?!睆土顤|廠追執(zhí)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與共麥飯畢,即就道。尉曰:“盍處置家事?”
爵立屏前呼婦曰:“朝廷逮我,我去矣?!本谷ゲ活櫍笥矣^者為泣下。比三人至,復同系鎮(zhèn)撫獄,桎梏加嚴,飲食屢絕,適有天幸得不死。二十六年十一月,大高玄殿災,帝禱于露臺?;鸸庵腥粲泻羧酥页颊撸靷髟t急釋之。
居家二年,一日晨起,大鳥集于舍。爵曰:“伯起之祥至矣。”果三日而卒。隆慶初,復官,贈光祿卿,任一子。萬歷中,賜謚忠介。
(選自《明史》,有刪改)
[注]①投牒:投狀申訴。②膏火:燈火,喻學費。③膺:胸口。
結合文本談談嘉靖皇帝統治時期的社會現實,并聯系歷史談談你對勸諫藝術的看法。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在理解基本實詞和虛詞的基礎上閱讀淺易文言文,以及整合基本信息的能力。文本主要圍繞嘉靖皇帝的昏庸無能,以及對當時直言進諫的忠臣進行殘害的社會現實組織材料。學生要有足夠的篩選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能從傳主的經歷中總結出人生價值和社會意義,還要聯系以往學過的一些歷史上講究勸諫藝術的名臣,深入思考,以達到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參考答案:嘉靖皇帝長年不理朝政,政治日漸腐朽。他喜好阿諛奉承之人,而功臣、直臣多遭殺害、貶黜。楊最因直言進諫而死;楊爵由于詆毀符瑞的言詞過激遭到嚴刑拷打;周天佑、浦鋐因救楊爵被杖死在獄中。嘉靖固然是個昏庸的皇帝,但是如果大臣講究一下勸諫藝術,結果也許就會與此相反?;仡櫄v史,如鄭國的燭之武利用秦、晉的矛盾說服秦伯撤兵;魏徵利用固其根本、浚其源泉的類比使唐太宗明白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觸龍欲擒故縱,說服趙太后讓自己的幼子去齊國做人質等。這些事例說明,只有講究說話的藝術,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閱讀指導】
古代人物傳記兼有文學性和史學性兩種特性,以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為核心,同時傳達出人物的積極意義和歷史價值。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尋找古代人物傳記的意義和價值。
一、了解傳主經歷,探討人物性格積極意義
古代人物傳記讀起來似乎千頭萬緒,時間地點轉換頻繁,人物關系錯綜復雜。但只要抓住傳主這條主線,就能順藤摸瓜。因此,我們應該了解傳主的人生經歷,分析他人對傳主成長的影響;體悟傳主的內心世界,從中獲得有益于自己的人生啟示;辯證地評價其功過得失,從而看清傳主的歷史價值。傳主一般都是直臣、廉吏、孝子、良將、俠士、民族英雄等。他們身上往往具有耿直、聰慧、好學、嗜讀、清廉、 仁厚、 篤孝、 剛毅、 寬厚等性格特點。
二、分析細節(jié)描寫,體悟傳記作品文學價值
基于作者對傳主的描寫,只有梳理出人物的主次關系,了解事件的主要內容,才能從中體會出作者的情感是愛還是憎,寫作意圖是褒揚還是諷刺,文章的主旨是吸收教訓還是獲得啟示。
如上文,我們明顯能夠感受到作者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對統治者的憤怒,還有對當朝那些敢于直言進諫的忠臣的贊揚和同情。例如:楊爵為了給自己和哥哥減刑,作者用到“冤”字;大學士夏言、尚書嚴嵩等人為皇帝作頌稱賀時“爵撫膺太息”; 朝廷再次逮捕他時,楊爵“竟去不顧,左右觀者為泣下”……從這些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和側面描寫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這位忠臣的愛戴、贊美和同情,對楊爵悲劇制造者的憤怒。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文章主旨,真正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真正走進傳主的心靈世界,從而準確地體會出作者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文學價值。切記不能主觀臆斷,扭曲文意或隨意拔高、任意貶低作者的思想。
三、把握時代脈搏,考查傳記作品史學價值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保ā杜f唐書·魏徵傳》)一段歷史往往既有值得大家學習的經驗,也有令人扼腕嘆息的教訓。學習古代人物傳記,了解一段歷史的真正目的就是以史為鑒,去粗取精,古今對比,才能夠使我們對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進而豐富精神世界。
古代人物傳記一般記錄了傳主的生平事跡、個人生活、事業(yè)成就、性格特點,以一個又一個生動敘述的故事折射了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歷史進程。由于傳記文學的真實性和史實性,相對于一般的小說而言,人物的魅力更具持久性和不朽性。正因為這些,我們才懂得了學習古代人物傳記的價值。
【閱讀思考】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皇甫謐傳
皇甫謐,字士安,幼名靜,安定朝那人,漢太尉嵩之曾孫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學,游蕩無度,或以為癡。嘗得瓜果,輒進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經》云 ‘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無以慰我?!币驀@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豈我居不卜鄰,教有所闕?何爾魯鈍之甚也!修身篤學,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對之流涕。謐乃感激,就鄉(xiāng)人席坦受書,勤力不怠。居貧,躬自稼穡,帶經而農。遂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沉靜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為務。自號玄晏先生。著《禮樂》《圣真》之論。后得風痹疾,猶手不輟卷。
或勸謐修名廣交,謐以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處?居田里之中亦可以樂堯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注],然后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或有箴其過篤,將損耗精神,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命之修短分定懸天乎!”
城陽太守梁柳,謐從姑子也,當之官,人勸謐餞之。謐曰:“柳為布衣時過吾,吾送迎不出門,食不過鹽菜,貧者不以酒肉為禮。今作郡而送之,是貴城陽太守而賤梁柳,豈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p>
時魏郡召上計掾,舉孝廉;景元初,相國亦嘗詔之,謐皆不應。其后武帝頻下詔敦逼不已,謐上疏自陳,辭切言至,遂見聽許。自表求帝借書,帝送一車書與之。太康三年卒,時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選自《晉書》,有刪改)
[注]鞅掌:謂公事忙碌,無暇整理儀容。
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皇甫謐原來不好學,游蕩無節(jié)制,經過叔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誨,終于受到感動,從此勤學不輟。
B.有人規(guī)勸皇甫謐追求美名,到官府廣交朋友,皇甫謐則認為身處田園也可樂于堯舜之道,不必因看重名利而走向仕途。
C.皇甫謐與梁柳有親戚關系,當梁柳要去就任城陽太守的時候,有人勸皇甫謐為梁柳餞行,而皇甫謐仍然遵守古人的做人之道:貧者不把酒肉作為禮節(jié)。
D.官府、相國和皇上都多次征召皇甫謐出來做官,皇甫謐都沒有應召。在皇上下詔敦促催逼不止的情況下,皇甫謐上奏不做官,結果不但被允許,還賜給一車書。
2.孟母三遷、曾父烹豕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皇甫謐后來的成就也和其叔母任氏的教育密不可分。結合文本并聯系實際生活,談談你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答:
3.文中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結合文本并聯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