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僅因為其立意深遠,還因為其文筆清新流暢,樸素自然。其藝術(shù)特色如下:
一、用筆簡約,格調(diào)淡雅
一開篇,作者就敘述了蘭亭集會的情景。盛會在暮春之初的江南舉行,想那陽春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該是姹紫嫣紅開遍!而在此文中,卻不見濃香艷顏,進入作者視角的,唯有山、水、林、竹、天、風而已。即使繪竹,也只言其修而棄其綠;寫水,也只言其清而棄其碧,極力創(chuàng)設(shè)出一種素淡、雅致的格調(diào):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流水急湍,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純明朗,晶瑩亮麗,生機盎然,活力無限,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作者流連山水的舒心愜意。蘭亭盛會本是良辰美景、賞心悅目的樂事,然而作者內(nèi)心的喜悅之情從不過分流露,筆端的興奮也不輕易滑落。只寫飲酒賦詩,暢敘幽情,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優(yōu)雅。
二、手法多樣,逸趣無窮
本文是一篇書序,文章雖然短小,僅325字,但表現(xiàn)手法多樣,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于一體,環(huán)環(huán)相扣,波瀾迭起,逸趣無窮。文章從蘭亭集會落筆,首先用簡潔的文字點明集會的時間、地點、緣由和與會人物,接著用抒情的筆調(diào),描繪了清雅優(yōu)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這些自然風光引起與會者飲酒取樂、臨江賦詩的雅興。下文就自然轉(zhuǎn)入敘寫雅事,敘寫與會者“一觴一詠”“游目騁懷”的種種歡樂情景。第三段緊承上文的“仰觀”“俯察”興感抒懷,發(fā)揮議論,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想到人生,闡發(fā)了生命短暫,歡樂終有窮盡之日的感慨。最后又敘述了作序之意,強調(diào)了“生”與“死”的問題,強調(diào)了古今同慨。這種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的融合,使文章真切自然,極有情致。讀罷,使人覺得有無窮的意趣。
三、脈絡(luò)清晰,感情深沉
本文分三個層次,一層寫“樂”,二層寫“痛”,三層寫“悲”。第一層寫了五樂:名士濟濟,聚首蘭亭,一樂也;山環(huán)水繞,境界清幽,二樂也;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三樂也;天朗氣清,日暖風和,四樂也;仰觀俯察,游目騁懷,五樂也。
然而面對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作者沒有沉浸其中,而是從中引出了對生死的聯(lián)想。人生在世,不管是“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還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會為一時的順達而滿足,甚至忘記了死亡。等到對所追求的事物產(chǎn)生厭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隨著事態(tài)的變化而變化。于是作者從現(xiàn)實的角度抒發(fā)了人生短暫、不能自馭之嘆,突出了一個“痛”字。
接下來,作者考察古人的感情、發(fā)現(xiàn)人們普遍看重的是生,厭惡的是死。莊子“一死生”的觀點也是“虛妄”。人生代代相傳,痛苦也代代相傳,沒有休止。這真可“悲”??!這里的“悲”顯然不同于上層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暫,好景不長;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無休止。這樣,“樂——痛——悲”遙相照應(yīng),形成了一個整體,深刻地揭示了曲折而又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