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就是不斷地進行抉擇的過程。有人說,人生有三大遺憾:不會抉擇,不堅持抉擇,不斷地抉擇。人生莫過于抉擇難。有的抉擇只在一瞬間即可拍板,有的抉擇則要幾年時間才能完成。要做出正確的人生抉擇,首先須把自己看個明明白白。
選文1
面對抉擇
□趙鎖仙
正行走著,一條十字路口突然橫亙于面前,這時候的你,不要忙于趕路,而是要停下來問問路再走。問路不難,只要勤于啟口,“鼻子底下就是路”。
然而有一條路卻遠遠不是“問路”所能解決的,那就是人生之路?!陡覇柭吩诤畏健愤@首歌之所以唱得惆悵、凄婉、苦澀、難言,正在于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告訴你:你的路在何方。即使是至親至愛的父母、情同手足的姐妹、朝夕相伴的愛侶、心肝寶貝似的兒女,哪怕是你自己,都很難回答好這個問題。
一個人的一生中,會有無數(shù)次選擇,然而真正能夠左右你命運的選擇就那么幾次。譬如上大學(xué)選擇什么專業(yè),它將有可能決定你一生事業(yè)的走向;比如擇偶,擇一佳偶,不是天堂勝似天堂;選一惡侶,不是地獄猶如地獄?!澳信氯脲e行,女怕嫁錯郎”這個忠告說得再好不過。
每一個過來人都會深切地感到:選擇實在重于走路。
每一條路的入口處,從來沒有一個明顯的標(biāo)志立在那里告訴你:這是成功的路,這是失敗的路;這是幸福的路,這是不幸的路;這是暢達的路,這是死胡同……只能憑著你自己的判斷、分析、智慧、經(jīng)驗?zāi)酥劣诟杏X,做出必須的選擇。
一位哲人講:幸福是一個方向。我們說:最大的幸福莫過于成功,推斷之,成功也是一個方向。抉擇的任務(wù)不是左腳如何抬起,右腿如何邁步,而是你朝哪個方向走去。
只要方向?qū)α祟^:行走起來省心、省力、輕松自如且不說,又極易達及自己確立的目標(biāo);若把方向弄反了:勞心、耗神、出力流汗且是小事,怕是永難企及成功。張果老朝圣,倒著屁股坐毛驢,其結(jié)果是朝圣之心愈切而走得愈遠;《封神演義》中的申公豹,面孔長在后腦勺,他又如何前進得了半步?
人生莫過抉擇難。有的抉擇只在一瞬間即可拍板,有的抉擇則要幾十年時間才能完成。
40歲以前的陶淵明,曾12年彷徨、徘徊、動搖、猶豫,一直在出仕還是歸隱之間苦苦掙扎,終于在不惑之年,他毅然決然絕意仕途,歸隱田園。歐陽修說過:“官高責(zé)愈重,祿厚足憂患”。如果陶淵明貪慕于官場人云亦云,又哪里會贏得生命史上最寶貴的22個創(chuàng)作春秋,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融激情、恬淡于一爐的田園詩人呢?清人袁枚曾中進士,任江寧等地知縣,本是少年得志意氣如云,而他在37歲那年,急流勇退,絕意仕途,后修隨園,從此,他獨步于大自然中,獨抒性靈,以詩文自娛50年,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成為一代大文豪。
如果陶淵明、袁枚一味地眷戀仕途,沉迷其中,頂多是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多了一位官宦而已,而浩浩中國文學(xué)史上則不可能留有他們永久的位置;如果魯迅還做醫(yī)生,那么他至多成為一個“治病救人”的好郎中,而不能成為療治民族痼疾的偉大的“民族魂”;陳景潤如果還當(dāng)他的中學(xué)教員,以他的不善表達,未必是個好教員,那“哥達巴赫猜想”的王冠,或另易其主,或不知在牛年馬月才能被人采擷……
他們大智!知道什么該“舍”,什么該“取”;他們大勇!敢于“大舍”,從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大得”。
何為最佳選擇?揚長避短就是最佳選擇。張三工于心計,盡可以在官場上大展宏圖;李四頭腦靈活,蠻可以在商海中以身一試;王五思維別致、勇謀善斷,那就潛心做學(xué)問、深入搞研究最好。
一千種人就有一千種生活道路,人生不能搞模仿,模仿只能失敗。什么是最好的人生之路,沒有一定之規(guī)。適合自己的路就是最好的路;對自己了解得愈是深刻愈是準(zhǔn)確,那條路就愈容易找到。
魯迅先生講:“無論怎樣看風(fēng)看水,目的只有一個——向前?!奔热晃覀冞x擇了遠方,一切以既定目標(biāo)為重,不為眼前的鮮花所迷惑,不被世俗的塵囂所淹沒,心中自有一桿秤!便是目下暫處不利,只要能夠惠及未來,也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便是眼前花紅柳綠,與終極目標(biāo)背道而馳,或偏離太遠,則當(dāng)斷則斷毅然棄絕。
要勇于舍棄對生活的過多追求,以免受物質(zhì)之累;要敢于舍棄對功名利祿、個人得失的追求,以免遭心理之累;還要竭力限制自己不在愛好之列的無效勞碌,以免去精力之累。為了既定目標(biāo)的實現(xiàn),要平心靜氣斂欲收性,全心全意投入自己所好。
蒙田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認(rèn)識自己?!卑炎约嚎磦€明明白白,選擇正確的人生走向,再付之以切切實實的努力,那么你就可以穩(wěn)操勝券了。
(選自《心有一縷陽光》,有刪改)
點擊
古時,有許多男兒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棄筆從戎;近代,有魯迅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棄醫(yī)從文。他們的人生抉擇讓我們慨嘆,讓我們敬佩。時光雖已遠去,但他們的光輝仍在。對魯迅棄醫(yī)從文的這一人生抉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不論如何,魯迅都因這一抉擇而站在了拯救民族靈魂的前沿。他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木窳钗覀兏袆?。
選文2
魯迅為何要棄醫(yī)從文
□黃國榮
對比欣賞
兩篇文章都反映了一個深刻的主題,那就是人生抉擇?!睹鎸駬瘛芬晃?,圍繞“抉擇”這一主題進行論述,告訴我們面對抉擇時應(yīng)該把自己看個明白?!遏斞笧楹我獥夅t(yī)從文》一文,深刻地揭示了魯迅棄醫(yī)從文的原因。下面就把這兩篇文章從思想內(nèi)容和寫作特點上進行比較。
一、思想內(nèi)容
《面對抉擇》一文,從問路談起,從而引申到人生之路,人生抉擇的主題上。作者認(rèn)為抉擇的真諦不是左腳如何抬起,右腳如何邁步,而是你應(yīng)該朝哪個方向走。接下來作者列舉陶淵明和袁枚的人生抉擇來論述觀點,又用魯迅和陳景潤等人的人生抉擇從反面論證觀點。作者認(rèn)為他們知道什么該“舍”,什么該“取”。文章最后運用道理論證,引用名人名言來再次論述人生抉擇的重要性,從而收束全文。
《魯迅為何要棄醫(yī)從文》一文首先指出魯迅棄醫(yī)從文的原因是一張畫片給他帶來的震撼。在魯迅看來,“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務(wù),是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事,我那時以為當(dāng)然要推文藝了”。然后作者指出先生的這一人生抉擇不純粹是因為那張畫片,更重要的是因為1840年以來中國的屈辱史,“緣自他意識到手中的這把手術(shù)刀,治不了中國國民脊梁的軟骨病”,于是他“寄希望于手中的筆,賦予國民強壯的體格以精神”。文章最后強調(diào)了當(dāng)前中國人的“脊梁”問題。
二、寫作特點
《面對抉擇》一文是一篇優(yōu)美的議論散文,文章以議論為主要的表達方式,引經(jīng)據(jù)典,使論據(jù)確鑿充分。文章雖然大段列舉名人事例,大量引用名人名言,但作者都能及時地輔以說理論證,因此毫無堆砌材料之感。此外,文中多次使用對比,使文章氣勢更加磅礴。
《魯迅為何要棄醫(yī)從文》一文雖也在議論,但所采用的是寓理于事的方式,文章通過論述魯迅因為一張畫片、因為中國的淪喪而改變?nèi)松x擇一事闡述了魯迅棄醫(yī)從文的原因。此外,文中多次引用魯迅先生的小序、著作中的人物來輔證自己的觀點。總的來說,文章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表達觀點的,有很強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