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北京市2,267名本科學生“大學生心理資本現狀研究”調查發(fā)現:班內同學關系、父母的關愛程度與大學生心理資本總分及各因子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性別、年級、家庭住址、家庭經濟狀況以及是否擔任過班干部等沒有顯著相關關系,但存在差異;女生在感恩、進取、包容、誠信、希望因子及總分高于男生;大一到大四的各因子及總分呈“V”字型,大三學生最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各因子及總分低于家庭經濟狀況良好的家庭。筆者提出在學分制下高校仍需把班級建設作為培養(yǎng)大學生心理資本的載體,加強對大二、大三學生的關注與培養(yǎng),以及加強對貧困學生的引導和培養(yǎng)。
關鍵詞:社會轉型時期 網絡輿論 社會輿論 民意主流化
2002年,美國管理學家Luthans在積極心理學和積極組織行為學的基礎上提出了“積極心理資本”的概念,簡稱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1、2],并于2005年首次將心理資本定義為“個體一般積極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體表現為符合積極組織行為標準的心理狀態(tài),它超出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之上,并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投入和開發(fā)而使個體獲得競爭優(yōu)勢”,包含自我效能感(即自信)、希望、樂觀和堅韌性四個維度[3]。
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人力資源、人才資源,將心理資本企業(yè)研究轉向大學人才培養(yǎng)研究,為大學生自我培養(yǎng)、高校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新理念,有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在大學生心理資本的有關文獻中,常海等[4、5、6]將心理資本理論用于高校學生管理、就業(yè)心理輔導等;潘清泉等[7、8、9、10、11]通過對部分省市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fā)現:第一,大學生心理資本總體呈中等偏上水平,但不同省市學生在不同因子、年級、性別等方面調查結果存在差異;第二,部分學者認為大學生心理資本存在性別、年級差異,性別差異主要因為因子不同;第三,研究集中在學業(yè)倦怠關系方面,如何防止學生學業(yè)倦怠,對高校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第四,對大學生心理資本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從學生自身角度,如性別、年級、家庭經濟狀況等自然狀態(tài)進行研究,沒有關于形成環(huán)境因素影響的研究。
研究方法
1.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定義
根據積極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以及積極組織行為學的定義,本文將大學生心理資本定義為大學生特定階段應具備或培養(yǎng)的積極心理品質或心理能力。
2.大學生心理資本的構成
運用訪談法、文獻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對200名理學、工學、心理學、社會學、醫(yī)學專業(yè)本科學生和48名心理學、理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教師進行調查,依據調查和訪談初步編制了由66個題目構成的大學生心理資本初試量表,并按照題目數與測試人員1∶6的比例進行測試。共發(fā)放量表400份,采用當場發(fā)放并回收的方式,回收400份,有效379份,均由北京工業(yè)大學學生完成,其中一年級142份,二年級58份,三年級112份,四年級67份。根據吳明隆[12]關于量表設計的基本理論,用SPSS18.0版軟件包進行專家效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及信度檢驗,得出大學生心理資本由樂觀、自信、感恩、包容、進取、韌性、擔當、誠信、希望9個因子構成,并形成由54個題目構成的正式量表。正式量表在北京工業(yè)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工業(yè)大學耿丹學院、北方工業(yè)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高校正式測試。通過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表明量表在此范圍內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3.測試
分析數據采用上述高校的正式測試數據。正式測試共發(fā)放量表2,800份,回收2,670份,剔除無效量表(一半量表未答和所有選項填答相同的問卷),有效量表2,267份。由參與高校的輔導員發(fā)放并統(tǒng)一指導進行填答,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
量表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情況,包括年級、性別、家庭經濟狀況、生源所在地、擔任學生干部情況、班內同學關系、父母文化程度及父母的關愛程度等題項。第二部分是量表部分,共54個題目,采用里科特5點式計分,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為1分~ 5分。
有效量表中一年級學生711人、二年級565人、三年級472人、四年級519人;男生1,258人,女生1,009人;家庭經濟情況: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含3,000元)的907人,2,000元~ 3,000元(含2,000元)的572人,1,000元~ 2,000元 (含1,000元) 的342人,500元~ 1,000元(含500元)的261人,500元以下的184人,缺失數據1人;生源家庭所在地在地級以上的1,181人,縣城441人,鄉(xiāng)鎮(zhèn)221人,農村426人;曾擔任過校級學生干部的有208人,院(系)級干部的有394人,班干部的有718人,普通學生947人;班內同學關系“非常好”的799人,“比較好”的1,083人,一般好的352人,不好的18人,非常不好的15人;父親文化程度在碩士研究生及以上的149人,本科592人,大專419人,高中(中專/中技)的651人,初中及以下的456人;母親文化程度在碩士研究生及以上的80人,本科452人,大專445人,高中(中專/中技)679人,初中及以下610人;在“父母關愛程度”一題中選擇“非常關愛”的1,527人,“關愛”585人,“一般”122人,“不關愛”的17人,“非常不關愛”的16人。測試數據分析均采用SPSS 18.0軟件包進行相關性分析和單因子方差分析。
結果及原因分析
1.大學生心理資本現狀分析
大學生心理資本各因子之間及各因子與總分之間都存在顯著相關性;各因子和總分都高于理論均值,即大于3,說明大學生心理資本狀況較好,但有提升的空間。(見表1)
2.大學生心理資本差異及原因分析
第一,性別產生的差異分析。性別與大學生心理資本總分和各因子間沒有明顯相關關系,女生各因子及總分都高于男生;吳明隆[13]關于問卷統(tǒng)計分析理論均值方程的 t 檢驗差異的 95% 置信區(qū)間包含0,則判斷為無顯著差異,反之,則為差異顯著。據此判斷大學生心理資本樂觀、自信和韌性三個因子男女生之間沒有明顯差異,在感恩、包容、進取、擔當、誠信、希望等6個因子有顯著差異,女生均高于男生,總分的差異來源于6個因子(見表2)。
女生心理資本高于男生主要原因在于相關文獻研究中心理資本因子構成不同,本研究心理資本因子增加了感恩、包容、擔當、進取、誠信等。就心理資本基本因子(樂觀、自信、韌性、希望)看,男女生沒有明顯差異,但因子數目增加后,增加的各因子女生都高于男生,由此可以看出男女生各有其優(yōu)勢。
第二,年級不同產生的差異分析。不同年級各因子之間沒有顯著相關關系;不同年級學生心理資本各因子及總分均有顯著差異,四年級最高,一年級其次,二年級次之,三年級最低,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年級學生心理資本呈“V”字型(見表3中年級部分)。
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從學校層面看,各高校近年來都加強了新生入學教育和畢業(yè)生輔導工作,如在新生中開設新生心理適應指南課,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在畢業(yè)生中開設就業(yè)指導課,幫助四年級學生進行擇業(yè)和就業(yè)心理的調適,均發(fā)揮了一定作用。從學生個人微觀層面看:新生入校對大學生活充滿新鮮感,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都處于興奮期;而四年級學生面臨著找工作和畢業(yè)設計,雖然壓力大,但即將離開學習生活進入工作崗位,同樣很興奮;二年級是懈怠期,對大學生活基本適應,離就業(yè)相對還早;三年級學生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并開始行動,危機感很強,壓力也比較大。
第三,居住地差異產生的差異分析。居住地不同與各因子之間沒有顯著相關關系,因居住地不同,心理資本各因子及總分都呈現差異,居住在農村的學生各項因子高于地級市、縣城和鄉(xiāng)鎮(zhèn)的學生,其次是地級城市的,最低的為來自鄉(xiāng)鎮(zhèn)的學生。在感恩、包容、韌性、擔當、誠信、希望因子及總分差異顯著。
3.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產生的差異分析
是否擔任學生干部與心理資本各因子及總分沒有顯著相關關系,但不同層次干部的心理資本存在差異,其中班干部的各項因子都高于其他同學,最低的是普通同學。這與多位學者研究結果相似。
4.因家庭經濟狀況產生的差異分析
家庭經濟狀況與心理資本各因子間沒有顯著相關關系,但家庭經濟狀況從優(yōu)越到貧困存在著顯著差異,家庭經濟狀況好的學生,各因子得分最高。
5.因班內同學關系產生的差異分析
在心理資本各因子都有顯著正相關關系,同學關系好的班總分均值明顯高于關系非常不好的班,關系非常好的班總分均值為209.76,而關系非常不好的班總分均值為175.00,相差近25分(見表3班內同學關系部分)。
學分制下,一般認為班級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小,但通過此項研究發(fā)現,班內同學關系在心理資本的各維度上都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有著明顯的文化背景,中國是一個集體主義的國家,一個集體對個人成長與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雖然班級的關系相對減弱,但因同班同學多分布在相近的幾個宿舍,宿舍內同學之間相互影響非常大,進而影響到整個班級。
6.因父母關愛程度不同產生的差異分析
父母的關愛程度與心理資本各因子都呈現明顯正相關關系,從“非常關愛”到“不關愛”呈遞減,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形成與家庭有著密切的關系,也進一步印證了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在大學生心理資本各因子上都呈現出顯著正相關關系。在有關文獻中沒有關于家庭環(huán)境與大學生心理資本相關性研究(見表3父母關愛程度部分)。
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對于高校開展學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轉變以往消極的預防干預為積極心理取向的開發(fā)和引導。例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直是近幾年高校關注的重點,不斷增加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以減輕學生的壓力,但也可以考慮幫助學生發(fā)現自身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帶給自己的優(yōu)勢,從積極的角度對這一群體的學生開展教育與引導工作,調動學生自身積極因素應對生活、學習上的困難。
第二,轉變管理職能為服務職能。為學生搭建各種平臺,如學生科技、社團、社會實踐等,學生在參與中得到鍛煉。
第三,針對不同年級進行分層、分類指導,指導中高年級特別是三年級學生發(fā)展方向選擇,可以緩解學生壓力,早選擇、早定向、早動手方能達到目標。
第四,堅持加強和諧班級建設。學校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因素之一,班級和宿舍是學生朝夕相處的地方,加強和諧班級建設,建立同學之間相互關心、相互關愛的氛圍有利于學生心理資本的培養(yǎng)和提升。
參考文獻:
[1] Luthans F. “T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2,23(6):695-706.
[2] Luthans 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psychological strengths, ”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tive.2002,16(1):57-72.
[3] Luthans F,Avolio B J,Walumbwa F O,and Li W.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47-269.
[4] 常海,從心理資本角度看高校學生管理創(chuàng)新[N].遼寧師專學報,2009(1):109-111.
[5] 張烽,人力資源開發(fā)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資本培育研究[J].學術交流,2009,(9): 195-197.
[6] 勵驊,心理資本社域中的大學生就業(yè)心理輔導[J].中國高教研究,2010(3):73-74.
[7] 潘清泉, 貧困大學生心理資本、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7):844-846.
[8] 李林英,大學生心理資本的調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1):2.
[9] 張紅霞,韓淼,河北大學生心理資本的調查研究[J].出國與就業(yè),36-37.
[10]蔣蘇芹,心理資本—積極心理學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1):108-113.
[11]付立菲,張闊,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與學習倦怠狀況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1):1356-1359.
[12]吳明隆,Spss統(tǒng)計應用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tǒng)計[J].科學出版社,2003,2.
[13]吳明隆,問卷統(tǒng)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J].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5.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yè)大學)
[責任編輯:蔡桂蘭]